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爱情骆驼 >

第9章

爱情骆驼-第9章

小说: 爱情骆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爱琴海,行色人生,却影射出一个时代的杂乱精神,空虚茫然的隐痛。黑暗中忘情的发泄,映出白日里呼吸的沉重,龌龊的真实,描摹着现代人类人格里某种力量的缺失,一种貌似信仰的东西,渐渐远去,我们也渐渐飘离了最初的目标,而走向自己曾经唾弃过的人生。你们,我们;再轻再重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坚持,莫不是就这样游戏了一生?

  
  人只这一生,你想要的是什么。

一幅运针缜密。色调清秀的社会风情刺绣画
一幅运针缜密、色调清秀的社会风情刺绣画

  ——舞秋风《爱情骆驼》灵窗之前挠抚我心

  意外的惊喜

  我也是一位可以被称作“小波”或“波儿”的人。因为愿意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或与时代合拍,看见别人好什么,自己也颇不甘落后,于是于2008年6月16日在新浪网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取名“五###波”。

  上网后发现,各类网友五色纷呈,千秋迥异,的确让人目不暇接,受益颇繁。

  时久之后,又发现,一些艺术大家,如大哲周国平。大画黄永玉之类,其人气之盛,让人不敢望其项背,加一句评论都挤不出地儿,何况又不敢妄加胡言。于是只在一般博友中穿梭,苦苦寻觅能与己共鸣或观点笔风相投者,然而颇发“得一知己足矣”之慨。

  故对一些平平淡淡的留言、纸条等形式的网交看得很淡,认为不会有更多能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博客产品出来,所以也就礼节性的客套一番,给博友做一做面子,更何况,自己又不能更多更好的带给博友一些好产品,或更多的支持。

  就这样蜻蜓一般,在网上飞来飞去的点采点滴精华。

  舞秋风先生写了小说,我并没有发现。在我开博以前,他已陆续发出开篇的几个片段,且很快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关注和喜爱,而我仍然没有发现她。

  直到09年1月,我突然接到舞秋风先生的邀请,加我为博友。

  因以前我在不分青红的情况下,盲目接受好友,曾有一位黄博扰乱我的博客动态。故以后遇到被邀,就先去他(她)的博上看一看,审一审,喜欢的,过关的就接受下来。

  当然,无论遇上谁的邀请心情还是很激动的,认为对方一定是至少认可了自己。

  我迎入秋风里,发现他出了书,但同以往一样,认为,像宋丹丹的糊墙书,这社会铺天盖地,飞来的纸屑一般,何况又是网络小说,故并未为之惊奇,或为秋风先生竖一下拇指。然而,做个网友,肯定是值了。于是“接受”。

  接着,秋风的纸条来了:期待您的购书支持。

  当时我略有不愿。说实在的,作为一位专门学过语言文学的人,对于很多中外名著,我也只是读一读简缩本、故事梗概,或一些评论性文字,不愿给出更多的生命耗在那些讽啊刺啊批啊判啊之类的旧事里。至于做人,活人,我自有我的眼、手、心去操控。让别人去说吧,我悠闲一会是一会儿(当然《红楼梦》、《###》、《复活》这样的典型,我还是不敢怠慢的,而且,我现在的精神食粮主要是红粱粥(《红楼梦》、梁实秋、周国平)。

  然而,转念一想,就像后来看到的那样,秋风先生说,写一本书就像孕育一个婴儿,令他痛得同时,更多的则是喜悦和期待。那我为什么拿不出一点爱心去逗弄一下他的孩子呢?

  于是我爽然应允,春节过后,我去单位门室抱回了这个“孩子”。

  接下来的就是惊喜——意外的惊喜。

  运针缜密、色调清秀的刺绣

  我先撩了撩这个孩子毧毧的胎发,让我惊喜!继而看了看这个孩子的小袄小裤小袜小鞋,怎么针针不露奇,却不乏美妙;色调不耀眼,却给人清爽。哇噻,让我惊奇!

  我爱上了这个孩子。那双美丽清纯的大眼睛,以及透窗迸射出的心灵之光,让我难以再次叫这个孩子去一边叽叽喳喳,只有任他挠抚我略显麻老的心。

  这个闲暇无事、亲友频聚的正月,我被这个孩子挠得痒滋滋的,抚得舒适适的,然而也让她的聪颖睿智中的一言一举给惊得慌愕愕的。

  先说形式美、艺术美。

  就我对小说这种文学艺术体裁的理解,我是分不清何为正统,何为变异的。也就是说,我并不知道《爱情骆驼》就一定是博客小说,博客小说就一定要遵从简洁、睿智、幽默的快捷与魅力性,而传统小说就可以啰嗦、渲染、铺陈。

  我认为,只要是小说,就得写人叙事,就得推演情节,就得设置背景和场面。这些常规笔法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如何裁剪,如何运针,如何缝制,产品出来以后,观瞻效果就不一样了。

  《爱情骆驼》有五大艺术特色:

  一。情节的波澜推进有序、自然、水到渠成。虽在运斤挥斧,却不留斧凿痕迹;而细榫小铆处则虽在精雕细琢,却不动声色,走笔自然,细腻柔润。有如溪流潺潺中偶掀小片浪花,有时纤如花絮,有时柔似轻雾。

  (本想举例印证,然转而想到,有悖博客便捷特色,以及一些如我之人可能会走捷径越过大山,故建议朋友们亲眼去看一看这匹“骆驼”是怎样舞动它的大躯的。)

  二。结构的蒙太奇手法,使得小说情节波澜的演进井然有序,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繁闪而不杂乱。

  三。语言极富时代特色,朴实自然中不乏睿智的调侃与幽默之语。

  此条要举例说明:

