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细数三国豪杰 >

第14章

细数三国豪杰-第14章

小说: 细数三国豪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回到洛阳。这时孙权已经袭杀了关羽,并将首级送给曹操。几天以后的庚子日,曹操“崩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顺便说一下,如无特殊说明,本书中所有人物的年龄一律采用中国传统的计数方法,也就是“虚岁”来表示。陈寿在这里用了个“崩”字,要知道只有皇帝死了才能说是“崩”,曹操当时是魏王,王死了应该用“薨”。其实曹操可能一直患有某种慢性病,很多史书都说他患有“头风症”,每次发病“头晕目眩”,后来在华佗的治疗下有所缓解。这里顺便说一下曹操与华佗的关系。华佗医术高明,指下活人,这里就不赘述了。曹操把华佗召来后,病情确有其色。但是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就是说华佗不愿做医生,虽然医术名扬天下,但他却常为此后悔。后来华佗说家中有事,请假回家了。曹操犯病后多次写信叫他回来,他都以妻子有病为由不肯回来,就这么一直拖着。曹操大怒,派人去查看,并说如果他妻子真的有病,不但可以延长假期,还赐“小豆四十斛”;如果是诈病就立刻逮捕。结果华佗被收下狱,死于狱中,曹操的头风也没治好。华佗在第一次给曹操看病时就说得明白,这病治不好,但我可以延长你的寿命。华佗死后,曹操说过这样的话,华佗能治好这病。但“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就算我不杀他,他也不会为我去此病根的。当然了,这是《三国志》的说法,可能有为曹操说好话的成分。
  曹操在遗令中说天下未定,丧事从简,要求大家在自己下葬后就除去丧服,而且“将兵屯戍者,不得离屯部”,也就是让带兵的各级将领不要离开大营和部队。曹操下葬时只穿着平时的衣服,也没有珍宝陪葬。《三国志》上并没有说曹操设疑冢的事,不过直到今天仍然没人知道曹操陵墓的确切位置。十个月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崩”于公元220年。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更是毁誉参半的一生。在《魏书》中他是个明主:善于用兵,“设奇谋敌制胜,变化如神”;知人善任,“难眩以伪”,不被表面想象所迷惑,“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经他提拔的牧、守一级的官员更是不可胜数;文采飞扬,“登高必赋”,所作新诗,配以管乐,“皆成乐章”;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擒猛兽”,曾一日之内射雉六十三头;“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屏风破了,补一补接着用;赏罚分明,军纪严正,“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进献的贡品,“与群下共之”,而自己子女的嫁娶却一律从简。
  在晋朝张华所著《博物志》中,他是个雅人:善草书,懂音律,通围棋,好方术。他不但请来了当时著名的方士,如左慈,还“饮鸩酒,啖野葛”。魏晋时期,上流社会一直流行少量服毒,贵族们以此为荣,饮鸩酒就是其中一种方式,大概就和今天吸毒、嗑药差不多。
  而在《曹瞒传》中(看名字就知道不会说曹操好话),他又是另一个样子:“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以日达夕”;“持法峻刻”,有人的见解高过自己,找个借口就把人家杀了,对有旧怨的人更是毫不留情,杀掉算完,“酷虐变诈”。
  这就是的曹操,赞扬他的人把他说成明主,贬低他的人把他看作暴君。就是这样一个集美名和骂名于一身的曹操,在汉末的乱世中凭自己的能力开创出一片天地。他的政治抱负,他的军事才能,他的文学修养,他的治国水平,他的远见卓识在当时没有一样不是顶尖的。在他统治的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与民生息的政策,同时兴办教育,鼓励生产,减轻赋税,让利于民。虽然他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符合历史前进的要求,所以历史就选择了他。当然曹操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屠城,这在当时看来算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所以经常有防守方军民一心,共同守城;也有城中居民为求活命,卖关献城。曹操对被奉为正统的汉室的欺压,是他历史名声不好的主要原因。但通过本章的分析,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曹操也是没有选择,政治斗争非常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如果曹操不够狠,他可能早就被淘汰了。曹操礼贤下士,人尽其才,还多次办法求贤令,表示自己愿意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他的手下人才济济,包括被他用刀逼出来的司马懿(曹操也是倒霉催的,逼出来自己的掘墓人),还有名动一时的著名学者,比如孔融、杨修、华歆、王桀、陈琳等,其中一些人,如孔融、杨修先后被杀,虽然他们的被杀各有不同的原因,但曹操还是因此背上了“害贤”的名声。
  纵观曹操的一生中,最得意的事:首举义兵,讨伐董卓;
  最明智的决定:挟天子以令诸侯;
  最成功的战役:官渡之战击败袁绍;
  最自豪的事:受封异姓王;
  最失败的战役:赤壁之战;
  最失误的决定:收服张鲁后,没能进兵西川。
  还有一点曹操很了不起,那就是不论曹操的势力多弱小,他都是老大,从没依附过别人。
  最后引用陈寿《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语作为本章的结束。陈寿说,汉末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而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最后“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这是因为他“明略最优”,所以可以称之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三章 刘备 第一节
(更新时间:2006…12…10 8:49:00  本章字数:2654)


