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神州飘渺行 >

第21章

神州飘渺行-第21章

小说: 神州飘渺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上帝的身份,杜长江只好把他想象成绝色美女,死死的盯住不放。

    只见郑厂长像个普通百姓一样在那里忙活着,排队、买东西、付钱,然后换个地方,再排队……不一会,他手里就拎了好几个小塑料口袋,里面全是卤制的翅膀、脚爪等小吃。

    看来是给老婆准备的爱心夜宵了,真是没想到,别看这厮一副死板的面孔,却还藏有着一颗真爱之心。

    再跟了一段路程,杜长江发觉不对了,这和他家的路完全是背道而驰。

    慢着,难道……有奸情?

    杜长江顿时感觉精神为之一振。

    这货忽然发现,自己其实还是很有几分做侦探的潜质的。

    赵飞说得不错,正面进攻不行了,说不得只好迂回从其他方面想点招。

    果不其然,只见郑厂长晃晃悠悠的来到一个高档小区前,径直的走了进去,看来是轻车熟路了。

    杜长江看着他进了一个单元楼道以后,才慢慢的摇晃着走到小区门前,向两位保安发了烟,搭讪着问道:“哥子,这里的房子,买一套得多少钱啊?”

    其中一个干瘦的保安打量了他一下,说:“最小的也要挨边十万吧。怎么,兄弟发财了?也想整一套?”

    “妈呀,十万!”杜长江抓了抓脑壳,说,“有那钱,我还不如天天吃红烧肉,多安逸。”

    瘦保安哂笑道:“你娃也就那点出息了!”

    “不对哦,哄我玩的吧?我看刚才进去那胖子,打扮就不像个有钱的。”

    “切!教你个乖,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还没钱?没钱还敢养小三?”

    “你怎么知道他养小三,万一是进去收破烂的呢?”

    瘦保安似笑非笑的,用一副你娃不懂的眼神看着他,启发道:“每周过来一两次,白天进半夜出,你说是做啥子嘛?”

    耶,连看门的也练出了绝技,真是行行出状元呢!这娃不去学算命,绝对浪费了!

    旁边一个保安出言喝止道:“小何,祸从口出,你龟儿子别胡说八道,不想干了嗦?”

    瘦保安把头一缩,笑着摇了摇头,闭上了嘴巴。

    这时只见一个年轻女子从一个单元里出来,郑厂长离她三四步远跟在后面。

    那女子身材高挑,曲线玲珑,双腿修长,娇艳如花,一身的休闲装扮,长长的秀发在脑后扎成一束马尾巴,走起来一甩一甩的。

    郑厂长却是身子胖得滚滚圆,那肥腆的肚皮紧绷绷地鼓起来,像是用气筒打起来的。硕大无毛的脑袋,头顶已经成了不毛之地,只有脑后靠近颈子附近留有一圈头发。

    杜长江心里暗自好笑:我擦,这厮老大的长相,怎么越来越像老二了呢?

    一身暮气沉沉的郑厂长和那充满朝气的女子形成强烈对比,让人感到十分的不协调。可这你情我愿的事,谁也不会说什么,最多躲在后面议论几句,yy一番。

    杜长江见状赶紧闪人,待他们走过后,才尾随而去。

    眼见着他们进了一家西餐馆,自己才就近找了个小餐馆,吃了一碗三鲜米线。三下两下吃完米线后,就坐在那里,捻着山羊胡子想着对策。

    郑厂长的岳父是广华县轻工业局的副局长,是他的当管上司,这也是郑厂长如此低调行事的主要原因,他肯定十分害怕这段婚外情暴光。

    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下他的这种心理呢?

    次日,杜长江没有再跟着郑厂长,而是安心的候在离小区大门不远的地方。

    上午快九点时,总算等到那个女子出门了。看着那女人开着一辆红色的运动版别克君威,出了门岗缓缓驶来,杜长江站在道中间招了招手。

    那女子停下车,面色不愉地问:“你干嘛呢?”

    “小姐,我是朱沱红星纸箱厂的,郑厂长认识我。请小姐转告一下郑厂长,我有事找他商量。”

    “你叫谁小姐?你让开,他是他,我是我,别来骚扰我,不然我报警了!”女子有些恼怒的说。

    “不会吧,郑厂长怎么和我开这种玩笑?要不晚上我上他家去找他……”

    “爱找不找,随便你!”那女人不待他说完,就匆匆开车从他身边离去。

    md!什么时候做小三的也做得这么煽情、这么无畏、这么理直气壮了?

    杜长江摇了摇头,也不生气,微微一笑,他只是要这个女人替他传个话,其中的意思,他想,郑厂长懂的!

    杜长江离开小区,找了一家茶楼,泡了一壶茶,手捻山羊胡须,安逸地独自享受着。

    没过多久,电话果然就响起来,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心说,这龟孙,这么快就沉不住气了,养气功夫还是欠火候啊!

    “喂,郑厂长啊,您出差回来了?”

    郑厂长的语气听上去多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傲气:“哎呀,小杜啊,真是不好意思,上次说的那个事,可能有些变化,我已经尽力争取了,但厂里其他领导还是主张给另一家厂子。这样吧,我们都这么熟了,我现在先给你一份新品种包装箱的合同,因为是试制,量上面可能少了点,你们先做着,以后再找合作的机会。好不好?”

    “这样啊,郑厂长不想让我回去没法交差吧?”

