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重生之美国大编剧 >

第846章

重生之美国大编剧-第846章

小说: 重生之美国大编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虑得怎么样了?”

老人苦笑起来:“杰米,这样大的决定,我想,你总得给我几天时间考虑吧?这不是一会儿两会儿就能做出的决定。”

“那好吧。”赵晟了解的点点头:“赵先生,我想您知道,虽然您的年纪是最大的障碍,但是我想,这样的一份工作……我应该这样给您解释一下:我对您能担任这样的一份工作绝对有信心。至于您担心的一些问题,例如家庭,例如您的孩子,甚至您考虑过的,关于年龄,语言,生活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我认为都是可以解决的。当然,具体的决定还是得由您自己来下。”

赵家东勉强挤出一丝微笑: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会慎重的考虑。”

和爷爷的中国同事见面的过程那个充满了笑料,和老人说的一样,这些人对于一个能够说这样流利中文的老外真的是充满了好奇,一个劲的追问他是在哪里学的中文,口音为什么能够这么纯正,是不是对中国很有感情等等问题。赵晟耐心的做了解答,并且旁敲侧击的问起了他们的行程。

那个姓田的副社长倒是蛮健谈的,通过他的解释,赵晟大约知道了他们的行程:今天他们会先休息一天,明天正式开始在《洛杉矶时报》的参观交流活动,就正如赵晟所说的那样,这一次负责接待他们的是《洛杉矶时报》亚洲中文版的编辑部的先生们。

关于这份新出现的报纸,也有一个来由:因为好莱坞7大电影公司都已经就电影分账事宜和中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洛杉矶也就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谈论最多的美国城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纽约。而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中国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渠道了解,认识美国。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美国人也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遥远的东方,那个神秘的国家,他们的人民每天是怎么生活的?在他们那里,每天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他们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困惑和问题吗?他们的孩子也和美国的孩子一样吗?他们的工作也和我们的一样吗?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喜欢旅游,喜欢和别人一起谈论发生在国家中的一些新闻和突发事件吗?

有了这样地原动力,《洛杉矶时报》开始谋划出版中文版报纸,不单纯是为了让美国人增加对中国地了解。更主要的是。《洛杉矶时报》地董事局主席是卡洛斯#8226;黑根,一个彻底的共和党人。作为共和党的一员,同时也是亿万富豪的他,一直以来对遥远地中国都没有什么很大的好感,但是。作为加州州长斯坦福#8226;地奈尔的朋友兼政治捐助人,他却不得不为自己的政治投资考虑。

随着华人在美国地各个阶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华人地选票也成为斯坦福争取的目标。但是遗憾的是,因为共和党的一贯方针的影响。很久以来,华人的选票一直是被民主党把持。共和党人很难得到华人选民的支持。所以。当《洛杉矶时报》的市场发行部的主管向卡洛斯提出出版一份中文报纸地时候,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可以争取华人支持地好机会!

在和斯坦福经过研究之后,后者也同意了他的这个观点。于是,才有中文版地报纸的出炉!要不然,无利不起早的美国人才不会脑筋一热,只为中国人就花费大笔的财力,物力,去经营开发一份新的海外市场呢!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问题。例如。出版的报纸在中国地区发行的时候,要注意很多的政治敏感题材。这一直是中国政府的最大的雷区!记得当年有一次,刚刚上高中的赵晟和爷爷聊天,问起在中国办私人报纸的可能性时,爷爷的回答令他终生铭记:“什么时候五六个人坐在一起,可以组成,并且宣布成立一个党派了!什么时候私人报纸才有可能在中国出现!”

中国的新闻总署,出版总局对于来自国外的这样一份《中文版》也不是很感兴趣:我们中国有的是报纸,而且主题是宣扬高格调,内容也是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要你们美国人的报纸做什么?这件事一时被叫停了。后来还是在中央某位领导人访美的时候,由斯坦福向中方提出了这个要求,理由是可以进一步增加中美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并且表示,这一次发行的中文版报纸的内容绝对不会有任何攻击中国的立场文字出现,才得到了中国方面的同意。

前文表过,再说赵家东一行人,自从赵晟和他谈过关于到这边任职的建议,老人就一直有点恍惚,不是别的,这一次的建议对他来说,冲击真的太大了!同行的同事也很快发现了他的不正常,拿东忘西,丢三落四,说话也有点语无伦次,经常是问三句才答一句,全然不复在中国的精力逼人,热情洋溢。

一开始众人以为他是因为初到美国,水土不服造成的身体不适,但是仔细一看,情况似乎不是这样,虽然吃饭的时候他只是草草的吃几口就放下筷子,但是也没有看见他有什么不舒服的表现啊?这是怎么回事?

而赵家东对于同事的关切也只是无奈的苦笑,任何人问他问题他也选择不回答,最多就是勉强微笑几声,就选择离开。这样的情况一直到第三天,也就是他们正式和美国人展开座谈会的时候,才有了好转。

亨利#8226;马克算是半个中国通,会说几句很简单的中文,这一次,被报社委派为中文版的主编,他的心中也很是不满:中文版注定是个长久不了的报纸,发行量也一定会因为距离的遥远,新闻价值的错失而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国人能够看到的最新的《洛杉矶时报中文版》也得在三天之后,这样的报纸几乎已经完全失去了报纸——这一新闻媒体最重要的价值,那就是新闻的即时性!没有了这样的保障,如何可以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和喜欢?而且,从美国这边印刷,然后运到中国,这将极大的增加报纸的成本,应该卖多少钱才行?考虑到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又可以卖到多少钱?

