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细数三国豪杰 >

第92章

细数三国豪杰-第92章

小说: 细数三国豪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遥菏宜ノⅲ醒胝拿畹搅说胤街詈钅抢锔镜貌坏街葱小1热绯⒚钏锊哂肫蕉⑿熘菽痢⑽潞蚵啦己臀饪ぬ亍捕卢r共同进兵,讨伐袁术,结果这仨人自己先打起来。陈瑀打算借机偷袭孙策,但孙策抢先动手,击溃陈瑀,夺得吴郡。吕布还算不错,没卷入他们的争斗,不过也好不到哪去,他趁乱领兵攻打刘备去了。看来大家都很忙,没功夫执行朝廷的命令。
  顺便介绍一下,大家一定还记得陈登,他与陈瑀是亲戚,是陈瑀“从兄”的儿子。陈登投靠曹操后,多次建议曹操趁孙策势力弱小时消灭他。他这样做固然是为曹操的霸业着想,另一方面大概也是为给陈瑀报仇。
  曹操自己不去攻打袁术却让别人去打,并不是他不敢,而是他正忙于和张绣交战,一时顾不过来。袁术一看声讨自己的人多,真正动手的没有,不禁暗自得意。趁着太平无事,先好好享受享受当皇帝的滋味。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十八节
(更新时间:2007…7…6 18:47:00  本章字数:2214)


  袁术的生活一向很奢华。他出生于豪门贵族,自幼便锦衣玉食,不知民间疾苦,后来成为一方诸侯,他所在的江淮一带又是以富足著称的鱼米之乡,这从物质上支持了他奢侈的生活,现在当了皇帝,对奢华的理解和要求自然也得更上一层楼了,不能还和从前一样。而且袁术这个人“天性骄肆”,挥霍无度,这大概是贵族子弟的通病,江淮一带虽然物产丰富可也禁不住他这样折腾。
  就在这时,传来一个消息,曾与袁术关系密切的吕布背叛了他,拒绝了已经允诺的和亲,还把他派去的使者押解给汉政府了。可把袁术气坏了,立即派大将张勋、桥蕤攻打吕布,这一战在《吕布》一章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袁术自己也没闲着,亲率大军攻入陈地,杀了陈王刘宠。当然这个陈王是汉朝的陈王,不是袁术封的王。这在别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罪行,可对袁术来说和杀个普通人没什么分别。
  这时的曹操终于腾出空来了,于是立即领兵东征,讨伐袁术。袁术对曹操一直很畏惧,听说他亲自来了,“大骇”,“弃军走”,自己渡过淮河跑了,留下张勋、桥蕤断后,结果这二将战败被杀。曹操因为身后还有张绣等人没有搞定,也不敢追赶,很快就领兵回去了。这一仗袁术惨败,元气大伤,一时难以恢复。而且他征敛无度,这种竭泽而渔的统治使得以富足著称的江淮一带也负担不起袁术的开支,偏偏不久以后又遇到大旱,粮食严重减产,“士民冻馁”,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淮地区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场面。在天灾人祸、外忧内困的合力作用下,袁术一蹶不振。但他没有立刻灭亡,又撑了一段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没人趁机讨伐他。别的诸侯不愿意管这闲事,愿意管闲事的曹操偏偏还忙得很,又是张绣又是吕布,打完这个打那个,一时顾不上他,袁术这才得以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
  由于粮食歉收,袁术的军粮供给也成了问题。他想方设法凑了十万斛粮食,交给了沛相舒仲应。袁术告诉他把这些粮食作为军粮发给部队,专款专用,不得擅自挪用。不知道这个舒仲应是何许人也,《后汉书》上也没有查到他的传记,但从其后的言行来看他绝不是泛泛之辈,堪称大丈夫。舒仲应领到这十万斛军粮后根本没理袁术的命令,片刻也没耽误,立刻尽数分发给嗷嗷待哺的饥民,一粒米也没留给军队。
  这么大的事能瞒住袁术吗?而且舒仲应也没打算隐瞒他,结果袁术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可把他给气坏了。挪用战略物资可是死罪,袁术决定治他的罪。可舒仲应官任沛相,掌握小沛的军政大权,手里有兵有钱,能甘心情愿束手待毙,等着被治罪吗?袁术担心他狗急跳墙,负隅顽抗,为了避免因此而引发内战,袁术亲统大军讨伐舒仲应。没想到舒仲应根本没抵抗,主动出降。他对袁术说,我就知道难逃一死,希望能用我一个人的命,“救百姓于涂炭”。
  《史记孟尝君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尝君手下有三千门客,开销巨大,尽管当时他为齐相,受封万户,食邑在薛,但在财政开支上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为了创收,孟尝君在自己的封地放起了高利贷,用这笔收入供养手下的门客。可是有一年薛地的收成不好,庄家歉收,高利贷收不回来,于是孟尝君就派门客冯驩去收债。结果冯驩到了薛地,把债务人召集到一起,以孟尝君的名义免掉了他们的债务,还当众烧掉了欠条。事后冯驩向孟尝君做了解释,他说自己此举是为了给孟尝君赢得一个好名声,“彰君之善声”,也就是收买人心,树立孟尝君的高大形象。
  表面上看舒仲应的举动与冯驩有些类似,但他们的目的却截然不同。冯驩是为了他的主公,而舒仲应为的是素不相识的普通百姓。不管怎么说,不管是不是有意为之,他们都在客观上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好名声。
  袁术听了舒仲应的话立刻恍然大悟,他急忙下马拉着舒仲应的手说:“仲应,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你就不愿意和我一起分享这个好名声?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自称“仲家”?然后袁术赦免了舒仲应,没再追究这件事。这是史书记载的袁术唯一一次还算得上明智的决定,虽然不能根据这件事就说袁术已经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但此举确实在客观上为他赢得了些许民心,尽管为时已晚——这些工作早就该做了,至少在他称帝之前就应该做了。
  其实袁术一直很注重“名声”,只不过他注重的不是这种“名声”,确切地说他注重的应该是“名分”。有多大的名就该享多大的份,这是袁术的观点,所以他很注重自己的份,也就是讲究排场。古人非常讲究“礼制”,认为不同的身份就要对应不同的排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袁术注重排场并不算错,错就错在他太过分了。袁术出身豪门,不知民间疾苦,而且他“天性骄肆,尊己陵物”,认为自己比别人排场大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不爱惜民力,肆意搜刮,征敛无度,穷奢极欲,为所欲为。他自己山珍海味,肆意挥霍,可是下层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他却不肯救济,象征性的赈灾也没有。短短几年,就把富庶的江淮地区折腾得“资实空尽”,到后来连他自己也呆不下去了。
  这就好像木头里的蛀虫,它躲在里面有滋有味地啃噬着它赖以生存的木头,殊不知柱倒梁折的那一天也就是它大限到来之时。袁术先后被吕布、曹操击败,元气大伤,一直没能恢复,而且他的横征暴敛使他彻底失了民心,也没有了立足江淮的物质基础。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末,曹操彻底击败吕布,占有徐州。各路诸侯纷纷猜测他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袁术也是惴惴不安,他怎么看怎么觉得下一个就是自己。凭他现在的实力根本抵挡不了曹操,怎么办呢?
  精尽了,只好等下周了。见谅!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十九节
(更新时间:2007…7…7 17:37:00  本章字数:2206)


