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细数三国豪杰 >

第98章

细数三国豪杰-第98章

小说: 细数三国豪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为啥听句实话就这么难呢?其实许攸大可不必,像军中存粮这种高度机密,曹操在摸清许攸虚实之前当然不会随便说的。不过曹操脾气很好,可能也是理亏,他急忙挽留许攸说,子远别生气,实话告诉你,军中还有三个月的军粮。可把许攸气乐了:“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曹操也笑了,不知道会不会伴随些许脸红:“岂不闻兵不厌诈?”然后趴在许攸的耳边,做以机密相告状,说:“军中只有此月之粮。”许攸终于忍不住了,大声说:“休瞒我,粮已尽矣!”这下可把曹操吓着了,愕然曰:“何以知之?”看来真把曹操吓着了,所以才不打自招了。军粮多少是军中重要的机密,可是却被敌方“谋主”一下子说破,曹操能不紧张吗?
  这段描写并不是小说家的凭空杜撰,而是以《曹瞒传》的记载为蓝本进行的艺术加工,绝对精彩,绝对称得上“经典”二字。人物语言设计得非常合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是曹操,在谎言被一个一个揭穿的时候,阵脚不乱,不停地用新的谎言掩饰被识破的谎言,来抵挡许攸咄咄逼人地提问。而且还趴在许攸耳边,好像说出的是天大的秘密,其实还是谎言,直到最后许攸亮出底牌,才“愕然”。这样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奸雄”曹操的“奸”。而许攸因为与曹操有旧,所以说话就不太客气,连讽刺带挖苦,步步为营,非要逼曹操说出实话不可,最后还一语道破天机,全不顾曹丞相作为领导干部的面子。这体现了许攸性格中狂妄的一面,也为后文许攸被杀作了铺垫。
  许攸见把曹操说得哑口无言了,这才提出了“奇谋”。他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烧掉袁绍囤积在那里的军粮。他说“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如果派轻兵偷袭,烧掉那里的辎重和存粮,“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呵呵,我的文笔没见进步,大家的书评可是越来越精彩,让我都不敢下笔了!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探讨。感谢书友“大海羊父”和“剑圣心”的精彩点评。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二十九节
(更新时间:2007…8…11 14:50:00  本章字数:2421)


  曹操听了这个建议后大喜,立刻采纳。他随即作了一番布置,留曹洪守大营,自己亲率五千人连夜杀奔乌巢。曹操为什么要亲自带领人马偷袭乌巢呢?这一方面是此战关系重大,是曹军击败袁绍的唯一机会,曹操不敢掉以轻心;另一方面,袁绍安排在乌巢的守军众多,有五万人之众,而曹操能带出来偷袭乌巢的只有五千士卒,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换作别人带队曹操还不放心,所以他只能亲自出马。
  罗本的《三国演义》写到此处还有一段精彩描写。曹操在安排人马夜袭乌巢时,他手下有勇有谋的大将张辽给他提了个醒:乌巢是袁军囤粮重地,岂能无备?而且张辽怀疑许攸可能是诈降,没准是给曹操下了个套,等着曹操自投罗网。难怪张辽会这样想,许攸可是袁绍手下的重臣,身为“谋主”哪能轻易叛逃?而且他叛逃的时机也太微妙了,正是双方相持不下的紧要关头。当时张辽对许攸叛逃的背景还不了解,所以才会提醒曹操小心有诈。曹操则说,我军粮不继,难以久持,如果不用奇谋,只怕要坐以待毙。他接着还说:“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
  罗贯中真是高人,不得不服。在这里张辽给曹操提醒反映了他的智勇双全,而曹操的回答更是突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他先解释了为什么要劫粮,也就是劫粮的重要意义。然后又说,我早就想劫粮了,许攸的献计只是促成因素,不是决定因素,这也是我的想法,“计在必行,君请勿疑”。这样的回答既说明了此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打消了大家心中的疑虑。如果说“问粮”一段突出的是曹操的“奸”,那么这段描写则突出反映了曹操的“雄”。名家手笔,果然不同凡响。
  与小说《三国演义》相比,几年前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就相形见绌了。在“乌巢烧粮”这一段中,该剧是这样设计的:当有人提醒曹操许攸可能是诈降,并让他多加小心时,曹操作恍然大悟状,然后吩咐人把许攸留在大营中,名为款待,实则派人严加监视,一旦发现有诈,立刻杀之。大概编剧的意思是想通过这个细节突出曹操的奸诈,但是改编得很不成功。原著中的描写突出的是“奸雄”曹操的“雄”,而改编后突出的是一个“奸”,但这个“奸”还不是“奸雄”的“奸”,而是“奸商”的“奸”,太俗,太低级,哪像个三军统帅,分明是个街头摆摊的市井小贩!拿着这段改编的剧本和原著一比,高下立见。可见大师就是大师,不是谁都能当的。
  其实对于许攸的投降,不止张辽一个人有疑问,像贾诩、荀攸这样的大谋士也心存疑虑,纷纷劝曹操要谨慎行事。还好曹操同志比较有主心骨,没有因此而动摇。事实上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这根救命稻草出现得太及时了,让曹操看到了希望,这是他击败袁绍的唯一机会,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如果真的是一个圈套那也只能认命了。
  曹操不是那种顾头不顾尾的人,他带队偷袭袁绍也没有忽略自己大营的安全。曹操临行前命曹洪镇守大营,全权负责,一切安排妥当后他才出发。突击队员们人衔枚、马勒口,而且还换上了袁军的服装,这让他们顺利地通过了袁军的防线,遇到有人查问曹军就自称是增援乌巢的部队。结果暴走突击队一路平安,顺利到达乌巢。
  按说袁绍军中突然少了个参谋总长必然会引起大家的警觉,即使没有证据表明许攸已经叛逃,那也应该采取一些最起码的应变措施,比如加强戒备,或者改变兵力部署、重新布防,可是袁绍并没有任何举动。这可能是曹操行动神速,袁绍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更可能是袁绍根本就不知道许攸同志已经反水了。事实上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许攸叛逃后袁绍反应的记载,这说明袁绍很可能压根就不知道他的“谋主”已经变成了敌人。
  曹操的突击队员们除了武器外,每人还随身携带了一束干柴,到了乌巢后,立刻围屯、放火。袁绍在乌巢驻军五万,守将是淳于琼。淳于琼虽然不像“河北四庭柱”那样有名,但也不是《三国演义》里说得那样不堪一击,否则袁绍不会交给他这样的重任。虽然变故突生,淳于琼还是立刻组织队伍,展开反击。
  曹军虽然只有五千人,可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勇士,而且又是曹操同志亲自带队。曹操现在眼都红了,他知道这一仗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只能胜不能败,所以他督促士卒拼命向前。袁军虽然有五万人,可还是很快就败退下来了。这是因为他们突遭偷袭,被打个措手不及,而且不如曹军那样敢于拼命。曹军人少,如果不能一击得手,等敌人大队人马回过味来,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因此他们是真正拼了命,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袁军就不一样了,就算败了,只要能保住命就可以退回官渡大营,和大部队在一起就安全了,所以袁军不愿意拼命。
  更何况曹操目的明确,只要能把敌人的粮食烧光就算完成任务,别的都好说。当有人报告说,敌人杀来了,“请分兵拒之”时,曹操大怒,说道:“贼在背后,乃白!”等敌人到了身后再报告!就是说让大家专心放火,不要管身后的敌人。
  就这样,在曹操的亲自指挥下,突击队“士卒皆殊死战”,终于大破淳于琼,一把火烧掉了乌巢的存粮,斩杀多员敌将,“杀士卒千馀人”,就连乌巢主将淳于琼也被活捉了。《曹瞒传》记载,野蛮的曹军割了淳于琼的鼻子,以示威于袁绍。本来曹操没打算杀掉淳于琼,他问道:“何为如是?”淳于琼回答道:“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这是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既可以理解为不卑不亢、不愿臣服,也可以理解成略微流露出一丝服软的意思。曹操见他这样说,也就有了收留之心,可是他身边的许攸不同意(看来许攸并不是像连续剧里说的那样被留在大营中,而是亲身参加了这次战斗),后来在许攸的要求下,曹操下令处死了淳于琼。
  这还不算完,曹军还把阵亡的袁军士卒千余人的鼻子都割下来,又把袁军牛马的“唇舌”也都割了,“以示绍军”。此举既是泄愤,也是示威。曹军打仗一向很注重心理战,攻下一座城后一般都会屠城,其目的就在于警告、威慑其他守敌,使之放弃抵抗。这回乌巢辱尸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为了给其他袁军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果然消息传出,袁军“将士皆怛惧”。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节
(更新时间:2007…8…14 18:58:00  本章字数:2313)


