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84章

定居唐朝-第84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直的人就是这点不好搞,太讲原则。平阳公主见状,让自己的护卫先下去接应,李纲居中,他的护卫在他前面看着照应,如此倒也安全进去。

  农庄的地窖因为要储存熊罴军过冬的食物,建得大些,不过,地窖里终究空气不流通,人进去多了怕发生意外,连平阳公主都没进去,就两个护卫陪着李纲和薛朗下去了。

  薛朗是第一个下去的,平阳公主的护卫是第二个,李纲是第三个。能跟着平阳公主来的,自然是亲信,望着快推成小山的红薯,不由楞了一下,直到上面等不及的李纲李老尚书出声:“准备好否?老夫要下来也!”

  护卫这才回过神来:“李尚书请小心。”

  “嘶!”

  李纲小心的扶着梯子下来,人还没下到地面还在梯子上站着,看到红薯堆成的小山的第一时间,不由倒吸一口气,语调都有些不稳:“薛……薛咨议,这些都是红薯?”

  薛朗稳稳地回答:“正是!因为采挖的时候小心,所以保存起来就简单,堆在一起就行。”

第二卷_第142章 来自二十石的震撼

  李纲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都快鼓出来了,在梯子上站着呆了片刻,急急忙忙的就往下面爬,吓得两个接应的护卫连连惊呼:“李尚书小心!”

  李纲才不管两人的呼喊,几乎是一步接一步,咯噔都不打的姿态下了梯子,最后一阶似是等不及般,直接跳下来!

  “李尚书!”

  这下,不止两个护卫,连薛朗都吓了一跳,大爷您要服老啊,您老可是七十的人了!

  李纲落地差点跪倒在地,薛朗连忙疾步上前,扶起他:“李尚书,你怎么样?可摔到哪里?”

  李纲毕竟年纪大了,要是出点儿什么事儿,可就问题大了。

  李纲借着薛朗的力站起来,动了动手脚,中气十足的道:“无事!果已年老,只是区区一层阶梯就腿软!废话不多说,劳烦薛咨议扶老夫过去看看!”

  “行!”

  薛朗扶着李纲靠近红薯堆——

  李纲呆呆的望着几乎像坐小山似的红薯,嘴巴就没合上过,嘴里喃喃自语:“二十余石!二十余石!孔圣人在上,想不到学生有生之年竟能见识如此奇物!天命在唐,天命在唐也!”

  字面上看二十余石心里就知道很多,可当二十余石真正的摆在眼前……这个时代的粮食产量可只有区区三四百斤,跟二十余石比起来,就如小溪与江河,蚂蚁与大象,简直不能比!

  老成如李纲,也禁不住失态。

  薛朗担心他年高,也不知道有没有心脏病、高血压之类的病症,要是有个万一——

  薛朗干脆不说话了,等他情绪平复再说!李渊也是的,不会派个年轻点儿的,起码不至于让惊喜变成惊吓的那种年龄段才对。看老人家这么激动,薛朗是真怕惊喜变惊吓!

  好在,李纲历经两朝,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不至于激动到心脏病发,只是用力的抓住薛朗扶着他的手,用力的程度让薛朗忍不住在心里吐槽——

  老人家好手力!可是生了一双麒麟臂?

  “薛咨议!”

  李纲的声音还能把持住没变调,不过,激动得抖个不停的手臂却暴露了他的情绪:“此物耕种方法可繁杂?可挑拣田地?如若用来做种,这些种子可种土地几何?”

  薛朗道:“一亩地只需要十多斤做种子就够了。如若是在苇泽关附近耕种,不需要用块茎做种,下官有留茎杆做种子;如若是在离得远的地方第一次种植,就用块茎做种子。种植的土地则不挑,最好是干一些的土地更好,如果用水田种,反而影响产量。”

  李纲反应迅速:“如此既是说,下等田即可?”

  薛朗点图:“对!”

