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三国之无限乱入 >

第22章

三国之无限乱入-第22章

小说: 三国之无限乱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珪心里得意不已:看过三国演义就是好啊,我要是告诉你马上董卓会焚烧洛阳,迁都长安,你只怕会更加惊讶。等等!焚烧洛阳!徐珪猛地打了个激灵,这场大火可是联盟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啊,我要尽量阻止,这个徐晃就先搁在一边吧。

  当即灵机一动:我不妨假装自己能掐会算,既能将这个事情说出来,又能增加自己的魅力。于是微微皱眉,嘴里念念有词,周瑜看了疑惑不已:“主公怎么了?”

  徐珪又装模做样的念叨了一会儿,大拇指尖扣着中指尖,随后突然猛地睁开双眼,满脸震惊:“我刚刚掐指算了一下,洛阳马上会有一场劫难。”

  周瑜不信:“主公休要唬我,我可不信这些东西。”

  这句话倒是把徐珪愣了一下,顿时心中苦笑:是呀,你要是相信这些,当年诸葛亮算出大雾草船借箭,算到东风借东风,你就不会当他是妖人想杀他,而是会把他当神人一样尊崇了。

  徐珪爽朗一笑:“公瑾啊,和我相处这么多天下来你还不了解我吗,我何时骗过你?”

  周瑜想想也是:“主公是没骗过周瑜,只是这洛阳劫难之事,我实在是难以相信。”

  徐珪循循善诱:“你看现在的形势,虽然盟军没有心向一处,力往一处使,但大小十数战,还是盟军获胜较多,虽然目前虎牢关尚未攻下,但也是迟早的事,假使虎牢关被破,盟军便可长驱直入,直攻洛阳;而洛阳中都是朝廷旧臣,对董卓无不怨恨,人心不齐,万一到时洛阳动乱,便是他拥兵百万也于事无补了,所以董卓是断断不会死守洛阳的。”

  见周瑜陷入沉思,不停地点头,徐珪心中喜悦,继续洗脑:“董卓身边的李儒足智多谋,能料敌于先,可惜心术不正,为虎作伥,他见势不利必定会劝导董卓移宫,公瑾啊,假使让你选择,你会移到哪里呢?”

  周瑜回答道:“昔日高祖定都长安,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气数将尽,想必会移回长安。”

  徐珪心里诧异:这周瑜果然聪明无比,居然就这么顺着自己的思路把董卓的走向预测到了:“公瑾言之有理啊,只是下一步我军该如何呢?”

  周瑜笑笑:“不妨见机行事。”随后便在徐珪耳中说了几句。

  徐珪听了点头不已:“如此也好,传令下去,全军休整几日!”

  却说那日徐晃大败而归,被李傕叫到帐前:“公明向来勇冠三军,为何只一合便落败?”

  徐晃跪地,满脸懊恼沮丧:“将军,在下实在不敌那将,那将力大无比,一枪下来只觉有千斤重,实在不能抵挡。”

  李傕冷哼一声:“哼!你休要狡辩,定是与那徐珪有旧,故意输给贼将,如今被我识破,还有何话说?”

  徐晃一脸无奈:“在下真的不认识那徐珪。”

  “那他为何与你一见如故?”李傕接着追问。

  见徐晃沉默不语,李傕勃然大怒:“来啊,给我把这贼人拖下去,斩首示众!”

  “诺!”从帐外进来两员披甲军士,拉着徐晃就往外走。

  杨奉忙站出来拦着两人,替徐晃说话:“将军手下留情,且听我一言,徐晃为人我很清楚,忠义刚猛,定然不是那种投敌取巧之人,至于为何徐珪会认识徐晃,可能只是巧合,而且那敌将所持铁枪前所未见,简直如同大铁杵,必然力量惊人,徐晃不敌也在意料之中。”

  见李傕有所动摇,便接着道:“况且如今我军正与敌军交战,大将未曾死于沙场却死于自己人之手,未免可笑,还请将军开恩!”

