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雄起澳洲 >

第66章

雄起澳洲-第66章

小说: 雄起澳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瓦特在纽科门的基础上,对蒸汽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新增了很多部件。比如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

    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得蒸汽机的效率提高了三倍多。

    所以说,他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而是改良者。

    最早的真·空蒸汽机,在物质发生损坏时,向内收缩,比较安全,但效率低。后来使用了高温高压的蒸汽机,效率虽然提高了,但危险性大大增强。

    只是和效率相比,安全性已被人为的忽略了。

    再说蒸汽机的功率和效率。

    这就体现在蒸汽参数上。初期蒸汽机的蒸汽压力只有0。11~~0。13兆帕,19世纪初才达到0。35~0。7兆帕。20世纪20年代,达到了6~10兆帕。

    蒸汽温度也从小于或等于250摄氏度,提高到450~480摄氏度。

    至于转速,则从18世纪末的40~50转/分,到20世纪初的100~300转/分。也有个别蒸汽机达到了2500转/分。

    当然,这都是原时空的。

    经过大明改良,转速、功率方面,都比这时代要高。虽没达到二十世纪初的水平,但也赶上了十九世纪中期的脚步。

    它的构造主要包括汽缸、底座、活·塞、曲柄连杆机构、滑阀配汽机构、调速机构和飞轮等部分。

    汽缸和底座,属于静止部分。

    工作时,燃烧的沸水释放大量蒸汽,通过管道,输送到汽缸。

    然后蒸汽在汽缸内推动活塞做功,冷却的蒸汽通过管道,被引入冷凝器,重新凝结为水。

    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成为‘活·塞运动’。

    在采矿、纺织、钢铁冶炼、交通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

    负责蒸汽机厂的是一个南洋华人移民,名叫刘庭芳。

    他出生于暹罗的一个军人家庭,在暹罗发生政·变,建立了曼谷王朝后。他就随家人,逃到了南洋的马来半岛。

    长大后,恰逢一艘英国商船招收船员。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便自愿成了英国船员。

    之后到了英国本土,他又阴差阳错下的进了一家蒸汽机制造厂,在那里做学徒。

    可能在理论上,他不比那些师出大学的穿越者强。但在实践上,他却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再加上大明经过上次的清洗,不少关键岗位,都出现空缺。一些表现优异的人,也趁此时机,被提拔了上来。

    “总统好,穆部长好。”,刘庭芳带着一群蒸汽机厂的工人,站在门口,异口同声的欢迎道。

    若不是大明规定过,领导视察,不能摆排场。刘庭芳还真能将这里搞~得红旗招展,隆重至极。

    “好好好!刘厂长和工人们,怕是等久了吧?”,杨崇亲切的握着刘庭芳的手,带头进入厂房。

    这可把刘庭芳激动得,都以为自己是在做梦。毕竟杨崇可是大明共和国的总统,平常连面都见不着,更别提握手了。

    现在他就有一种飞上云端,飘飘然的感觉!

    “没…没…没有!得知总统您要来,我们只等了一个半时辰而已。”,刘庭芳有些局促的回道。

    对此,杨崇也习以为常了。

    这个时代的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认为官就是官,民就是民。无论何时,都是官比民高人一等。

    而大明虽也有等级之分,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那种明文规定的条律。很多时候,还刻意淡化等级观念,倡导人人平等。

    对各个官员,也都严格要求,杜绝摆官架子。不求能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但那姿态,必须得让人看到。

    像每年的绩效考核,大明的纪检司,都会对官员进行民意测评。在该官员管辖的地区,随机抽中部分群众,让他们对当地的官员,进行评分。

    虽不能对官员的仕途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稍许妨碍,还是有的。比如年终奖,就比别人分量少。

    刘庭芳正是感受到大明的好,才努力工作,报效大明。最终成为高级管理层中,少有的南洋移民。

    因为各大主要工厂,都还是同为穿越者的现代人在负责。

    刘庭芳能挤进这个圈子,足以证明他的优秀。

    (因为找工作的事情,所以很忙,还请各位大大见谅···)
………………………………

第一百零六章 电影与水泥

    装模作样的视察一番后,杨崇又带着随行人员离开。

    接下来,他又走访了明京市的各个工矿厂房。详细的询问当地的生产情况,细心的了解工人们的生活。

    当然,这都是经过广播台润~色修饰一番后,才播出来的。

    这样的视察,一直持续到六月底。

    因为七月二日,乃是大明的第四个国庆节。

    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大明上下,放假三天。各个工厂的工人,政府的办公人员,都会带薪休假。

    大明各地的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也都人流量爆满。

    那节日的气氛,都快赶上了春节。

    不过大明尊崇五年一小办,十年一大办的节日欢庆习惯。再加上南洋战事刚完,大明正花精·力消化南洋的地盘。

    所以1794年的国庆节,还是以民间庆·典为主。

    当然,像一些晚会、电影之类,还是有的。各个社区、各个工矿厂房、办事机构,都组织了国庆晚会、露天电影等极具娱乐性的,集体的欢庆活动。

    晚会的组织者都是一些普通工人或科员,那表演水平,大家想想就知道。不过因为贴近生活,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所以大家的参与热情很高。

    反正都是自cao自办,娱乐自己。图的就是一个开心!

