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中华第一恐怖军 >

第34章

中华第一恐怖军-第34章

小说: 中华第一恐怖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伙凑上去一看,石碑上刻有《安亭桥记》:

    “安亭桥”,乾隆御笔所提。此桥原名“望亭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修缮于民国十一年,桥身以金山石筑成,全长三百十七米,共五十三个桥孔,为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多孔石拱桥之一。桥头和桥尾两墩立于骤弯直下的激流之中,其一紧靠河岸,护住河堤,其一形如驳船。公元一七七五年,乾隆下江南,夜泊望亭,见冷月无声,流水含情,桥似玉带连接起杨柳岸边,真像颐和园里昆明湖长堤上的玉带桥啊,可比玉带桥又多了那么一分俊秀,一分灵气,一时龙心大悦,御书“似玉带桥”。

    随行大学士纪晓岚略感不妥,乃跪请圣上将这四个字赐给他,乾隆顿悟,于是起定国安邦之意,命名为安亭桥,故留下这段佳话是也。

    “乖乖啊,这桥果然了得!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炸了还真是可惜了。”弟兄们七嘴八舌地议论道。

    “小鬼子全面南下已经不可避免,多炸一桥,少炸一桥,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也无多大意义,还不如留下一座千年古迹给子孙后代呢,我相信,不出十年,我们一定会把小鬼子赶出中华去!”张灵甫道。

    “把小鬼子赶出去!”

    “是啊,这桥不要炸了。”

    “对,给子孙留个念想,我要去桥的石墩上刻个名字,以后叫儿子、孙子来看看他爷爷在这座桥这里保卫过国家。”

    ……

    弟兄们更加说开了、说远了去。

    尽管如此,蔡仁杰心里仍然极不舒服,觉得自己今天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先前没能当团长的那股怨气,又有些蠢蠢yù动了。

    这场尴尬的局面,幸亏被rì军的空袭匆匆打断。
039天霞归来
    039天霞归来

    如果此生有花不完的钱,睡不完的美女,足矣。——李天霞

    **大撤退的浪cháo中,骑在马上的153旅代旅长李天霞只觉得心脏还是在扑通扑通地直跳。

    就在七十四军各部与rì军撕杀得天翻地覆之时,153旅306团却稀里糊涂的,裹在大撤退的人cháo中直往后撤,本来是计划撤退出二十里就凭险据守的。

    但是就像山上发洪水,水越往下流,水量越大,越撤退,遇到的撤退大军越多。花两个小时勉强挖了一条战壕,却被退下来的部队半个小时都没有就踩平了。

    离前线越远,副旅长李天霞的心里就越不对劲,虽说生存第一,好歹把部队都平安带出来了,远远谈不上什么临阵逃脱,但连一个招呼都不打就跑,倘若上峰一旦怪罪下来,给你个擅离职守,那也是要上军事法庭的呀!

    李天霞越想越后怕,后悔莫及,又赶紧叫停。

    这时候,他们已经一口气撤到了距无锡约三十公里的常州了,几个娇媚的女话务员已经累得娇喘吁吁、香汗盈盈。李天霞惜香怜玉似的亲自动手,和副官们一起在路边把电台架了起来,先呼叫军部,报告自己的位置,解释一下原因,探探口气,师座那边就暂时先别联系。

    不知道上峰的意思如何,如果不怪罪,今天晚上到是要叫上那几个漂亮话务员中的媛婷、菊芬和杨馨来个三英战吕布,好好地泄泄火。如果此生有花不完的钱,睡不完的美女,足矣。李天霞心道。

    真是县官不如现管,李天霞不怕军座俞济时,却很有点发怵师座王耀武。尽管他和王耀武都是黄埔三期的同学,两人共事的时间又还比较长,然而,不知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xìng格差异,还是他李天霞的人格、战功都远远不如王耀武,在王耀武这位豪爽直率、恩威并重的山东大汉面前,工于心计、生xìng小气的李天霞似乎在心理上就矮了三分。

    王耀武不贪军饷、不逛窑子,不姑息触犯军纪的部下,更让吃喝piao赌的李天霞望其项背。说到钱,谁不爱?在**中,吃空额、喝兵血,早已司空见惯。连长留三个士兵的空额,营长五名,团长十五名,师长三十名。有骡马的部队,长官还可以留空名贪污饲养费,真是马无夜草不肥,官无马料不富。

    但君子爱财,生之有道。王耀武赚钱靠的是经商。从军前,在天津、上海做过小店员的他,生意经和兵书一样滚瓜烂熟,运筹帷幄之中,还决胜战场之外,把饼干厂开到了武汉、长沙、chóng ;qìng等地,财源滚滚,成为有名的款爷。

    在王耀武的麾下,搞钱不易,已经让李天霞颇生不满,再加上生活经历和生活习惯的迥然不同,使得他作为十里洋场的正宗上海人,从骨子里瞧不起外乡人,特别是瞧不起山东、苏北人,尽都是一些来上海滩逃荒、要饭、做苦力的,一个个土里唧,用海碗吃面条,用簸箕盛馍吃,这种人当了上司,还不让他搞钱,心里要有多别扭就有多别扭。若干年以后,当他的下属张灵甫又抢了他七十四军军长宝座后,这种排外心理更是恶xìng膨胀,此是后话,先不提。

    李天霞看不起乡下人,乡下人还看不起他呢,众弟兄也普遍瞧不起上海人,特别是瞧不起上海男人,总觉得他们都怎么个个像娘们似的,斤斤计较又罗哩罗嗦,买斤大葱少了半两要和卖菜的计较半天。

    不知是谁,还编过李天霞的一个笑话,说是他还在读中学时,还是很勇敢滴,见哪个小偷小摸的小瘪三不顺眼,还是常常见义勇为上去扁一顿滴。

    有一天,某小瘪三被扁了个鼻青脸肿后,自忖不是其对手,就使出一yīn招,半夜三更地蹲在他家门口、撅着屁股,拉了很饱满的一堆大便。于是,第二天一清早,街坊们就听见他的父亲站在门口,喋喋不休地数落起来:“哎呀呀,这是谁呀,在阿拉屋门口解大便,好大一坨哟,足足有两斤重噢,我出来一看吃了一斤(惊),我老婆出来一看也吃了一斤(惊)!”嘿嘿,这足足两斤重的大便,就这样被他的爸爸、姆妈一个人吃了一斤。

    笑话归笑话。在**里,官大一级压死人,正如弟兄们不敢把这个笑话传进李天霞的耳朵一样,李天霞又岂敢在师座面前放肆?

