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342章

定居唐朝-第342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的。”

  平阳公主瞠目结舌:“就这等事?”

  薛朗不明,还点头道:“就是这件事,前些日子我便有打算,不过,看着水位还有些高,清塘不好弄便搁置了,现在我又要外派一段时间,只能交给你盯着了。机会难得,千万不要忘记了!”

  平阳公主不语,就那么盯着他,盯得薛朗一脸的莫名其妙,这情商也是没谁了!被瞪了一眼还傻乎乎的问道:“怎么了?”

  看平阳公主不说话,拍拍脑袋,歉然道:“也对,这些事儿本来应该是我这老爷们儿操心,其实我也舍不得让你去操心这些事儿。只是,也不知道要去南方多长时间,若能尽快赶回来,我就赶快些,若赶不回来,也只能劳烦殿下你了,我会交代薛偲多留心的。”

  这直白的话语,取悦了公主殿下,眉目凝睇他一会儿,在薛朗自己还没察觉的时候消散于无形,平阳公主靠入他怀中,低声道:“家中一应事务,郎君无需操心,为妻自会使人料理。郎君出门在外,当多多保重,莫要让我与孩儿们担心。”

  薛朗笑着点头:“放心,我可是有家的人了,我心里有数!”

  两人细细说了半宿话,第二天天还没亮,薛朗便起身,叫上包子、馒头、油条、豆浆,带上初雪一块儿出发。

  平阳公主只细细交待他保重,不要操心家里,虽然没提一句不舍的话,但句句词词全是不舍之意。如不是薛朗真是最恰当的人选,她真的不想放他出京,水火无情,她的薛朗只此一人啊!

  带着妻子的殷殷嘱托,薛朗踏上路途。李二特意从禁卫中抽掉了一营人马护卫于他,又有公主派来的一队人马做贴身护卫,自是安全无虞。

  禁卫营的领头乃是尉迟恭的次子尉迟宝琪,他爹是又高又壮的黑炭头,这小子倒是生的眉目端正,待薛朗十分客气有礼,年岁明明差不多,却自觉地执子侄辈礼。

  苏寒本已因为嬷嬷病危归来京中,如今被李二点了随薛朗去赈灾,于他来说,只得抛下妻儿,随薛朗出巡。

  没错,苏寒与孔小姐生了一个儿子,目前正在为生个乖巧可爱的女儿努力……嗯,这话是苏寒自己说的,薛朗只是转述。

  两个好基友同乘一车,忆起往昔在苇泽关时的情景,颇有些再世为人之感。那时候,江临已婚,薛朗与苏寒两个光棍;现如今,三人皆已成家,有妻有子,阖家美满,再忆往昔,感觉真真是恍如隔世。

  薛朗本是不喜欢出行的人,关中干旱,渭水水位下降行不了船,只得先走一段陆路,出了关中地界才能走水路乘船。好在有基友陪着,一起聊聊天,艰难的旅途才算好过些。

  挂记着水灾,一路紧赶慢赶,路途显得更加艰难。颇感安慰的是,驿站居然也有报纸。薛朗初见的时候,真是颇感惊讶,暗地里赞叹公主殿下好手段之外,心里其实暗戳戳的有几分自豪。他家的公主殿下啊,智慧从来不曾让人小觑。

  好不容易走完陆路,搭上官船开始走水路,薛朗自觉骨头都要颠散架了,感觉自己像条死狗,对包子的摇尾巴卖萌都没力气应对了。

  紧赶慢赶的赶到苏州,江临已带着两万水师儿郎在那里等着他——

  “大哥,阿寒!”

  上了船,江临也没回自己的领舰,而是上了薛朗的官船,好基友、好兄弟许久未见,互致问候。

  薛朗也是在江南待过的人,苏州河的河水较之往年有所上涨自是能看出的,与江临互致问候后,便问将起来:“我看苏州河的河水较之我在的时候,有所上涨了,是不是?”