    而电影,则是大明国家电影制片厂自制的。

    以前放的都是从现代带来的片子,制作虽好,但到底脱离了时代,远离了民众们的生活。

    少了几分代入感!

    因此在老式胶片电影放映机研制出来后,大明就开始自己拍片子。

    这胶片放映机是固定式放映机,由传动、输片、光学、还音、机体和电器等部分组成。它的色彩好,成像稳定。虽比不上数字放映机那样无抖动,安全事故低。

    但技术水平低啊!

    大明将其研制出来后,立即投入使用。

    就是电比较费力。仅剩的两台发电机,也被内阁从征途市要了回来。

    记得当时高明省长一脸不愿,但明京市派来的人,脸皮都是贼·厚的。

    对于高明黑到锅底的脸,直接装作无视了。

    也就是国庆节,内阁才会允许使用这两台像宝贝似的发电机。

    电影的故事是根据南海战事改的,取自帝汶岛的战·争题材。

    讲的是一个少年在帝汶岛游玩的时候,突逢变故。然后凭借坚韧的勇气,救出了自己的母亲。这就是电影的主线!

    大背景则是美丽的帝力城。荷兰人和食人族狼狈为jian,对善良而又无辜的帝力城民众,进行野蛮的摧·残与屠·杀。被塑造成正义使者的大明,挫败了他们的野蛮行·径,拯救了帝力城民众。

    其实这就是根据赵腾救母的故事改编的!

    拍摄的地点,也主要放在帝力城的大明会馆。至于群众演员,导演组根本不用费心。因为帝力城的幸存者,几乎都愿意参演。当那些恐·怖的画面被导演组刻意重现后,很多人都流露出深深的恐·惧和愤·怒。

    这种逼真的表演力,最能打动人!

    毕竟这个时代的人,看电影的机会很少。还没养成对电影的鉴·赏能力。如此真情流露又贴近现实的东西,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感。

    赵腾作为真实的故事人物,也被导演组请来当主角。当战争的残·酷和大明会馆的顽强抗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观众们,也跟着心惊肉跳。

    特别是到了关键情节,赵腾救母时。很多人,都将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到了最后,当大明舰艇出现在帝力港时,全场都响起一片欢呼。他们都将自己当成了帝力城的民众,情不自禁的感谢大明的到来。

    这种收买人心的手段,也只有大明才能使得出来。

    而与此同时,大明的南方省海河市,也沉寖在欢庆的气氛中。

    最初的时候,海河市只是一个小镇。

    后来大明进行区划调整,将海河镇升级为海河市,成了一省首府。虽然级别高了,但海河市的城市建设,并没有加快。

    整个市区就一条街道,长不过千米,宽不过十米。最高的建筑就是市政府,一座四层木楼。

    街上都是清一色的木头房子,一间只有一个赤脚郎中的小诊所,以及歇业大于开业的小商店。

    这种简陋得可怕的境况,直到南洋战事结束后,才有所改变。

    现在海河市已新建了方格状的新城。以前那种小木屋,也都被拆了当柴烧。

    一座座水泥小楼拔地而起,镶着微暗的玻璃窗。当阳光照在上面,反射着刺眼的明光。

    在之前,大明借用的是1774年,英国工程师斯密顿的方法,作为建筑材料。

    当时他奉命在英吉利海峡筑起一座灯塔,为过往船只导航。经过无数次实验,他终于找到一种能抵御海浪、咸水的新混合材料。

    用的是石灰石、粘土、沙子和铁渣,经过火烧、粉碎后,再用水调和。最后注入水中。

    但这种水泥的生产效率极低,耗时又耗力。

    大明只建了一座明京市,就用上了大明九成以上的水泥。

    随即大明又借鉴了1824年,英国石匠,亚斯普丁的方法。

    他在斯密顿的基础上,对石灰、粘土、铁渣等原料,进行比例调配。生产的胶质材料在硬化后,颜色和强度,同一个名为波特兰的地方石材相近。

    由此取名为‘波特兰水泥’,并获得了发明专利。

    这就是‘水泥’的来历。

    其实水泥本身具有脆弱性,经不起冲击,抗拉强度也极低。

    大明也知道这一点,便引用了钢筋。

    本来按照历史的轨迹,这种混凝土的建筑材料。直到1861年,才由法国工程师克瓦汉提出。

    但现今,已被大明提前拿来用了。

    这也是得益于钢铁质量的提高,否则混凝土的面世,仍要推迟个四五十年。

    像这种新型材料一出现,就在大明刮起了一股跟风潮。各个有实力的商业机构、政·府机·关、工房厂房,都在用这种材料建造房子。

    以前七八层就是最高的了。现在十层都不在话下。

    虽然天际线比不上后世,但在这个时代,依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

第一百零七章 新式马车

    看着商船林立的港口,王凯有些恍然。

    记得出去之前,一年到头,港口都看不到几艘商船。这短短两年时间,港口就变了模样。不但规模扩大了数倍,码头,也全铺上了新式水泥。

    那占地甚广的仓库,齐整的矗立在港口边,时刻不停地吞吐着货物。这繁忙的景象,和两年前形成鲜明的对比。

    踏上陆地,他竟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王兄,这就是海河市吗?”,欧子文站在他身后,有些欣喜的看着繁忙的港口。

    南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