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细数三国豪杰 >

第55章

细数三国豪杰-第55章

小说: 细数三国豪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心归伤心,征讨孙权的大事可不能耽误。刘备稍事调整,就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亲统大军兵发江东。这次伐吴的经过大家都清楚,刘备是先赢后输,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在猇亭被东吴年轻的将领陆逊杀败,损失惨重,尤其是损失了一批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身经百战的指战员,这使得蜀汉本来就匮乏的人才更加雪上加霜,这个问题在刘备死后更显突出。
  昨天开了一整天的会,没能上传,致歉!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是将同志们分成几组派到省内本系统各单位检查工作——多好的季节呀!我这一组周五出发,周一返回,所以周六、周日无法更新了,周五能否更新还不确定,争取吧!如果周一回来,我没被喝成酒精中毒,就会立即上传,争取做到每日更新。感谢大家的关注!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六章 诸葛亮 第十一节
(更新时间:2007…4…12 14:15:00  本章字数:2515)


  刘备败退到传说中诸葛亮摆八阵图的鱼腹县,就在这里驻扎下来,收拾残兵。他为了讨个吉利把鱼腹县改名为永安,并且提拔刘璋的降将李严为尚书令。这也是开始在为身后事做准备。刘备已经六十多了,这次兵败极大的打击了他,击垮了他的精神的同时也击垮了他的身体。刘备也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于是一道命令让诸葛亮立刻从成都赶到永安。
  说是立刻,以当时交通之不便和蜀道之难,命令是章武二年十月下达的,诸葛亮到永安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的二月了。此次君臣相见,别有一番滋味,谁都知道刘备这时诏来诸葛亮的目的就是要托付身后事。刘备确立了以诸葛亮为首,以李严为辅的领导班子。这一次刘备还是一如既往没让诸葛亮插手军事,以他为丞相主管政事,以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全面负责军队事务。
  刘备枭雄一生,临终托孤也很经典。他对诸葛亮说出了这样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此言一出,素以沉稳、镇定著称的诸葛亮也大惊失色,《三国演义》说他“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的反应虽没如此夸张,却也立刻“涕泣”着表忠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托孤的这番话虽然经典,却不是他的原创,在他之前就有人说过类似的话,这个人就是江东的孙策。《吴历》记载孙策在临终托孤时对选定的首辅大臣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后来张昭果然对孙权忠心耿耿,可鉴日月,最难得的是在孙权熟悉了领导工作后,张昭主动归还大权,没一点揽权的意思。如果没有后来的诸葛神话,张昭的这一行为足以堪称三国时期第一忠臣。刘备亲眼看到了这一切,对他触动很大,所以他借鉴孙策的这一番话,大概希望诸葛亮能像张昭一样尽心尽责,不负所托。
  不过这话也太吓人了,就连诸葛亮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好一个劲地表忠心。那么刘备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对诸葛亮不能完全放心吗?应该不是。刘备转战一生,阅人无数,知人识人是他的看家本领。诸葛亮从二十七岁的毛头小伙子开始跟随刘备,至今已经十六年了,以刘备识人之能不会这么长时间还看不透他。
  那么刘备究竟为什么说出这番话?在《刘备》一章的结尾处,项飞逐一分析并否定了各种可能,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刘备》。项飞的结论是,刘备的话是对诸葛亮说的,但却是给继任的刘禅听的。言外之意就是,你要好好干,不然就换掉你。就像我们经常听到年轻的父母吓唬孩子:“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事实上,刘禅当时并不是独生子,他还有几个弟弟。比如刘永、刘理,他们都是刘备的儿子,在刘备称帝后分别被封为鲁王和梁王,只不过他们不是正室所生,就是所谓的“庶出”。一般来说,在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子继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如果嫡子被废,熟字也还是有出头的机会的。所以刘备用这番话来督促刘禅干好本职工作,也是让他有紧迫感,有压力。没想到却把诸葛亮吓得够呛。
  随后刘备在给刘禅的诏书中要求他“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个举动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的说法。刘备如此尊崇诸葛亮就是为了让他对刘禅有一定的制约能力。刘禅继位这一年才十七岁,虽然古人比今人成熟得早,而且刘禅又一直被作为接班人来培养,但十七岁就想治理好国家也不太容易,更何况四周还有强敌环伺。汉武帝即位时十六岁,但不等于刘禅十七岁也能做得一样好,甚至更好,要知道少年英主是几百年才出一个。刘备也没指望自己的儿子是天才,只想让他在诸葛亮等大臣的辅佐下先度过眼下的难关,熟悉熟悉怎样当皇帝。在这段时间里,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来领导国家,来指挥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个核心就是诸葛亮。为了这个目的,刘备不惜压制刘禅的皇权来保证诸葛亮的相权,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刘禅在权力被压制的同时个性也被压制了,他对诸葛亮的“敬”演变成了“畏”,畏首畏脚,不敢施展。甚至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仍然不愿,也可能是不敢亲政,而是又让蒋琬“总统国事”,直到十二年后蒋琬去世,刘禅才开始亲自处理政务。这些都是刘备没想到的,可即使想到了又能怎样?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刘备管不了了那么多了,他的时间到了,该退场了。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岁。同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史称后主。在刘禅登上宝座的那一刻,诸葛亮也达到了人生的顶峰,这一年他四十三岁。
  刘禅登基后就做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改年号,改章武三年为建兴元年。一般来说,新君即位都要改年号,可这多是在前任君主去世或离任的第二年进行,基本没有当年就改号的,这既是表达对前任的尊敬和怀念,也可以多少安抚一下臣民。现在刘禅一反常态,刘备刚死他就把刘备的年号改了,惹来很多非议。大家都知道,改号的命令虽然是刘禅签发的,但实际是诸葛亮的主张,所以被非议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刘禅。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一直都有人以此诟病诸葛亮,认为他“不逾年而改元”有违古制,其实是想为诸葛氏政权建立一个年号。而为诸葛亮辩护的声音同样也没断过,他们认为在战乱年代要“应权通变,计宜出此”,不能拘泥旧制,这样做没什么不对。新君什么时候改元对今天的人来说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我们知道古人非常重视“旧法古制”,轻易不肯变动,甚至有“祖宗之法不可变”之说,所以无论诸葛亮出于什么原因进行改元,他面对的压力一定不小。不过话又说回来,诸葛亮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这个时候改元,一定有什么重要原因。
  相比较怀疑和支持诸葛亮的两派声音,项飞觉得这一次怀疑论者的证据确凿,但是这个证据与他们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关联性太差,以此定罪略显证据不足;支持论者的证据更是淡薄,没有说服力。因此单就这件事来说,怀疑论者和支持论者打平,或者,怀疑论者以微弱优势胜出。
  今天这一节感觉写得别扭,很生涩,看来我需要好好休息一下。还好明天就可以去检查工作了!感谢以小小樂樂、朽木沙加为代表的广大书友的精彩评论,除对三人的帖子置顶、加精外,特授予二人“书丛骑士”称号——我能做的也就这些了!再一次感谢广大书友的支持和精彩评论!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六章 诸葛亮 第十二节
(更新时间:2007…4…16 11:48:00  本章字数:2593)