  李纲又问:“除了第一年耕种用块茎做种子,第二年耕种可以用茎杆做种?所收获的红薯全可留着食用?”

  薛朗点头:“正是。”

  “嘶!”

  李纲倒吸一口气,嘴里念念有词,薛朗侧耳倾听,李纲居然在算种子与收获的比例,算到第二年,直接把自己吓了一跳!直接一拍膝盖,几乎要跳起来:“薛咨议,此物可好保存?可直接食用吗?”

  对李纲拍膝盖这个动作,薛朗还挺亲切的,以前见过好多老头儿也这样,一激动就爱拍膝盖。

  薛朗道:“回李尚书,红薯保存很方便,就跟它的耕种方式一般,采挖的时候注意些,不要把表皮挖破了,就可以像现在这般,堆在地窖里,保存到明年基本不成问题。如果采挖的时候不小心,把表皮挖破了,也可以保存,不过就是要摊开保存,不能堆在一起,不然容易腐烂。”

  薛朗顿了下,接着道:“至于食用,那就更简单,生的可吃,熟的也可吃,蒸煮炖都可以,想怎么吃端看个人意愿即可。”

  李纲喜道:“如此说来,即便是贫困之家,缺油少盐也能食用。真乃好宝贝也,既不挑田,也不挑人,如此平凡之物,却有如此惊人产量,宝物也,宝物也!”

  说完,也不要薛朗搀扶了,自己绕着红薯堆转圈,嘴里喃喃念道:“此是一亩地之产量,一亩地已如此高产,如若多种几亩……嘶!”

  李纲被自己的设想吓了一跳,旋即一想,道:“如此一来,如若是普通人家,红薯每年种上一亩、两亩即可,还只需下等田,中等田、上等田即可用来种植其他的作物,如此一来……”

  李纲再次倒吸一口气,直接被惊得说不出话来了!

  薛朗道:“李尚书,其实红薯的保存方法不止于此,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如小麦般打磨成粉,做成红薯粉条,这样一来,即便没有地窖也能保存。毕竟,我大唐疆域辽阔,并不是每个州、每户民众都有地窖。”

  李纲惊喜的问:“还能做成粉条?”

  薛朗笑道:“自然是能的,请李尚书移步,在红薯收获之后,我曾奉殿下命做了些粉条出来,请李尚书莅临品尝。”

  李纲没动,发而问道:“老夫可能请教,多少红薯能做出一斤粉条?”

  薛朗估算了一下,道:“约五斤左右!”

  “咳咳咳!”

  李尚书直接被口水呛到了!

  薛朗连忙帮他顺气,待他气息平稳下来,还不放心:“李尚书,你还好吗?不如我们先出去,地窖空气不流通,时间待长了恐有碍健康。”

  “可!”

  李纲也知道自己太激动了,在地窖里确实有些不舒服,便从善如流的听取薛朗的建议。

  相比下梯子,上的时候容易了许多,怕他年老,刚才又情绪激动,体力跟不上,薛朗让两个护卫先上去一个,在梯子上拉着些李纲,后面跟上一个,推老人家一把,他自己留在最后上去。

  李纲对这个安排没有异议,反而赞许的看薛朗一眼。

  出了地窖,平阳公主还在外面带着人等着,李纲刚出地窖,他的小厮立即跑过来扶住他,平阳公主立即派人递上水。

  平阳公主气定神闲的过来,和声问道:“李尚书,可否查看清楚?”

  李纲满脸振奋:“禀殿下,老夫已查看清楚,产量属实,红薯真乃宝物也,天佑大唐,降此祥瑞,实乃天命在唐之铁证也!此乃圣人广施仁政之果也!”

  平阳公主微笑着跟着李纲朝长安方向拱手,继续和声道:“既已查验属实,请李尚书移步回府,稍作歇息,我已命人备下红薯宴,请李尚书品鉴。”

  “刚才查验红薯这般惊奇之宝物,老夫已好奇此物口味如何!殿下招待,正中老夫下怀,如此,老夫就厚颜叨扰殿下。”

  “无妨!李尚书能莅临品鉴,乃是平阳之荣幸也!请!”