  写刘备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今日读《三国志》的一点体会。陈寿在给曹操立传时用的是“纪”,这是记载皇帝的专用文体,而在给刘备、孙权立传时用的是“传”。我们知道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的身份是晋朝著作郎,而“晋”主要是来自于“魏”,所以晋人一直奉“魏”为正统。因此项飞妄自猜测这种立传形式应该不是陈寿本人的意思,很可能是晋朝统治者的意思。可是在具体行文中,陈寿对这几个人的称呼非常混乱。他对孙权一直称“权”,即使在孙权称帝后,陈寿还是称他为“权”;对曹操在文章的一开始称之为“太祖”,在曹操位至“三公”后称为“公”,在他受封魏王后又称为“王”;而对刘备则从头到尾称为“先主”了。陈寿本是蜀人,蜀亡后成为晋人,但他心里可能对蜀国还念念不忘,所以用这种隐晦的方法表明心迹,并含蓄地指出真正的正统应当是“蜀汉”。
  刘备字玄德,公元162年生于涿郡涿县(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寿在本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先主姓刘,讳备”,这也印证了项飞上面的猜测,因为这个“讳”字只用于先人、长辈和帝王。《三国演义》和很多民间传说都说他是汉献帝的远房的远房叔叔,可是史书上没有这个说法,但刘备是汉室宗亲却是千真万确的。《三国演义》说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三国志 蜀 先主传》的记载于此相同。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刘备的祖先。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除武帝刘彻外,其余十三子皆受封为王,其中刘胜是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受封为中山王。他认为“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并且身体力行,付诸实践。1968年,科考人员在河北省满城挖掘了两座古墓,出土了两件金缕玉衣,每一件都用二千多块玉制成。这两座古墓的主人就是刘胜夫妇,这两件金缕玉衣也分别是他们的葬服,由此可以想见刘胜生前的奢华。《前汉书》说刘胜“为人乐酒好内”,对“好内”的解释是“耽于妻妾”,他的一生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这一百二十分之一的那枝就繁衍出了刘备,究竟是哪一枝呢?史书上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刘备确系皇亲,这一点毋庸置疑,尽管是皇帝很远很远的亲戚。
  虽然刘备的祖上很是显赫,可是到了他这一辈的时候已经衰败了。刘备小时候很苦,早早就没了父亲,跟着母亲织席贩屡为生。以至于后来他的敌人经常蔑称他为“织席贩屡之辈”。其实这种辱骂不但无损于他的形象,反倒让人平添了几分敬意,以“织席贩屡”的出身到最后南面称帝,虽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却也堪称人中极品,真应了那句话“英雄莫问出处”!
  中国古代典籍但凡记载某个大人物必然要有一些怪异之处,或是出生时云雾缭绕,或是相貌出奇、言语出众,或是卜者预言次人大贵。《三国志》记载刘备“垂手过膝,顾自见其耳”。刘备耳朵大,好像确有其事。不论正史、野史、演义、传说,只要一有人骂他,不是“大耳贼”就是“大耳儿”。不过,光是耳朵大也不可能“顾自见其耳”,必须要是招风耳才行,所以刘备应该长着一对大招风耳。至于“垂手过膝”,项飞可是一点概念都没有,没见过谁有那么长的手臂。很久以前听过一段相声,好像是侯宝林先生说的,他将此解释为刘备敢于摔孩子的真正原因。刘备少年时“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其实每个男孩子在这个阶段都这样。现在的男孩子90%都这样,无论学习好坏都“不甚乐读书”,还有很大一部分“甚不乐读书”,至于喜欢“音乐、美衣服”那更是亘古不变的习惯。《三国志》里说,刘备家东南角有一棵桑树,“高五丈余”,远远看去好像车盖一样。车盖是古代马车上象盖子一样的东西,既是装饰品,也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可以挡雨遮阳,但不是说谁家有马车想加个盖子就能加的,要在身份地位到了一定层次才可以,否则就是“逾制”。刘备在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曾指着那棵桑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车盖”。据《后汉书 乐服志》记载,这种以羽毛作装饰的车盖只有天子才能用。看来刘备真的是少有大志。他的叔父听见可吓坏了,急忙制止:“汝勿妄语,灭吾门矣!”
  刘备十五岁的时候,母亲让他求学。他和同宗刘德然还有辽西公孙瓒一同拜在同郡的卢植门下。公孙瓒比刘备年长,刘备“兄事之”,二人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牢不可破。后来在刘备倒霉时多次找公孙瓒求助,公孙瓒每次都二话不说,给与援手,而且不图回报——看来同学时的友谊是最真的。顺便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老师卢植。卢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学士,朝廷重臣,为人正直。当年董卓在朝会上提出废少帝立献帝的时候,满朝大臣无人应声,只有卢植据理力争。气得董卓当时就要杀他,但因为卢植名动天下,只好忍了。后来卢植辞官回到老家涿郡,刘备等人正好近水楼台先得月,跑来拜师。但看刘备、公孙瓒后来出息成什么样,就知道卢植名不虚传。刘备家境困难,他的同学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经常资助他。一次两次还说得过去,时间一长刘元起的妻子可不干了。她说我们和他又不是一家,“何能常尔邪”?刘元起回答说,我们宗族中能有这样的孩子可不是常人,你就别管了。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