  李傕听了手一挥:“罢罢罢!徐晃,杨将军言之有理,我便看在杨将军面上饶你一命,只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打你四十军棍,以儆效尤!”

  杨奉见徐晃没有反应,忙推了一下:“还不谢将军!”

  徐晃这才叩拜:“多谢将军不杀之恩!”然后一顿军棍,在所难免。

  到了营中,杨奉亲自看望:“公明伤势如何?”

  徐晃趴在床上不能动弹,惨笑道:“在下无事,多谢将军出言相救,若非将军,徐某已成无头之鬼了。”

  杨奉叹了口气:“公明啊,你真不认识那徐珪?”

  徐晃愣了一愣:“将军所言何意?”

  “没什么,就是问问,此事过于蹊跷,徐珪如何能认识你的?”

  “哎,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在阵上见我如同故人,好生奇怪!”

  “哎,将军别忧心了,好生休息吧,身体要紧!”

  “徐晃知道,今日多谢将军了!”

  “公明不要多礼,你我认识多年,我岂不知你是何人?好了,我先走了,你休息吧。”杨奉说完便往门口走去,

  “将军慢走!”徐晃吃力的喊了一声。

  李傕汜水关战败的消息早已传到洛阳董卓耳中,但由于李傕是他爱将,所以也没说什么,但心里也在苦恼不已:这徐珪军队勇猛善战,麾下更有猛将,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啊!

  便找来女婿李儒商议:“文忧啊,孙坚本已是咱家心头大患,如今又来了个徐珪,也是个难缠之人,只怕以后日子会不好过啊!”

  李儒鼠目一转,露出满口黄牙,猥琐无比的一笑:“岳父大人,听说孙文台有个儿子,年方十六,您不妨将女儿嫁与孙坚之子,结个亲家,一来可以让孙坚与联军出现裂隙,二来也好将孙坚拉拢过来。”

  李儒虽然相貌猥琐,但却是董卓身边为数不多的智囊,董卓很喜爱他,而且自己女儿很多,便将李儒招为女婿,听了李儒的计策,眉头都没皱一下便答应了:“此计甚好,只是不知遣谁为使前往说媒呢?”

  “呵呵,孙坚凶猛,可能不会有人愿意前往,但李傕新败,定然不好意思推辞,可以使他去。”

  董卓犹豫了一会儿:“好吧,咱家便依你所言,让李傕前往说媒!”

  突然一士兵来报:“报,孙坚与袁术决裂,已经脱离盟军,自个儿回江东去了!”

  董卓李儒听了惊了半晌,随即喜悦不已:“哈哈,孙坚这一走,咱家可是少了一个心头大患啊!”

  李儒也在一旁附和:“恭喜岳父大人!”随后又说道:“既然如此,岳父大人可将女儿嫁给徐珪,听说徐珪年方二十,相貌英俊,且能征善战,比起孙坚之子恐怕胜出无数,若能招揽此人,好处不下于招揽孙坚啊。”

  “好好好!咱家最爱那英俊勇武之人。”董卓大笑不已,见李儒听了嘴角抽搐了一下,忙调解道:“相貌英俊和才识卓绝之人咱家都喜欢!”

  李儒这才露出微笑,笑的是那么的坏:“岳父大人,不妨速度行事吧,军情不等人啊!”

  “好!让李傕前往汜水关,将咱家要嫁女给徐珪之事传扬出去!”


第三十章  洛阳大火


  “岳父大人不可!”李儒听了忙摇头否定。

  董卓眼如豺狼般微眯,看的李儒浑身一颤:“为何不可!”

