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德行 >

第1章

德行-第1章

小说: 德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德行》中看到自己
近年来,行业内人士自爆内幕的事儿屡见不鲜,向来以道德审判者自居的媒体,如今也开始抖搂“记者那些事儿”。在京城媒体圈里浸淫了十年之久的王兵,在他新近出版的长篇都市言情小说《德行》中,也开始“离经叛道”自爆家丑。
  王兵的新书《德行》一经出版,便在京城的媒体圈里掀起了不小的响动,《德行》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了北京传媒人的苦辣酸甜、爱恨情仇;在《德行》的故事里,读者可以了解到八零后中国传媒人的迷惘和困惑、以及他们身处###漩涡中扭曲的价值观。正如司马南先生对该书的评价:《德行》里面的人物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作者王兵也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人物有着近似的德行,德行刻写着这个时代的特征,这个时代的特征一经写下便成永恒。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媒领域同样也在经受着一场道德是非的考验。《德行》没有纯粹的揭黑,也不同于以往脱离现实的商战或言情小说,《德行》中的矛盾冲突也许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因此,每个读者都能够从中感受到真实的力量。王兵的创作初衷是“不想扮演道德标准的审判者”,因此,在《德行》中,读者看不到纯粹的“好人”,当然也没有十足的“恶棍”,读者能够看到的只有“自己”。
  《德行》有两条主要的故事线索,一条是追名逐利的媒体人,在京城的传媒舞台上忘我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一条是视岩壁如生命的攀岩人,在自然岩壁上演绎着同性间的另类情感。两条线索交织延伸,众多故事一气呵成,使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后,感慨颇多,思考颇多。
  《德行》现已在各大新华书店和“纸老虎”连锁店上架销售。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序  纯粹的人和纯粹的生活
文/徐济成
  在我众多媒体和体育圈朋友中,王兵是一个矛盾体,他是一个由各种反差构成的男人。像大漠中的一棵柳树或者沧海中的一艘画舫。
  把王兵放在普通人中,他是一个大个子;把王兵放在篮球场上,他就是一个小个子。他本应该是像纳什一样去打后卫,但是他更喜欢像奥尼尔或者霍华德一样,到巨人如林的篮下去腾挪扑杀。在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对手中间,王兵像是翻山越海不知疲倦的夸父,时隐时现,一往直前。
  我和王兵是在首都记者教练篮球队中认识的。这支有24年“光荣历史”的篮球队是由首都的篮球记者和体校、北京队、八一队的教练共同组成的。在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这支特殊球队中,王兵要算第四代球员,一个新兵和小字辈,他是这支球队激情与活力的象征!每次我们球队抢到篮板球,王兵总是第一个冲到对方篮下的那个人,他的速度之快,往往让十五、六岁的首钢少年队小伙子们望尘莫及。在我认识他的这七、八年中,他的速度好像从来没有降低过,上周和首钢少年队打完比赛,他竟然向我们展示了一肚子错落有致的腹肌块儿。在我们这支以中老年人为主组成的篮球队中,腹肌绝对是极为罕见的奢侈品。
  在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固定在篮球场之前,王兵是专业赛艇队队员,他不但有傲人的腹肌,还有宽阔的背肌。但是在被八一赛艇队选中之前,他是青岛一所业余体校篮球队的前锋,如今打篮球算是他回归本行。生活中的王兵基本如他在球场上的作风,是一个雷厉风行,勇往直前的人。但是浓眉大眼的王兵绝对不是一个五大三粗、四肢发达的粗人,实际上,第一次见到王兵的人,都不会把他和运动员联系在一起。如果回到唐宋时代,他绝对是秦琼或者林冲那一类儒雅内敛的武林高手。比如在比赛中每次快攻上篮得分,或者在篮下用“梅花步”把对手晃晕之后,王兵常常会摇头低眉一笑,好像是对人家做了件不好意思的事情又不便直接道歉。
  去年王兵就告诉我,他有一部小说要脱稿,我就一直像盼着自己侄子出生一样等着这部小说的问世,终于我在奥运会之后看到了小说的全部。这是一部极为别致的作品,小我近十岁的王兵,是新一代媒体人中的佼佼者,从报纸到杂志,从电视到网络,从篮球到高尔夫,都是他发动快攻或者腾挪扑杀的球场,对于社会的剖析和对于人的了解,王兵这一代“多媒体人”要远远深刻于我们这一代在一个单位老死终生的“单媒体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王兵都有自己的朋友。记得三年前我们记者教练联队去河南打比赛,在熙熙攘攘的郑州火车站,王兵对我说,中国的火车站绝对是底层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奇人怪事。所以,我一点都不奇怪,王兵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作家。
  《德行》里面的人和事儿都是王兵熟悉的,所以他在《德行》中嬉笑怒骂、冷嘲热捧,都能信手拈来。十多年的传媒从业经历,使他能够全方位来审视这个群体。有些人因为熟知而麻木,可王兵却在熟知之后进行反思,这是难能可贵的。王兵还用了很大的篇幅在《德行》里向读者展现了他所钟爱攀岩运动,我虽然从未尝试过这项男人的运动,但在读完《德行》之后也忍不住“聊发少年狂”。
