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328章

定居唐朝-第328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喏。”

  内侍飞奔而去。李二问道:“吾记得前些年,关于红薯、土豆的推广,朝廷一直大力倡导,为何别处都已落实,反而关中竟未做到?”

  房玄龄出列道:“禀陛下,红薯、土豆的推广,原是由民部与司农两处负责。民部尚书裴公病逝,尚书一职由原民部左侍郎王显接任。”

  “传他上朝。”

  “喏。”

  薛朗从宫外来,王显从内城入宫,自然比薛朗到得早。王显进殿,刚行礼完毕,李二便把杜淹的疏奏使人与他看,待他看完,问道:“红薯、土豆的推广,吾记得乃是由民部与司农负责,为何关中竟未做好?”

  王显心思电转,面上恭敬的道:“回陛下,红薯、土豆的推广,当时奉太上皇敕令,原是由时任民部右侍郎的薛朗负责,臣等未曾插手,是故,对于详情并不知晓。”

  李二看着他,没说话。长孙无忌、杜如晦等,隐晦地看他一眼,也没说什么。李二又道:“你既已接任民部尚书一职,难道对于接任之前的事务,便一无知晓么?薛朗卸职,当初经手之人,当时遗留之文书呢?”

  王显一脸尴尬,嗫喏道:“文书……臣刚接任,尚未来得及阅览,至于经手之人……”王显说不出话了,他难道敢告诉圣人,当初薛朗在时任用的人手,皆被他以各种名目,要么闲置,要么贬斥,再无一人主事。难道敢告诉圣人,自原尚书裴矩去世,他临时接任后,干的最投入的事情便是打击异己!

  李二面沉如水,盯着王显,责道:“你已接任民部尚书一职数月,为何竟对衙内事务一无所知?我记得当初幼阳被父亲委任为民部右侍郎后,不足一月便对衙内事务全盘掌握,各种情况一问便知!幼阳先前所仕者乃是平阳阿姐,入民部乃是调任,先前对民部一无所知。而你,一直便在民部任职,历经数年,为何竟不如幼阳一月?数年不如一月,可见你并未用心!”

  “陛下息怒,臣回去立即补回功课!”

  王显吓得汗如雨下,立即跪下请罪。李二正待继续责备他,宫人来报:“陛下,薛驸马到了!”

  王显自然也听到了,身子立即一僵。李二冷冷扫他一眼,道:“宣进来。”

  薛朗进来,先行礼:“臣薛朗拜见陛下,陛下万安。”

  李二道:“幼阳免礼,平身。”

  薛朗直起身子,看见跪着的王显,不禁一怔——

  裴矩的葬礼,他也去参加了。裴矩待他挺好,裴云昭与他颇有几分交情,裴公去世,他理该去一下。

  同是民部之人,王显自然也在。当时,王显是民部的代理尚书,又是衙内资历与呼声皆适宜的尚书人选,遇上薛朗,几乎是用鼻孔在看他,轻视之态一目了然,若不是顾忌薛朗的国公与驸马都尉的身份,尚知道礼法,只怕少不得冷嘲热讽一番。

  如今看王显跪着,实话实说,薛朗暗戳戳的有几分开心。反正两人也不可能做朋友了,仇人落难如果还不开心,那人生还有什么事可开心的!

  薛朗开心了,王显自然就无法开心了,但这是小李圣人与群臣面前,王显也无法做什么,只能暗自咬牙,希望小李圣人能放他一马。

  …………………………

  家中亲戚病逝,按照大理的礼俗,亲戚要陪着守灵,1日晚上守了一宿,熬了个通宵。2日回来,想说睡一觉起来更新,结果老了就是老了,从九点睡到今天早上十二点。。。。。今天三更补!  

第七卷_第567章 费尽心思

  

  “幼阳且看疏奏!”

  李二说道,宫人立即把杜淹的疏奏拿给薛朗——

  薛朗如今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如果没有什么因避讳而代用的字,那他看明白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古代对于避讳看得很重,贵人的讳要避,家中长辈的讳要避,还有经常借用各种典故,薛朗这穿越客读来十分头疼,学了这么多年,文言文读写水平进步一直不大。

  与平阳公主夫妻两个一起读书的时候,看到不懂的地方还能请教一下,在府外,薛朗已经放弃了,能不读就不读,实在蛋疼。

  好在,杜淹这份疏奏,因为是公文,用典不多,薛朗连蒙带猜的读了,十分也能读懂七八分,对理解影响不大。

  看完了,薛朗倒是挺开心的,一者,他带回来的并力主推广的东西能真的起作用,救到人命,他当然开心;二者,这些也是功劳!虽然是歪打正着,但功劳就是功劳,当然可以开心。

  李二看薛朗看完了,问道:“王显说,红薯与土豆的推广一直由幼阳负责,为何中原各地推广得好,关中地区却不成呢?”

  薛朗朝王显看了一眼,答道:“禀陛下,说来关中推广不开此事并非臣下不力,是有客观原因的。”

  “是何原因?愿闻其详。”

  李二立即追问道。

  薛朗道:“关中历来便是粮产区,便于耕种,加之气候的便利,水利设施的普及,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等缘故,风调雨顺之年便能年年丰产。红薯、土豆再好,吃上一两顿还成,若顿顿皆以此为食,口感、口味又如何比得上粮食!关中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能种更好吃、口感更好的粮食,谁还会去多种红薯、土豆呢?自然是种植粮食为首选!”