  “回、回岳父,此事不可传扬,只可秘密进行,若传扬出去,只怕事情难成!”李儒颤巍巍地说道。

  “嗯?此话怎讲?”董卓露出不解的神色。

  李儒粘着山羊胡须分析:“如果其他诸侯都知道了,一定会前来劝阻徐珪与我们结亲,那么这件事很难办成;相反如果秘密进行的话,无论徐珪是否答应,我们的目标便已经成了一半,徐珪答应更好,就算不答应,只要这件事后来传出去,诸侯便会对徐珪起疑心。”

  董卓听了笑的满脸肥肉都在抖:“哈哈哈,文忧真是咱家的好女婿啊!此计甚妙,可速行!”李儒也随之奸笑,好一幅狼狈为奸的画面。

  汜水关中。“报!”一士兵高声直呼。

  徐珪听了道:“何事?”

  “禀主公,西凉军中李傕请求会见将军。”

  “哦?传进来。”徐珪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李傕此刻前来所为何事。

  李傕进入关中,见了徐珪拱手行礼:“久闻徐珪将军大名,在下敬佩之极!”

  徐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想这李傕可不是什么好东西,便有心怠慢,斜倚在靠椅上,漫不经心道:“不知阁下前来所为何事啊?”

  “此番前来乃是为了和将军商议一番大事。”

  “你且说说什么事啊?”

  “我家主公要和徐将军您结亲呐!此番前来,我便是来做媒人,想成全一番美满之事!”李傕满脸堆笑。

  徐珪听了当即大怒,起身拍案而起:“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我欲诛其九族以谢天下,怎么会与之结亲!”

  见李傕还要辩解,再次怒道:“我不杀汝,你速速退去,可劝你家主公献关投降,前来授首!”

  李傕无语,还想再做一番挣扎,却不想徐珪怒喝:“左右何在,给我轰出此人!”可怜李傕没来得及发言,就这样被连推带轰给撵了出去。

  徐珪苦笑不已:“这董卓居然会前来结亲,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旁的周瑜道:“主公,董贼此番遣使前来,实在是恶毒之计,无论成与否都会离间主公与盟军关系,此刻要紧的便是赶紧差人通知盟军,速速进攻虎牢关,并且将此事说与众诸侯,就称董贼因惧怕我盟军,居然提出联姻,如此一来,此事弊端便可破解。”

  徐珪皱眉想了想:“公瑾言之有理,来啊!速速前往联军大营,通知众诸侯此事!”

  “诺!”一士兵领命飞奔而出。

  各路诸侯在听了那名士兵的报道,认为董卓因为惧怕盟军而要与徐珪结亲,一时众人战意高昂,要进军虎牢,直取洛阳。

  却说李傕出使失败,回到洛阳面见董卓请罪,并将此事添油加醋的说了一番,董卓大怒,满是油脂的身子猛地弹起:“徐珪竖子!咱家要嫁女给他是瞧得起他,居然毫不买账!”

  李儒眼珠一转,在一旁建议:“岳父大人,既然此事不成,我等危矣!”

  “此话怎讲?”

  “吕布将军虽然勇猛,天下无敌,但盟军胜在人多,且前番车轮战已战败吕将军,军士士气早已动摇,虎牢关失守实在是迟早的事。”

  “那文忧可有良策?”董卓听了李儒的分析点头道,一脸严肃。

  “回岳父大人,今日街上有童谣,‘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我思忖着,这第一句便是说当日高祖在西都长安定都,这第二句是光武帝定都东都洛阳,如今气数将尽,我等不妨迁都长安,便可躲过此难。”

  “哦?为何一定要往长安去呢?”董卓可是个武人,不会因为一句童谣便动摇。

  “岳父大人,我军来自雍凉之地,而长安之地离雍州甚近,若敌军来犯可无后顾之忧,且东边可据守潼关,南边可据守武关,只需派遣两员得力大将率重兵镇守两关,盟军来攻比登天还难呐!”

  “好好好!”董卓喜笑颜开,但旋即又顾忌道:“文忧所言甚善,只是这迁都之事,以咱家看来很难进行啊!”

  “不知岳父大人所忧何事?”

  “这洛阳为都城二百余年,城中多是一些老臣,一心向汉,这迁都之事必然会遭到强烈反对啊!”

  “哈哈哈,岳父大人休要忧虑,且听我一言,如今大权都在岳父您的手里,那些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