  “请!”

  一行人转道回府,当然,薛朗也跟着一块儿回府。

第二卷_第143章 来自公主的请教

  一行人回府,到的地方是正厅。苇泽关条件有限,平阳公主本着节俭为主的原则,并不欲铺张浪费,会客、宴客、众议等都在一处,大部分时间办公也在这里,最多就是文书之类的,放在后厅。

  一行人进入正厅,平阳公主坐在主位上,把李纲迎入客位。偌大的正厅,竟只有平阳公主、李纲、薛朗三人。韩进身为长史,本应坐陪,不过平阳公主并没有传唤他来,薛朗琢磨是不是平阳公主不想让人分他的功劳?

  一时想不清楚平阳公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薛朗便默默坐陪,也不主动说话,他本来就不是长袖善舞的人。

  平阳公主道:“李尚书远道而来,旅途辛苦,舟车劳顿,想必途中多有辛苦?”

  李纲笑吟吟的道:“多谢殿下关心,老臣年迈,来时圣人曾关照车夫,照顾老夫年迈,路上不许多赶。蒙圣人垂怜,路上还算安稳。只是想起红薯,恨不得肋生双翅,直飞过来!”

  老头儿居然还挺会说话的。也是,要是不会说话,只会直杠杠的,李纲也没本事历经两朝,最后寿终正寝了。

  李纲在后世被人戏称太子杀手,是因为他曾做过三位废太子的师傅,一个是隋文帝的废太子杨勇,一个是李建成,还有一个是如今还是枚幼齿正太的李承乾。前后教过三个太子,还三个最后都没做成皇帝,可不就是“太子杀手”么?

  说起来,古代也蛮古怪的,古代的人,长寿的活到七八十的有,例如眼前这位李纲李尚书,已经七十余岁,不见糊涂,精神矍铄,甚至还有像药王孙思邈那类的,活了一百多岁,世人皆称老神仙。

  不过,相比长寿者,短命的更多,好些活不过四十多岁,五十岁上死掉的更是比比皆是。所以才会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语?

  好吧,薛朗思维又开始发散了!

  “薛咨议。”

  李纲叫了薛朗一声,薛朗连忙回神:“下官在,李尚书有何吩咐?”

  李纲道:“吩咐不敢,不过是闲聊几句。听闻薛咨议乃是从异国归来,机缘巧合被平阳公主殿下搭救,听说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可有其事?”

  薛朗道:“确有其事,刚初春的天气,寒冷冻人,如若不是公主殿下搭救,只怕这世间就无薛朗此人了!”

  这是大实话!在那样的天气里,就是穿越者也hold不住,如果没有平阳公主搭救,以当时薛朗的身体状况,只怕会直接活活冻死。所以,薛朗一直视平阳公主为救命恩人,感激不已。

  平阳公主唇角露出淡淡的笑纹,道:“说来也巧,我平日很少外出巡逻,那日心血来潮带队外出,被灵犬吸引,跑了十多里地,方才救了幼阳。”

  “灵犬?”

  李纲追问了一句。于是,平阳公主便把当时的情形说了一遍,特意强调了一下包子、馒头的聪慧:“……如若不是当日灵犬们灵慧异常的表现,我也不至爱之心切而一路跟随,机缘巧合救了幼阳。”

  平阳公主平时话不算多,这会儿说起话来,虽然不是妙趣横生的类型,但也算活灵活现,既不过分夸张,又不过分平实,用词造句恰到好处,口才比薛朗便给多了。

  李纲听得目射奇光,看薛朗的眼神,多了几分惊奇与考量,似是在权衡。薛朗这会儿也反应过来公主殿下的意思了,这是把他往异人贤者的路上引。

  熟读史书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史书在写历史人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