    郑厂长心头鬼火直冒:你tm能不能交差,关老子屁事啊?他忍住气,说:“小杜,我是真没法帮你。下次吧,好不好?”

    “看来郑厂长是没法帮我了,算了,我再找找别的人,看能不能有办法。”

    对方有些急了:“喂,小杜,你可别乱来啊……”

    杜长江懒得再和他罗嗦,直接挂断电话,付了茶钱,重新回到了街上。
第二十五章 秦局长的粉丝
    天刚蒙蒙亮,一些喜欢晨运的人,就已经开始出来跑步锻炼身体了。

    尽管有的专家提出,清晨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污染严重,并不是最好的锻炼时间,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由于瞌睡变少了,一大早醒来,总得找点事做不是,出门锻炼锻炼,自然就成了首选。

    广华县城里开放式的人民公园,无疑是清早锻炼的好场所,一台台老旧的录放机里,循环播放着舒缓的乐曲,一群群大妈大爷舞兴正酣。

    每天早上,在公园里跑跑步,做做*,这是广华县轻工业局副局长秦绍章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这天,早起的他在公园里晨练时,迎面走过来一个胖墩墩的小伙子,打量了他几眼,小心地问道:“请问是绍章老师吗?”

    平日老头听得最多的称呼,是秦局长、老秦,绍章老师这个称呼,他还是第一次听见。他略略楞了下,反问道:“小同志,你认识我?”

    那个胖青年高兴地拍了下手,激动的说:“真是绍章老师啊?我是您的粉丝呢!”

    “粉丝”这个时髦词,老头还是听得懂,知道那不是那种用来吃的玩意,而是一群成天跟在大腕明星屁股后面尖叫的狂热的支持者,自己的孙子就是某某明星的粉丝。

    对,就是追星族,华夏国的第五十七个民族。

    但自己居然也有粉丝?这让他感觉到不真实。他没有说话,只是用审慎的眼光,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猜度着他的用意。

    年轻人一脸真诚的望着他,说:“绍章老师,我叫杜长江,是个文学爱好者。我从小就喜欢小小说,也尝试着写过一些,但总觉得不成功。我尤其是喜欢看绍章老师的作品,看过之后,感觉对自己的启发很大。”

    “哦,你看过我的作品?”老头的眼光开始变得柔和起来,指了指绿柳垂荫的草坪前的石凳说,“来,坐下说说看。”

    杜长江很有礼貌的先请老头在旁边的石头椅子上坐定,然后才落下半边屁股坐在旁边,身体侧过来,面对着老头。紧接着,他张开嘴滔滔不绝地开始谈论起老头的作品来,如数家珍一般,一篇一篇的细说着作品的精妙之处,口中自然不乏赞叹之词。

    杜长江不是个爱做无用功的人,这次的“巧遇”,是他在捻断了几根山羊胡后,才精心设计出来的。

    通过同学的同学,他总算找到一个在广华县轻工局劳动人事科工作的熟人,打听到了郑厂长的老丈人秦绍章副局长的爱好。

    秦绍章是个老派人,平时不喜欢应酬,除了必要的陪上司或者请人吃饭,别人请他吃饭,一般很难请得动。

    一是他不喜欢交往应酬,二是怕欠下人情。这年头,请你吃饭的人,有几个不是有求于你的,而且饭局的档次越高,吃得越high,必定事情就越难办,吃人口软,对景的时候,也许就会很为难。

    为了口腹之欲而放弃原则,这事秦绍章不干。

    老头年轻时是个文艺青年,现在空闲时间多了,业余时间就关在家里默默笔耕不息,利用自己几十年工作生活的积累,创作出一篇篇文字简短的小小说。

    严格说起来,老头的小小说,尽管语言上还不够凝炼,但其故事情节和结构上还是过得去的。他找在市里晚报做副总编的老同学帮忙,这些年,前前后后也在晚报上发表了七八篇。

    这件事,是秦绍章副局长内心里一直很自得的一桩事,虽说不至于在同事面前拿出来炫耀,但潜意识里,却是希望大家知道,并引起重视。

    这些年下来,老头先后总共写下了三四十篇小小说,于是就有了结集出版的念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出版行业也逐渐由单一性、封闭性走向多元化、开放化,竞争的激烈,导致一些出版社把追求出版物的商业价值,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学的商品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老头先后向几家出版社投稿,都被退回来了。可越是退稿,他出书的愿望却愈发强烈,以至于坐卧不安,茶饭无心,成了一块无法释怀的心结。

    后来,他在外经商的儿子担心他焦虑成疾,干脆找到一家出版社,帮他自费出了书。

    当印刷精美、装帧高雅的一千册小小说集到了他手中时,他高兴得像个小孩似的,咧着嘴笑了。

    但望着这一千册书,他又犯了难。堆放在家里吧,太占地方,送人吧,他朋友本来就不多,总不能站在外边见人就发吧,而且潜意识里,他还是希望能引起旁人的重视。

    这一点上,能理解他的人并不多。同事之间,即使已经谈论到了这个话题上,也总是敷衍一句,就闪开了话题;就是家人,对他的这些心血,也不真的那么看重。

    这让他很受伤。

    他大哥家刚上小学的孙子,倒是缠着二爷爷,给他的同学们要了十几本,他也不厌其烦,一本一本的在扉页上认真的写上励志的话语。

    今天难得遇见一个真正能懂自己作品的人,老头心里,不禁泛起一股知己难求的感叹。

    他笑眯眯的听着杜长江的评述,不时还轻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