  乌巢火光一起,袁绍就知道情况不妙了。袁绍的实力太强大了,直到这时他仍然还有很大的可能取得全胜。其实越是这种战局突变的时候,越容易出现一招制敌的机会。就好像两个武林高手对决,攻得越凶越容易露出防守的漏洞,甚至为了击倒对方连“罩门”都顾不上了。曹操本来兵就少,现在又分出一部分偷袭乌巢,这一分兵必然导致两线作战,两线的兵力都不多,于是袁绍的机会来了,可究竟哪一处才是曹操的“罩门”呢?
  袁绍刚一得到乌巢的战报,第一个反应就是应该趁曹操大营留守的兵少一举攻破之。他对长子袁谭说:“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应该说这也是个好主意,算得上随机应变、处置得当,如果真的能一举夺下曹军大营,就算曹操烧光了袁绍的军粮也难逃失败的命运。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能不能攻取曹操的大本营。
  《魏志》记载,对于袁绍的提议,手下众将意见不一。张郃首先提出反对,他认为曹操一向足智多谋,不把后方安顿好了,他是不会贸然出击的,现在这个情况下倾力攻打曹军大营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以曹操的为人,火烧乌巢这样决定胜负的关键战斗,他必然会亲自带队,如果派大军直奔乌巢,不但能救下淳于琼,运气好的话还能抓到曹操,倘若真能这样,就等于宣告此战胜利结束!张郃并不是一员简单的战将,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颇有谋略。他现在能说出这样的话,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看出他是个有心人。《汉晋春秋》甚至记载,张郃早在官渡之战初期、袁军频频得胜的时候就提出让袁绍不要在正面战场与曹操争一日之短长,另派一路人马包抄曹军后路,这个建议与后来许攸提出的偷袭许都的计划异曲同工,如果《汉晋春秋》的记载是真的,那张郃的谋略真让人不可小觑。
  张郃的话听起来也很有道理,袁绍又有些犹豫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在这时,郭图,又是郭图挺身而出。史书中对郭图的记载不多,他基本都是出现在袁绍与手下谋臣、武将意见不一致时,而且每次无论袁绍的意见是否正确,他都坚定地站在袁绍一边。这次也不例外。他也认为曹操一定会亲自带兵偷袭乌巢,但他同时也认为这正是攻取曹操大本营的绝好时机,因此郭图强烈建议派重兵猛攻曹军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