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墨莲仙缘录 >

第38章

墨莲仙缘录-第38章

小说: 墨莲仙缘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原来如此。既然这样,便是留下也无不可,我天台山玉霄观一脉却是没有什么规矩,只要不要依仗神通为非作歹,扰乱世俗便可以。

    道家修行以清净为本,万物一体,澄心静虑,勿要再向以往那般顽皮。”

    躲在丹朱身后的仙鹤,闻听墨非之言,仰头清啸一声,嘹亮的鹤鸣声在群山中悠悠回荡。

    这只仙鹤来到墨非身前,连连俯首,以示谢意。丹朱在一旁道:“师兄,它说愿意成为您的坐骑,只希望您能够在日后修炼中指点提携一二。”

    仙鹤闻听丹朱的解释,连连颔首,一双赤色的鹤眸定定的看着墨非,内含期盼之色。

    墨非笑道:“你这只小鸟,却原来这般机灵,能够生出如此想法,也是你道心坚定,福慧不小。

    罢了,你既然有此愿,我便是答应你又有何妨。等你能够化形后,便也同青柳、碧桃和丹朱等人一般。

    我天台山玉霄观一脉有教无类,不管是人身还是草木、禽鸟,俱都一视同仁,你有求道之志,我定然会助你一臂之力。”

    仙鹤闻言,却是欢喜无比,又是仰头发出数声清鸣,扇动翅膀,在这方小院儿之内,翩然起舞。

    一旁的梅老爷子见此情景,却是笑道:“这几日于墨道兄处,真是令梅某大开眼界。所见所闻,比我这一生所见,都要来得神奇。”

    言罢,望着小院中羽毛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的仙鹤,轻笑道:“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能够近前看这起舞的野生仙鹤,也算是造化。”
  第 177 章  初生灵智,丹朱之鹤缘
    飞仙台上,云岚雾霭之中,一只通体雪白的巨大神骏的丹顶鹤驭气排云,往来盘旋。清亮的鹤鸣声,在积翠山群峰之间悠悠回荡。

    墨非心中一动,凝神细望,这才放下心来。刚刚听到鹤鸣之音,还以为是丹朱幻出形体,在山林间嬉戏。这一番细看,原来并不是丹朱,而是一只刚刚开了灵智,修为功夫尚浅的一只丹顶鹤。

    以墨非的眼力推测,这只仙鹤不过几十年的道行,刚刚能够吸收灵气,仅仅相当于玄门修士炼气初期的修为。

    却不知在这个天地灵气稀薄的末法时代,这只仙鹤是如何生出的灵智,还真是幸运,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都能够突破生物本身的基因束缚,生发出智慧。

    同时,这只仙鹤也是不幸的,若是生在千年之前,还可以一步步按部就班的凝练真气,结成内丹,如果运气好的,甚至可以修成正果,飞升仙界也未可知。

    便如吕祖在千年之前,于岳阳城所度化的那株千年柳树精便是如此,最后跟随吕祖一同得道飞升,自此不受天地约束,得无量大自在。

    一旁老道士许信友惊异道:“老道我自幼在这积翠山中修道,已有百余年,却是从未在此处见到过仙鹤,不知这只大鸟从何处飞来。”

    说罢,又仔细了观看了一番,道:“看情形,似乎已然生出了灵智,并非普通的飞禽,可以算是精灵异类了。”

    “道兄所言不差,这只仙鹤应该有百十年道行了,不过异类修行艰难,进阶更是难上加难,算一算,大概相当于我玄门修士炼器初期修为,在这末法时期,以畜道之身能够达成此种境界,已然不易。对此此鸟来说,也算是天幸了。”

    “嗯,墨道兄言之有理,能够踏上修行之路,虽为异类,也可算是你我之同道了。且不去管它,只要不伤及无辜,就随它去吧。”

    三个人遂回过头来,沿着青石台阶,缓缓而下。

    此时,天际的太阳已然缓缓升起,千万道霞光穿过山林如同中碧波荡漾的林荫,洒下点点细碎的光润。

    整个大山仿佛一下子从沉睡中行来。已然不是刚才偶尔有鸟雀清鸣,而是群鸟争相鸣。

    一时之间,积翠山变得热闹无比,随处可见五彩的鸟雀在枝头上飞来飞去,诸多的鸟儿站在枝头上,迎着朝阳升起的方向,唱起了欢乐的歌。整座大山,一下子变成了鸟的天堂。

    众人来到客堂之中坐下,用清水洗了手,净了面。不大一会儿,就有小童子从外面走了进来,手里的茶盘上放着几个精美的瓷碗,一股莲子的清香缓缓从碗中飘散出来。

    老道士笑道:“观中莲花池中的莲子成熟了,我便命小童子采了些,做了几碗莲子羹。

    说起道观中这池中的莲花却也并非凡品,乃是我这三清宫第一任观主丹阳祖师亲手种植的异种灵根。

    虽说如今天地灵气日渐稀薄,这莲花由于灵气不足,而灵性减退,但是却也并非凡莲可比。

    其所生的莲子更是有着神奇的功效,可养心、益肾、补脾,延年益寿也是不在话下,药性十足。

    正好两位都在我这三清宫中,正好大家一起享用。”

    墨非闻听,笑道:“未想到观中那池莲花还是千年古莲,却也有几分灵性,原来还是前辈真人所种,却是口福不浅。”

    众人捧起瓷碗,果然味道特异,晶莹剔透,浓稠香甜,梅老和墨非都连声称叹味道绝佳。

    正在这时,客堂外传来一阵蹬蹬蹬急促的脚步声,三个人抬头观望,却是碧桃匆匆跑了过来。

    “师兄,早上我和青柳、丹朱在山上玩,突然有一只生了灵智的仙鹤飞来,跟定丹朱便不走了,现在正在客房的院子中呢。”

    室内众人闻听,便是一愣神。

    “开了灵性的仙鹤,难道是仙人台上所见到的的那一只不成?”墨非心中讶异,不禁惊疑道。

    老道士许信友和梅老也是面面相觑,听到碧桃口中之言,却是也想到了众人于飞仙台上所见的那只大鸟,心中便隐隐怀疑正是那一只。

    墨非站起身来,笑道:“既然如此,便去客房处看上一看,看看与我们所见之丹鹤是否是同一只。”

    言道,回转头来,笑问:“二位道友,知否有兴趣与墨某同去一观?”