  历来新君上台都要封赏大臣,刘禅也不要例外,他加封了一批臣子,尤其是两个辅政大臣。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诸葛亮和李严。
  诸葛亮就不用细说了,他是这一章的主角,只是有一件事需要说明一下。在刘备伐吴的过程中,既没有诸葛亮事前劝阻的记载,也没有他在战斗进行中出谋划策的记载,却有他在事后的一声叹息。《三国志 法正传》说,诸葛亮在得知刘备惨败后,大发感慨,他说如果法正没死,就能劝说主公不让他东征;就算不能,有他跟随出征,主公也不会败得这么惨。这种事后诸葛亮的——不对,他就是诸葛亮呀!这种马后炮似的聪明并不讨人喜欢,但至少说明了两件事。一、诸葛亮本人并不赞同东征伐吴;二、诸葛亮也认为法正的才能和在刘备心中的地位都远胜于己。可以说如果法正不死,他一定会成为首辅大臣,而不会是诸葛亮。现在法正、刘备先后退出历史舞台,终于轮到诸葛亮唱主角了,跑了十几年的龙套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建兴元年,刘禅甫一登基就晋爵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准“开府治事”。所谓的“开府治事”,就是在家办公,成为SOHO一族,当然不是通过互联网,而是把丞相府改做办公室,前院办公,后院居住,所有公文都送到诸葛亮家里,由他在家处理,这和当年的曹操是一样的。能在朝中享受这一待遇的,无一例外都是握有实权的重臣。没多久后主又命诸葛亮领益州牧,从此以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蜀汉的大小事情都由诸葛亮决定,开始了诸葛亮时代。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年少时为郡吏就以才干著称。他虽才干出众,却命运多桀,先是给荆州牧刘表打工,结果荆州被曹操占了;然后又投奔益州刘璋,益州又被刘备夺了,后来好容易成为朝廷里数一数二的大佬,却又被贬为庶民。在刘备攻打益州时,刘璋命李严领大军据守绵竹,抵御刘备。没想到李严到了绵竹就率众投降了,或者说起义了。他这个时机选得非常好,既减少了刘备的伤亡又节省了他的时间,刘备对此很满意甚至有些感激,而且当时刘备为了收买人心,有意识地厚待益州降将,于是就封李严为裨将军。占领成都后,又封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在太守任上颇有功绩,成功地镇压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叛乱,凭战功又被晋级为辅汉将军。章武二年,刘备急急忙忙把李严找来,封他为尚书令,没多久又成为顾命大臣。
  应该说,李严虽然官职不低,也有一些战功,可是一下子成为顾命大臣还是太突然了。其实这也是刘备不得已的选择,他手下能领兵打仗的人才实在太少了,选择李严也就是矬子里拔大个。另外刘备可能还有一个打算。李严之前是犍为太守,靠近南方的少数民族,还曾经击败过他们的首领高定(这个高定就是后来与孟获相约反叛的那个高定),因此刘备把李严提上来可能就是想借助他在南方的经验和威名,来威慑、安抚少数民族,保障国家的安定。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猜测。
  不管怎么说,李严升得确实太快了,从太守一跃而成为尚书令,简直一步登天,是坐直升飞机上来的,这就使得他根基不稳,不具备朝廷重臣应有的广博、厚重的人脉。而且这种快速升迁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难免会引起大家的不服、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