  江临道:“不瞒大哥,小弟在接到大哥的书信后,便时常命人关注各河流的水位,降雨时又时时注意,今年的降雨确实比往年多,各河流的水位也有所上涨,若是有水患,只怕淮河水系一代之地都有水患的可能。”

  薛朗点点头,努力的回忆一番历史记载中关于徐州一代水灾的记录,记得在文献记载中,水灾爆发是在秋天,如今刚初夏,还有一段时间。

  想了想后,道:“阿临你先回驻地去,我带着人先把江南道的水利工程设施巡视一遍,查缺补漏,先把人事犁一遍,理顺了,若有灾患发生,才好处置。”

  去年,小李登基,重新划定了天下的行政区域,天下十二道,苏杭、徐州一代,隶属于江南道。

  江临看他带的人马不算少,答应道:“也好,大哥带的人马,若是要保安全无虞自是够的,小弟这里便不画蛇添足的多事了。只是,大哥,江南一地,世家林立,各地郡望繁多,人事复杂,大哥当多加小心。”

  薛朗道:“此事我心中已有数,我有陛下的手敕,又有这许多军队,一力降十会,若协助我抗灾还罢,若要拉我后腿,手中之刀可不是吃素的!”

  薛朗是来抗灾的,不是来理政的,哪里还得空处理这些繁杂的人事,天灾面前,所有人都有配合的义务,这是大义,只要站在大义一边,有兵在手,哪个郡望薛朗都不怕。若真有那等不识趣的,收拾一下也无妨!

  兄弟几个在苏州略聚了聚,江临带人回滃洲岛,等候薛朗需要时候的宣调,薛朗则奔赴扬州,与江南道的长史见上一见。

  年初的时候,李二把皇四子李泰封越王,做扬州刺史和都督,总领苏州、杭州、扬州、越州等二十二州之地。只是,越王泰如今还是个小屁孩儿,只能遥领,政务还是长史打理。恰好,江南道的少尹府便设在扬州,薛朗被拜为巡察御史,少不得要去拜会一番。


第七卷_第591章 抗灾

  不得不说,李二对李泰那是真的偏爱,或者说,小李对他与长孙生的孩子都挺偏爱的。m。手机最省流量;无广告的站点。李泰如今不过是个八岁的小屁孩儿,就已经遥领二十多州之地,虽不是亲自过来任职,但扬州这里,长史、少尹皆为一人,乃是李袭誉。

  去年薛朗并未参政,对朝廷重新划分的天下十二道,并未仔细了解过。今年重新入住民部,特意了解了一下——

  少尹又称监察御史,乃是一道的最高长官,只有监察之责,并无理政之责。道之下分立各州县,州的长官为刺史,刺史之外又有都督,分理军政大权。

  只是,扬州这里,总共二十二州,由越王李泰遥领刺史与都督,但又因年幼,军政大权皆交由长史,而扬州长史李袭誉,还兼着少尹一职,等于自己监察自己。

  现如今的少尹,在玄宗朝,改称节度使——

  论军阀割据是如何养成的!

  这些制度真是叫人蛋疼!

  到了扬州驿馆住下安顿休整,前头先来的下属,已命驿馆之人给他准备了热水,泡了个澡,头发披散着,任由初雪给他擦,薛朗低头看初雪给他准备的李袭誉的资料。

  人与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同样是奴仆,带着初雪跟带着长俭待遇完全不同。带着初雪出门,你还没想到的时候,她已然安排好,完全不用人吩咐,就把薛朗照顾的无微不至,而长俭,有时候还需要提点、吩咐。

  看完李袭誉的资料,薛朗问道:“我的名帖送去了吗?”

  “已然送去,少尹府回话,明日李袭誉会在府上恭候驸马大驾。”

  跟随薛朗来的大队人马,除了护卫跟着他来扬州,其余皆在苏州。薛朗道:“等明日拜访过李袭誉,我们就回苏州,然后我带人巡视全境的水利工程,你留在苏州等我,不用跟着去了!”