  小说一开始,就用自然朴实的家常话,介绍了主人公“小波”的简历、身份、现状等。当说完小波的一个小心愿、小打算:“想攒些钱在郊区买个二手房子,然后交个女朋友,结婚,家里人都催呢。”之后,作者以“我”的观察者身份说:“计划。生活需要计划吗?。。。。。。我只知道,做人需要原则,生活充满变化。”

  其他的例子请去看“《爱情骆驼》里的风言疯语”。

  四。通过细节描写,渗透情节信息。

  如当写到小波和他的恋人(他自认为“老婆”)大华商议登记结婚,并进入筹备阶段时,有这样几个细节:

  1。“夜里,华总想个老师,教着小波开动着幸福的马达,松离合,踩油门,挂挡。。。。。。”

  此处描写叙事有一石二鸟之效:不直接传递和渲染情爱场面;又透露了大华在###方面的老成精到。同时印证“不纯洁的爱情”与“不幸福的结局”之间的逻辑关系。

  2。小波胡思乱想了一些关于婚姻和爱情的问题,华做着回老家办理婚姻登记手续的准备,小波舍不得与华的短别,“就过去搂华的身子”,“华睁开眼睛,面如潮红,被子里伸出脚,按上灯的开关:来吧,我再让你淘气一回。”

  这段细节中,华的一句话,一个“再”字,表明华已做好逃掉的准备,再让对方淘气一回,也就“拜拜”了。

  3。当华登上的火车启动后,小波大声呼喊:“早点回来,到时给我打电话!!!!!!”这时,因火车的噪音,“华只看见小波的嘴在动,她坐了下去,没有再看他。”

  华实际上在想:还有必要再演戏吗?我已经完成了一次欺骗。

  其他环节的暗示,如小波在寻“妻”征途中再次被骗,有这样一个细节暗示:“来电中有一位中年大姐语气温和,他们常常联络,交谈中大姐了解到这段故事的详细,表达出对小波执着的佩服与感动,并鼓励他坚持下去,要相信生活相信爱情。大姐热心的替小波搜集到许多有关巴林石地区的资料用短信发来,让他抽时间去看看,小波备受感激。”

  这位中年大姐,利用套来的相关细节,精心设计了后面一场对小波的欺骗:五千块。

  这样的细节描写有很多,粗读很难发觉,即使心细,也同样能够诱您深入。

  五。人物刻画重在符合身份的个性化语言:

  女大学生小姐“金毛狮王”在陪完北京客人后,于粗暴中展现她的文化底蕴:“别装文明,咬文嚼字的,我他妈拿出学生证来能吓死你!讲诗词,我说出来能撑破你这###的肚子。背单词?大哥,四级知道吗?英语四级我早过了。”

  继而她还对着小波来了一段“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就连展现群体特色,作者也是通过个性化语言来完成的。如“警官有些不爽:你既然报了案就应当相信我们,我们是不会放过。。。。。。隔着桌子小波都能听见那手机里嗷嗷的发嗲。好,好好。我总得先回家换身衣服啊,哪能穿这身皮去?。。。。。。肯定,肯定能出来的。警官第二次捂住听筒:我们肯定会放过,不!我们肯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的,你回去等消息吧,看一下笔录如果没有什麽意见就签个字。”

  关于长途汽车上的小偷,“司机对大爷说:谁让你睡觉呢?怎么不偷别人啊?”关于小波被骗,“村委会的人说:谁让你不见着人就把钱给人家了呢?警察说:你也太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了!”

  所以小波感慨:“这人总不能这样过日子吧,坐车怕被偷,办事怕被骗,一天到晚紧绷着个弦,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成熟的人都应当这样吗?”、“生活的字典里不知还有没有轻松二字”——这是现今社会多少人的无奈呀!

  接着说说《爱情骆驼》的思想性,内质美:

  一幅社会风情画

  先给此画挂上两幅对联:

  描桑画槐,砭时弊无用银针有春秋妙笔,

  借爱叙恶,冀性美唯以良知传儒佛之道。

  横批:笔如针文如画

  假戏真唱共一场,

  真面假具同登台。

  横批:粉墨登场

  
  舞秋风先生的《爱情骆驼》成书后,于封面冠以“2008超人气的博客小说”的眉签。

  乍一看,吓我一跳。模拟秋风先生的文笔:我靠,是人不是人都敢催牛毙。让我想起一本聘用外国人写的《***传》,它的封面鼻签(竖着的)“他改变了中国”。我没敢撩它的毛发,更不愿看它的袄裤鞋袜,我几乎立马跑去厕所,下边没事,上边禁不住“倒垃圾呀倒垃圾。”

  秋风先生的这个牛毙吹得不仅不大,还让我(还有更多的人比我更)惭愧,因为我开通博客后,除赏佩那几个大家以外,更多的是顾盼自雄,自命不凡,哪想到半路上杀出来的三十几岁的毛头小子,也就韩寒而已,郭敬明而已,我何曾一屑相乜?

  然而《爱情骆驼》——舞秋风的第一个孩子。她竟让我无法释怀了。她搔痒了我的心灵魂魄,她让我悦目,她让我警心。我要告诉人们,这年头,教科书没有几本好的,尤其不够灵验,不收教育之效。

  看看“这幅画”,胜读十年书。

  那就先从读书、教育说起吧。

  小波,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学历中专毕业。“人很实在,办事泼辣”、“形象秀气”。

  因为学历、能力、形象等综合指数较高,他在进城后,应聘打工很顺利,甚至他的爱情来得也极为“顺利”。

  然而他的知识、思想、认知方法是有偏差的。因为学校教育只摆出真善美及其面具,将假恶丑放入抽厨里。这就使得一些单纯的孩子,只会用单纯的思想去认知、领悟和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