  薛朗顿了顿,李二若有所思的颔首,表示认同。

  薛朗续道:“臣在民部任职时,主抓红薯、土豆的推广,当时,选了万思明为主管,组织宣传队奔赴全国各地宣扬和指导红薯、土豆的耕种技术及便利之处,万思明曾来回报,红薯、土豆因耕种容易,产量又高,各地皆有种植意愿,只是,在传统的产粮区,热情不高,积极性也不大,特别是土豆,因为要用有水的田地耕种,种植意愿都不算高。倒是红薯,耐旱耐干,产粮区也有旱地,到有人愿意耕种。晋、陕、豫三地,除少数地方外,水田都不算多,粮产低下,对于红薯、土豆这等作物的兴趣自然极大,也愿意多多耕种,算作粮食之外的补充。”

  说着,意味不明的看了王显一眼,立时便把当时各地的耕种面积,耕种的种类等,皆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然后薛朗还推算了一番,顺便估计了一下今年这几个地方的红薯、土豆的收成,解说了一下杜淹疏奏上未言及的一些情况,听得殿上大臣频频侧目,即便李二也是目现异彩,唯有王显如丧考妣,脸色灰败。

  薛朗特意看王显的那一眼,殿中大臣并李二都是人精,自然看到了。杜如晦暗自发笑,赞颂道:“久闻薛驸马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能,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这是穿越者的福利啊,又不是自己的真本事!

  薛朗被夸得有些心虚,连连拱手道:“过奖,过奖,博闻强记不敢当,不过就是记性好些。”

  杜如晦笑道:“只是记性好吗?在我看来不然,若无有刻苦与勤奋,只靠好记性,则也是诸事不成的。想来其中定有驸马踏实勤奋之功,否则,如何过了数年仍能如数家珍?仍能只凭旧数据便能大致推断出近年情况?盖因当初乃是用了心去学、去做,于民部诸事了如指掌,方才有今日之如数家珍。”

  被杜如晦这么一点,众人恍然,看薛朗的目光不由多了几分赞赏。世间事最怕不过是用心二字,只要用心,几乎很少有做不成的事情。

  被这么夸,薛朗自然是要谦虚一番的,连忙道:“杜侍中过奖,我不过是在其位谋其政,尽职尽责,不愿尸位素餐,辜负圣恩。”

  众人听得心中暗自点头,李二若有所指的扫王显一眼,道:“幼阳所言所行,吾自知矣,然有些人却连尽职尽责都做不到!”

  王显脸色更白,跪伏于地。李二冷哼一声,不搭理他。

  薛朗挑眉,也对痛打落水狗失去了兴趣,他想起一件事情来,连忙拱手道:“陛下,有一事还需提防。”

  “何事?”

  薛朗道:“臣在种花家时,曾听说过大旱之后须提防大涝。种花家也曾有文献记载,北方大旱之后,南方来年多会有洪涝灾害发生;若是南方干旱,则北方多会发生洪灾。臣前几日特意查看过,这两年发生干旱的地方多在北方沿线,来年,南方一代还需注意,若是不幸发生洪涝灾害……最好提前准备一下。”

  众人一惊,李二及众臣还未说什么呢,王显已然叫起来:“陛下,陛下,薛朗在妖言惑众,臣提请陛下治薛朗之罪!”

  薛朗巍然不动,连眼皮都没撩一下。李二与一干臣子几乎是傻子似的看着王显,王显甚至在长孙无忌的眼神中看出了一丝怜悯,不禁有些懵逼——

  这是何意?

  王显搞不懂了!

  薛朗淡然以待,并不在意。他在想起发生旱灾的时候,便想起了明年会发生的蝗灾,以及同年发生在徐州的洪灾。

  蝗灾的发生,他还能用土壤里数量众多的虫卵做证明,以证实他的言论,但洪灾要怎么说?

  薛朗的科学知识储备不足以让他用浅显、易懂的话语,也无法找到证据来佐证他的预测属实,很容易就被说成妖言惑众。

  思来想去,薛朗只能先从蝗灾入手,让众人明白他并非信口开河、妖言惑众之人,树立他踏实认真、言皆有据的形象,然后再说洪灾的事情,想来可信程度就能高些。

  事实上,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话,在他穿越之前,并无什么科学佐证,之后会不会有科学家研究证明别的理论,他也不知道。

  只不过,网上曾有人统计过,如果南方发生干旱,北方发生水患的次数其实很多,南北的灾害对调发生的次数也很多。据说,这种现象还有是科学可以解释的,只是,具体的科学解释,薛朗没关注过,现在自然也无从说起,只能先这么说着。反正,蝗虫乃是鱼虾卵所化这种荒谬的言论都还能上各种文献,薛朗也只是说一下史载会发生的灾害,并不是信口开河。

  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会因为蝴蝶翅膀效应发生改变,但气候类的灾害,就算那只蝴蝶把翅膀拍断,只怕也影响不到,薛朗觉得,气候规律应该不会有什么改变。这是真实的世界,不是玄幻修真世界,气候……普通人的薛朗还影响不到。  

第七卷_第568章 晋封

  

  听到发生蝗灾的同时,还可能发生洪灾。

  李二并众臣面色都凝重起来,此时不过是贞观初,李二又是以那样的方式得到皇位。这些灾害的发生,简直妥妥的给人送咒骂和损他声望的理由和借口。

  李二的表情很复杂,沉默片刻后,道:“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是故,这是上天在责罚朕吗?”

  “陛下!”

  如今朝中重臣,多是与李二一路同甘共苦过来的属僚,多出自天策府中,与李二可谓君臣相得,感情深厚。闻言皆有些难过。主辱臣忧,不外如是。

  薛朗看气氛有些沉默,心里默默挠头后,道:“好在,不幸中的万幸是,朝廷现在开始早作准备,总好过到时候被打得措手不及吧?”

  李二一听,颔首:“也对。”

  然后,众人打起精神,开始商讨洪灾的对策。薛朗对此所知不多,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四有新人,薛朗就跟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