  诗有二十四品,男人也有二十四品。王兵是一个身兼数品的男人:虽不豪放,但不失雄浑,持之非强,来之无穷;虽不含蓄,但处处自然,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王兵经历了这个大时代赋予他们这一代人的人生百味,但依然清奇、洗练,落落欲往,矫矫不群;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对朋友和生活拥有不变的浪漫和率直。去年他一度到山东青岛发展,但是割舍不下和我们的篮球队和这一群相识多年的朋友,于是常常一人打“动车组”回北京,就为周五下午那一场十年不变的比赛。
  认识王兵就像认识生活一样,在种种看似矛盾和反差的表象之后,你看到的是一个纯粹的男人和纯粹的朋友。(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司马南的书评
朱威和欧阳鹏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作者王兵也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人物有着近似的德行,德行刻写着这个时代的特征,这个时代的特征一经写下便成永恒。
  单纯编故事,未免生硬,如故事不好看,则无法卒读,王兵很好兼顾了这两方面,《德行》的德行真的还行。
  读王兵的小说,我常常忍不住从情节中跳出来“间离”一下,因为很难想象如此煽情细腻的故事竟然出自这个齐达内一样高大威猛的山东爷们笔下,但是,悬念丛生的结构和人物命运逻辑又一次次把我拉回到书里。《德行》之耐读更表现在故事结局处理的大胆上,让人不免想到“意料之外”一类的评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德行》一(1)
朱威怀揣着他的外交家梦想,蜷缩在一条看不出本色儿的破烂毛毯下面昏睡着。伴随着叮叮当当摔砸东西的声音,隔壁夫妻对骂声越来越清晰,朱威闭着眼睛在窄小的单人床上翻了一个身,脸上露出一副厌恶的表情。
  刚刚立春的北京已是艳阳高照,地下室里却依然凉气侵人。
  地下室的房间都是用胶合板隔开的,隔音效果极差,隔壁莫伯柳夫妻每天早晨准时吵架或者###,生物钟进化的极其准确。朱威闭着眼睛拉起满是汗酸味的破毛毯罩住了脑袋,但还是挡不住莫伯柳妻子小米京味十足的女高音:“瞧你那怂样,长得倒像个笔记本,自打跟你结婚以来,你所有稿费加起来够买个笔记本吗?”
  “说话要实事求是,”莫伯柳的陕北鼻音很重,“上个月收到一笔稿费就是五百四十三元……。”
  小米:“瞧你那点儿出息,难为你还能把零头都记住了,你个立志要写出惊世巨作的大作家收到最大的一笔稿费竟然是服用###的体会。”
  莫伯柳:“那……那也是需要灵感和想象力的艺术创作。”
  小米讥笑道:“那点事儿你也就剩下想象的力气了。”
  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便传来一阵沉闷的撕扯声,莫伯柳的陕北鼻音也加重了:“日!让你见识……见识老子的想象力!”
  于是,隔壁的叫骂声变成了京味十足的###声。朱威撩开破毛毯,睁开眼睛一声长叹。两年多来,朱威的每一天都是从莫氏夫妻制造出的噪音中开始的,两个冤家每天早晨不是吵骂打架便是疯狂###,吵架与###的比例大概是七比三。
  朱威上午准备去一个招聘会碰碰运气,现在起床时间尚早,于是他再次用脱了封边的破毛毯罩住脑袋,和着小米夸张的###声开始了###。
  当朱威端着脸盆走进了地下室的公共洗漱间时,莫伯柳已经立在水龙头前认真地搓洗他那双枯白的手了。心底的一丝负罪感使得朱威略显不安,感觉像是早晨喝粥时偷吃了邻居家的咸菜。他在心里宽慰着自己:我可没有主动“偷吃”,是你们硬把“咸菜”送上门的。
  “莫大作家早!”朱威深呼吸一口,恢复了常态。
  “外交官早!”莫伯柳笑呵呵地抬起头,伸出右手的中指优雅地推了推自己的眼镜。
  “大作家又准备净手焚香搞创作了?”
  莫伯柳有些不好意思:“习惯而已,习惯而已。”
  两个人正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小米穿着大黑圆点图案的劣质睡衣像一个七星瓢虫一样扭了进来,她把脸盆往台子上使劲一墩便接过了话茬:“现在洗手烧香已经找不到灵感了,必须要用笔记本电脑才能写出东西来。”
  “一台笔记本就能成就一位大作家,这买卖划算啊。”朱威心不在焉地劝着。
  小米斜睨着还在洗手的莫伯柳说:“快四十岁的人,一个像样的东西没弄出来,写东西时的毛病倒是花样翻新,木头椅子换成转椅子、绿茶换成咖啡、现在台式电脑又要换成笔记本,还要躺床上写……。”
  朱威擦干了嘴角的牙膏沫子:“看看!当个作家容易吗?得把自己折腾得死去活来的。”
  莫伯柳拍了拍朱威的肩膊,摇了摇头:“沟通决定成败啊!”
  朱威是陕西人,祖祖辈辈住在黄天厚土的窑洞里。爷爷曾在伪满时期做过村里的保长,经常敲着一面破铜锣一脸得意地满村里催税讨租,过了几年能够勉强填饱全家肚子的日子。那也是他们朱家历史上唯一可以光宗耀祖的鼎盛期。后来,当爷爷听说伪满政府的后台是日本鬼子的时候,还是决绝地把那面象征权力的破铜锣扔在乡公所的门口,辞去了保长职务,其势不亚于海瑞罢官。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德行》一(2)
可能是那几年能够填饱肚子的日子滋润的,朱威的爷爷与奶奶齐心协力地一气生了四个男娃仨女娃。农村的娃儿命贱,最终哪一个能长大###全靠个人造化。每天晚上,父母扒拉着炕头上的小脑袋数一数娃儿齐了就算尽职了。在这种粗犷式的放养中,最终活下来的只有朱威的父亲和四叔。爷爷满指望着四个男娃子中能出一个保长之类有出息的,可朱威的父亲比他老子还老实,一把子力气只知道往庄稼地和女人身上使。四叔倒是个脑子活泛的人,可惜是个瘸子,最终连个媳妇都没能娶上。
  朱威十九岁那年考入了北京国际关系学院,那是一所专门培养外事人才的高等学府。朱威挺拔的身材和方方正正的国字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