    再说,师座对他这样一个人渣还算是不错的,一直重用他,他也就没有理由发飚。

    王耀武的xìng格特点也很有意思:既像张灵甫一样愣、一样倔,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纪律;但却很会做人,这一点又是与张灵甫明显不同的。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一条生意经:笑迎顾客,和气生财,这位少将师长王耀武很有亲和力,没什么官架子,与小兵们拉拉家常也是常有的事,无论是谁,有事求他,他都尽力而为,要谋职的,跟你写介绍信;生活困难的,跟你送个红包,对上司、对同僚、对下级一样热情,所以,他在官场上的那些应酬、那些人际关系就显得真诚而不油滑。

    即使是对李天霞这样一个人渣,王耀武也是从大处着眼,首先看他打仗肯动脑筋、还算敢打敢冲、不怕死的优点,至于那些裤腰带以下的烂事,在**里海着呢,只要不触犯纪律就行。

    而军座俞济时则更好说话了。两人都是江浙人,说起吴侬细语来,不晓得有几亲密,乡土观念多多少少还有些的。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七十四军在组建时,打破了过去的山头关系,将过去几个不同派系的单位合编在一起,既有zhōng ;yāng军、杂牌军、保安团;而且,各部之间,也有大量的“外来户”,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山东的土匪武装。可想而知,要把一个粑粑捏团圆,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非得一碗水端平不可。作为蒋公的外甥、心腹,俞济时难能可贵地做到了不张扬跋扈、不偏不依、爱护部属,有效地维护了全军的稳定和团结。不过,由此而来,却引发出一个副作用:由于过分强调jīng诚团结,致使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没有严格追究责任,造成奖惩不明。

    凑巧的是,当俞济时终于在半夜里接到李天霞的电文之前,已获悉305团夜伏rì寇的捷报,满心的喜悦早已冲散先前对李天霞的不满,情况不明,事出有因,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情有可原么,只要部队没有溃散,一切都好说,所以只回电他们尽快回来,归还建制,没有责怪一句什么话。接着,俞济时又要通王耀武的电话,在商量完如何奖励305团的众弟兄们之后,顺便告诉了他,由于一时情况不明,李天霞和其他部队一起先撤了,先正在往回赶,鉴于七十四军各部都已到位,就将其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王耀武见军座发了话,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际,只要李天霞没有一逃就是五百里,还计较那么多干什么呢,便在电话那头应允道:“行啊。”
040日军包抄
    040rì军包抄

    兄弟们!最后的时刻到了!不怕死的!是中华人的!不愿当奴隶的!都跟我来啊!——张灵甫

    弟兄们都拼光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朱贵龙

    rì军再次出动二十六架飞机,两架九五式战斗机在远处充当哨兵,二十四架九六式舰战机每三架为一个编队,呼啸扑向望亭。

    敌机不敢再俯冲下来,而是一架接一架盘旋在高空投弹,让那些想学习用机枪打飞机的弟兄毫无办法。好不容易飞机走了,来不及松口气,高强度的炮击又接踵而来,rì军恨不得把所有的炮弹都倾泻在望亭,没有目标地狂轰滥炸,弟兄们再次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头部,紧紧地卧到在工事里、田埂后和弹坑中,全身随大地发出一下一下的沉重震颤而不停地颠簸抖动,空气中到处充满令人窒息的粉尘和硝烟。

    震耳yù聋的炮声中,蔡仁杰似乎还听见了一种“突突突”的声音,这种声音既不来自于天上,又不来自于地上。他皱着眉头,不由得松开了捂着耳朵的手,想努力分辨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又微微抬起头来,四处张望,但周围烟尘弥漫,什么都看不清楚。渐渐地,“突突突”的声音从远而近,清晰了一些,也是在长江边长大的蔡仁杰,心里一动:是船!这是船的声音,来自太湖!

    卧倒在蔡仁杰旁边的张灵甫,也听到了这种声音,刚抬起头,就看见他不顾一切地纵身跃起,几个箭步就冲上河堤,便不由得也跟着站起来,往河堤上冲。两人趴在河堤上,再居高临下,往几百米远的太湖方向一看,顿时心里一沉:完了!这仗没法打了!

    透过滚滚的硝烟,湖面上浩浩荡荡开过来一支飘着膏药旗的庞大船队,炮艇、汽艇、小火轮一艘接一艘,直插望亭镇的侧后方,那里哪有我军的一兵一卒?rì军将轻易登陆,长驱直入,陷305团于腹背受敌之中。当时的我军,是第一次与世界军事强国交手,不论是战略战术、士兵素质,还是武器装备、后勤保障都远远比不上rì军。历经三个月的凇沪战役,将**的这些种种缺陷暴露无疑。

    **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一是由于对机械化、现代化的作战模式认识严重不足,二是由于火力极度薄弱,被迫打人海战术,以血肉之躯阻挡rì军的炮火,从而消耗了大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