    “正要前去,在这末法时代,异类得道可是不常见,既然赶得巧了,却是要见识一番。”

    众人随着丹朱向客房处行去。客房所在位置十分偏僻清幽。四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远远,众人距离客房还有段距离,便闻听小院之内,隐隐有鹤唳声传出来。
  第 176 章  飞仙台上,有鹤舞翩然
    十月的积翠山,依旧青山如黛。古松,卧柏,修林,翠竹,山鸟清鸣,山花点翠; ;时有烟霞乍卷,蘅芳馥郁; ;又有飞泉流瀑,其势垂虹。

    远树阡阡,生烟默默,流岚雾霭,云窦纵横。山岭间,隐隐约约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掩于碧树,藏于烟云,仿佛天宫圣境,令游人不自觉生出一种“如在画中游”的感觉。

    清晨,积翠山中各宫观寺院的道士僧侣早早就起来了。无论是佛门还是道家,都有早起做功课的习惯。

    出家生活是一种觉醒的生活,从早晨睁开眼,到晚上休息,一天之中,要时时省察自己的信念,这份醒觉除了透过个人时时回光返照,更可透过团体的共修来达成。这便是方外出家之人在早晚一起做功课的原因所在。

    当墨非从客房之内踱步出来的时候,三清宫的小道士们已经齐齐聚集在三清宫正殿“三清殿”之内,燃香礼拜,鸣钟敲鼓,木鱼钹磬之声,从大殿之中缓缓传出,在山风之中缓缓飘荡,整个三清宫笼罩在一种极为浓郁的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

    墨非沿着观中的青石小径,拾阶而上,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缓缓前行。清晨的积翠山,云雾弥漫,余霞成绮。峰秀、石峭、谷幽、庙古、松奇、花盛,步移景异,玲珑剔透。在薄纱一般的雾霭中更显得瑰丽而雄奇。

    飞仙台是三清宫内一处有名的景点,传说有仙人于此处霞举飞升,因此在积翠山各大景观之中,名声甚隆,一般前来积翠山的游人都会在此拍照留影。

    与此同时,飞仙台又是观望日出的好地方。站在飞仙台上,顿觉心胸开阔,群山万壑,尽收眼底。山谷间。云雾升腾。翻翻滚滚,被天际间徐徐升起的一轮红日染成了淡金色。万缕红霞四溢。和山谷中缓缓升起的雾霭交融,更显得梦幻而迷离。

    “好美啊。”

    有早起看日出的游人,攀上飞仙台,极目四眺。被这天地之间的壮丽与雄奇深深吸引,发出感叹。

    墨非伫立在飞仙台上,遥望山间烟霞舒卷变幻,入眼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又有山谷对面的龙华寺中,隐隐传来木鱼禅唱之音,在雾霭之中,飘飘荡荡。更显得冲淡而空灵。

    静寂的山林中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伴随着稀稀疏疏的游人的私语声,深山古寺中的几杵疏钟,隐隐传来的禅唱,再加上三清宫大殿之内时时响起的道韵,这一切彼此交织融合,形成了一幅澄澹精致,绵邈灵动的明秀而宁静的画面,于空静之中传出动荡,于平淡里透出幽深。

    墨非站在飞仙台上一株卧松旁,不禁轻吟道:

    “风吹万壑悟清音,乐在山中为野人。唤起天边玄中客,同来云上会仙宾。”

    却是心中有感,将自己在山水清晖中所获得的一点儿顿悟,化作澄淡清远的诗句。其音悠悠,随风飘散,不知这高山之上,能有几人得闻。

    “墨道兄,真是好雅兴。”

    这时,飞仙台石栏旁曲折环绕的青石台阶上,缓缓走来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月白色的晨练汉服更显老者气质洒脱飘逸。

    老者的衣袖随着拂面的山风轻举飘飞,在时时流动变幻的雾霭之中,仿佛是乘云而来的老神仙。

    墨非循声望去,却是梅老沿着盘山的石阶,缓步行来。看衣着,怕是刚刚锻炼完归来,顺道而至于此地。

    墨非不禁笑道:“老爷子,这么早就锻炼身体,难怪是老当益壮,在山岭之间行走犹如平地,连一些小伙子都比不上。”

    梅老爬上最后一级台阶,来到飞仙台上,遥望红日东升,万壑群山都在朝霞的云光中被染成了金黄色,峰岭之间,云雾飘渺,水气并山影,古寺语流莺。

    时有清风徐来,烟云变幻,云山摛锦,朝露沌沌,站在飞仙台上,不禁令人心胸开阔,顿觉凡俗尽消,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终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那种渺渺茫茫,若有若无的感觉令人油然而生有一种超然物外之感。

    梅老爷子不禁感叹道:“山水之妙,尽在于此,论语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山姿水态之中,展现了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天然妙理,蕴含了自然永恒的空、静。老子言道法自然,果然不愧是智照古今的圣者,每每细细体味,似乎都有意犹未尽之感,仿佛这短短的四字中蕴含了无穷无尽的哲理。”

    墨非笑道:“正是此中道理,人们处于山水之间,更容易做到思与境谐,神会于物,对境观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