这些问题都是萦绕在亨利心头的,所以,他对于这一份工作真得到是很不热心。而且,除此之外,还有一件让他挠头的事情:自己的好朋友,NBC电视台洛杉矶分部的梅森竟然说要给自己推荐一个来自中国的新闻工作者!

梅森是不是疯了?这是亨利在得到梅森电话之后的第一个反应。给我推荐一个中国新闻工作者?简直是笑话。你知道每年拿着推荐信到洛杉矶时报来求职的专业级别的大学毕业生有多少?其中不乏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耶鲁这样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甚至是硕士生。这些人我还安排不过来呢,居然还有一个中国人?呵呵,这可真的是愚人节最好的玩笑了。而且,还有什么?这个人已经56岁了?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我这里的人有几个是没有实践经验的?

简单的应付了梅森几句,他就挂断了电话,心中根本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但是人这种动物是很奇怪的,虽然他没有注意这件事,但是对于后来来到《洛杉矶时报》进行工作交流的中国同行还是留了心:这里面不会有那个梅森和自己推荐的中国人吧?56岁,唔,这些人的年龄都差不多,中国人怎么长得都一样呢?除了那个翻译的年龄小一点之外,其他的人似乎都是一个年龄!

《洛杉矶时报》方面对于这一次中国同行的到来接待的规格倒是蛮高的,酒店是四星级,吃的是专门的中国餐,时间方面也尽可能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进行,硬件设施也是考虑得非常周到。尤其是对于中国同行提出的,能不能随美国记者进行一次现场采访——以学习美国同行的高效率工作方式——的要求,美国人也是大开绿灯。

而这一次的跟踪采访,也真的是让来自中国天津的新闻工作者大开了眼界,一个最最普通的记者,有报社配备的采访车,里面包括手提电脑,传真机,打印机,摄影机,照相机等硬件一应俱全,这也就罢了,美国因为新闻媒体的特殊性,一些在中国甚至都不敢想象的画面也被展露在中国人面前:和警察激烈的争吵,只为了进入犯罪现场进行拍摄和照相,和某起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谈判,一些小额的奖励或者说贿赂,记者本人当场就可以做决定。虽然这是极个别的极端现象,但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表明,美国的新闻工作者,有着中国同行绝对不能比拟的自主权和其他条件!

而这样的事实也极大的震撼了赵家东,他不由得又重新开始考虑起那个几乎已经被他放弃的建议来。

注1:关于把赵家东留在美国工作这件事,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YY的有点过份了,其实不是的。有很多读者是一直追看我的作品的,他们可能会知道,本书的男主角赵晟其实使用的是笔者的儿子的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有二,第一是我真的没有什么想象力,懒得为一个名字着急半天;第二是提醒我自己,不要太监。

这不是开玩笑,在笔者出车祸的时候,真的想过就这样结束掉算了,还是赵晟强烈要求,这部书才继续下来的。其实不但是赵晟的名字,在前面的“中国之行”几章中出现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几个人的名字,也基本上是笔者家人的名字,不过是做了一点点改动罢了。

有点扯远了,把话题拉回到内容上来。前文没有提及的一个人是笔者的妹妹,曾经在加拿大留学,而我的父亲,也确实是在报社工作(不是天津日报),他也确实是准备在退休之后到加拿大去工作的,也给当地的一家社区性报社发出了简介(当然,这都是多年前的事情了),而对方也很有兴趣邀请家父到那边工作。在这里加上这样一段内容,只是为了还家父一个生前的愿望而已。

第134节 歧见(1)

5天的时间很快的过去了。中国记者结束了美国的工作交流,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由中国人自己掌握了。虽然作为党报的记者,编辑,这一次随队出访的又都是党员,不过在这里,在这个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里,即使众人都很有默契的不谈任何犯忌讳的话题,但是大家还都是彼此心照不宣的选择了单独行动!即使有一两个人是和其他人一起出发的,那也是选择了和自己关系最铁,绝对不用担心对方会说漏嘴的同事一起出游。

赵家东本来也准备到美国加州和附近地区旅游一番的,这件事在他到美国来之前就已经计划好了,他的语言方面的问题不是很大——简单的****没有任何问题,费用方面,他在来之前也做好了准备。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赵晟竟然突然给了他这样一个建议,简直让他无所适从,一时间连出酒店门的心情都没有了!

还好,赵晟早就知道这件事可能对爷爷造成的影响,一早就做出了准备工作,他先给梅森打了电话,请他以个人的名义邀请亨利出来用餐,自己会和赵家东一起出席,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够让两个人在餐桌上就新闻工作进行一番长谈。他有这样的自信,自己的爷爷一定可以凭自己的才华说服打动对方,并且让他认识到,自己绝对不是那种凭借这美国朋友的关系想留在这里的人!

梅森也很无奈,只能答应了赵晟的请求。最后征得了亨利地同意,吃饭的时间定在了中国人临行前的第三天的中午。赵晟想了一下,应该是5月12日。当下点头同意,这件事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接下来地时间,赵晟把爷爷接到了自己的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