  薛朗想着夏日炎炎地,路上肯定吃不好睡不好,初雪一个女孩子跟着也是受罪,便想让她留在苏州。

  初雪抬眼看薛朗一眼,低声道:“娘子吩咐过,让奴婢随行照顾驸马,自是驸马去哪里,奴婢跟着去哪里!”

  “可是,路途上十分辛苦啊!”

  “奴婢不怕!”

  表情沉静,语气坚定。这样子,十分像平阳公主,薛朗有些头疼,所以这就是仆似主吗?干脆的摆摆手,不再劝她,心中打算沿途照料些:“罢了,随你吧。不过,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多多吩咐长俭和随行的护卫,不要让自己太辛苦,毕竟,你是殿下的人,把你好好地带出来,我还想好好地还回去呢。”

  “谢驸马。”

  初雪这才欢喜起来。

  一夜无话,第二日,薛朗起来用了早饭后,去少尹府拜访。到的时候,李袭誉在门口亲迎:“下官李袭誉拜见薛御史,薛御史一路辛苦,请!”

  薛朗拱手:“有劳李少尹,请。”

  进了少尹府,分宾主坐下,李袭誉道:“下官已然接到朝廷诏令,命下官配合薛御史全力做好抗灾、治灾之事,此事当以御史为主,下官定然全力配合。”

  李袭誉这人的风评还是不错的,为人正直诚实,不然也不会被选拨来代越王泰行事军政大权了。

  薛朗道:“如此,便有劳李少尹。”

  需要扬州这边做的事情就是后勤和组织管理等一切杂务。李袭誉也是老手,自接到朝廷通知后,便有意识的命人囤积了不少,如今与薛朗一起,不过是汇总一下数据,好让薛朗这个抗灾总指挥心中有数,好做调配。

  薛朗一连在扬州盘桓了三天,与李袭誉商议好之后,方才启程,直接从扬州出发,开始巡视全境的水利设施和工程。

  紧赶慢赶,整整走了两个月多,总算把江南道大半并淮南道部分水利都巡查了一遍。吸取后世的经验,但凡工程,皆使人刻碑,立于工程所在地,负责之人是谁,在何人任上等等,全都刻于碑上。

  在给朝廷的上疏中,薛朗写道,于碑上有名者,做得好的自然是名传千古,青史留名;做的不好的,也可按照碑文所刻,追究其责,不使遗漏。水利工程设施,担系重大,事关黎庶,事关安危,人命至重,贵若千金。以奖鼓励之,以惩警戒之,以加强责任心。

  此策一出,大获朝廷诸公并小李圣人的赞赏,特别是受到工部尚书的热烈支持。这年头,但凡负责营造工程的,多是家传的手艺和本事,匠户世代相传。

  若能于朝廷的大工程上留下名声,于家族是有大好处的。说长远些,历朝历代都要有负责营造的工匠,只要手艺传承不断绝,名望卓著的工匠们,即便换了新朝,也不缺出头之日。

  于是,在朝廷诸公和小李圣人的支持下,薛朗这策不止在水利工程设施上,即便在宫室营造上,也照章办理。

  于是,有唐一代以来,无论何种工程,大到河堤河防的建设,再到宫室、佛塔的营造,在建筑物旁皆有碑文立于一旁,后世诸朝皆效仿之,为后世近现代研究古代建筑历史等提供了大量的史实佐证。首倡者薛朗,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薛朗还不知,如今,他正奋力奔波在治水抗灾的大路上。

  关中的旱灾,因为朝廷应对得当,并未酿成大灾难。裴云昭被夺情起复,调任洪州刺史,主理占城稻在洪州附近的推广及人口南迁一事。

  而留在苏州的薛朗,炎炎夏日即将过去的时候,迎来一场连绵的大雨,秋天要来了,大水也要来了,在所有人都以为今年的洪峰已经过去的时候!

  连绵的大雨,似乎无穷无尽一般,已经连续下了好几日,莫说城郊,即便是苏州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