  这时的袁术政权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不要说抵抗别人的进攻,就连生存下去也成了问题。经过一番考虑,袁术决定去投靠他的部下陈简、雷薄。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术下令一把火烧了他修建的宫殿,然后“迁都”灊山,“灊山”是古地名,在现在的安徽省霍山县,陈简、雷薄当时就驻防在那里。
  可没想到这两个人竟然拒绝收留这个昔日的主公、现在的落难皇帝。这可大出袁术的意料,他满以为会受到热情的迎接,没想到却碰了个大钉子。他出发前把“京城”的宫殿都烧了,现在可好,连回去都不可能了。这是袁术第二次被自己的手下背叛,第一次是初平四年,他想去寿春却被自己刚刚任命的扬州刺史陈瑀挡住去路,不许他进城。好在那时袁术实力还很强,一通猛攻打跑了陈瑀,可袁术现在已经今非昔比,没有那个实力了,无力开战。一时之间,进退无路,不知所措,“忧懑不知所为”。
  就在束手无策之下,袁术又浪费了宝贵的三天时间,呆在那里犹豫不决。他的军粮本就不足,这次出来满以为会受到热情的迎接,所以只带了单程的粮食,现在碰了个大钉子,就算想要回去粮食也不够了。就在袁术进退维谷之际,他手下的士卒可不干了,纷纷开了小差,“士卒散走”。
  此时的袁术真是走投无路了,将领背叛、士卒逃散、粮草不济、进退两难,而且江淮一带被他压榨得民不聊生,根本呆不下去了,他现在只能投靠别人。可是投靠谁呢?袁术称帝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喊打之声,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收留他;即使过去有几个关系不错的盟友可能会收留他,袁术还不愿意去呢!要知道他过去与这些人交往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现在让袁术投靠他们,仰人鼻息,袁术还嫌丢不起人呢!而且不管怎么说,袁术现在都是皇帝了,哪有皇帝依附于别人的?这样的皇帝又有几个有好下场?
  如果一定要说有这样一个人让袁术觉得投靠他不丢份,那这个人就只能是袁绍。毕竟袁绍是他的哥哥,虽然二人一直龌龊,但生死关头总不至于像别人那样看他的热闹;而且袁绍心怀大志,一直努力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他也不愿意干出手足相残的事,让世人看笑话;最重要的是,袁绍是袁术的哥哥,投靠他才能让袁术觉得不丢份。当然袁术也不能空手去投奔人家,怎么也得意思意思,于是他决定“归帝号”于袁绍。这个皇帝我不当了,你来吧!反正大家都姓袁,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所谓的“归帝号於绍”主要指的还是那颗传国御玺,不然单是一个“仲家”袁绍也未必看得上眼。
  既然决定了就要尽快实施,袁术当即给袁绍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在信里说,汉朝失势已经很久了,天下英雄都把袁氏看作领袖。现在天下的局势就像当年周末七国争雄时一样,谁的势力大谁就能吞并天下。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看来袁术对那句谶语还念念不忘),你现在拥有四个州,人口百万,论实力,没人比你强;论地位,没人比你高。曹操想复兴汉室,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汉朝太衰弱了。现在“谨归大命,君其兴之”,你要好好干!
  这时的袁术终于承认袁绍是袁家人了,不再是那个叫嚷“绍非袁氏子”的浑小子了,也不再称袁绍为“吾家奴”了。不知道是他自己想通了,还是所处的困境帮他想通了。袁绍看到信后“阴然之”,私下里觉得很对,但没对外说出来,也就是默许了。看来他也有称帝的打算,这个打算可能是早就有了,也可能是被袁术这封信撩拨出来的。袁术此时粮尽兵散,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援兵,可袁绍实在分不开身,他和公孙瓒的战争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不敢须臾离开,于是他派长子、青州刺史袁谭去接应袁术。
  袁术也带领剩下的部队和家眷向青州开进,试图汇合袁谭。这时曹操也得到了这个情报,立即派当时依附于他的刘备带兵阻击袁术。但是与《三国演义》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