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 >

第16章

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第16章

小说: 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卑铡
  就孟子的本意而言,“贱丈夫”的寓言是为了配合说明官场与 商场一样存在着垄断,干扰着他说服齐王实施仁政。而这,正是 他不愿意享受十万钟的俸禄而辞职还乡的根本原因。一心想称霸 于列强的齐宣王又哪能体会到这些呢?就算体会到,又会不会真 正采纳孟子的建议,实施以道德来统一天下的“仁政”呢?这些 都是孟子所不抱希望的了,所以他只能以近乎寓言的方式来表这, 让他的学生把它转达回齐王那里,任他去深思罢了。
  

  膝文公上
  膝文公上 本篇前面三章记录孟子与膝文公之间的谈话和事迹,后两章 分别记录孟子对农家和墨家两个学派的观点。其中对农家的观点 论述社会分工问题,且有农家的资料价值,较为重要。全篇原文 一共只有5篇,本书选3篇。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原文】
  膝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 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 已矣。成规②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 仪③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膝,绝长补短,将五 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瘳⑤。’”
  【注释】    
  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②成规  :齐国的勇士。 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 子学生.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⑤瘳(Chou):病愈。
  【译文】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 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 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 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 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 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 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 ‘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读解】
  “道性善”和“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而这两方面 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 见于这里。所以,本章还有重要的思想史资料价值。当然,从 “性善”的内容来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五上》)的 论述中就已经展开了。
  “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口 口声声所说的“仁政”。 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 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 密不可分的。 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清楚的了. 
  至于滕文公再次拜访时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不外乎鼓励他 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罢了。因为,古往令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 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 得到。何况,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嘛,只 要是实施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这就是孟子的苦心,无论大国小国,只要是有机会就抓住不 放,抓住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上行下效的实例
  【原文】
  滕定公①薨②,世子谓然友③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宋,于 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④,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⑤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6)也。曾子曰:“生,事 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7)。’诸侯之礼,吾 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8),齐疏之服(9),飦粥之 食(10),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11) 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 《志》(12)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 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13), 歠(14)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15)。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16),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 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    
  ①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 ② 薨:死。古代称侯王死叫 “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死。③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 ④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⑤之:至,到。邹与滕相 距只有四十余里,所以可以问后行事。(6)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 (7)曾子曰:这几句话在《论语·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8)三年 之丧: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9)齐(zi)疏之服:用粗 布做的缝边的丧服。齐,指衣服缝边。古代丧服叫做衰(CUT),不缝衣边的 叫“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10)飦(zhan);稠粥。粥:稀粥.这里 是偏义复词,指稀粥。(11)宗国:鲁、膝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 而周公封鲁,于行辈较长,所以其余姬姓诸国都以鲁为宗国。(12)《志》: 记国家世系等的一种书。(13)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代理朝政. (14)歠(Chuo):饮。(15)君子之德………必偃:这几句出自《论语·颜 渊》篇孔子的话。“尚”与“上”同;偃,倒下。(16)五月居庐:居住在丧 庐中五个月。
  【译文】
  滕定公死了,太子对老师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孟子和 我谈了许多,我记在心里久久不忘。今天不幸父亲去世,我想请 您先去请教孟子,然后才办丧事。”
  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好得很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 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 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把他们,就可以叫做孝了。’诸侯的礼节, 我不曾专门学过,但却也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 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滕国的 父老官吏都不愿意。他们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这 样实行过,我们自己的历代祖先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一 代便改变祖先的做法,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志》上说过:‘丧礼 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规矩。’还说:‘道理就在于我们有所继承.’”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曾做过什么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 现在父老官吏们都对我实行三年丧礼不满,恐怕我处理不好这件 大事,请您再去替我问问孟子吧!”
  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 孟子说:“要坚持这样做,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过:‘君王死 了,太子把一切政务都交给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脸色深 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这是因为 太子亲自带头的缘故。’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 会喜好得更厉害。领导人的德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 风吹,必然随风倒。所以,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
  太子说:“是啊,这件事确实取决于我。”
  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 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等到下葬的那一 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太子面容的悲伤,哭泣的哀痛,使 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读解】
  领导人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是孔子反复申说的一个话题,孟 子也同样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在本章里所说的“君子之德,风 也;小人之德,草也。革尚之风,必惬。”正是孔子在《颜渊》里 面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修’的翻版 。
  由此可见,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是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视的政治领导原则。而本章正是这样一个上行下效的实例。   滕国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膝文公)死了父亲,由于他上一 次在宋国听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给他留下了很深刻很 听得进去的印象,所以这一次遇事,他就托自己的老师去向孟子 请教如何办丧事。孟子的意见回来以后,太子发出了实施三年丧 礼的命令,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虽令不从”。太子于是又再 次请老师去问计于孟子,这一次孟子讲了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的 道理,希望太子亲自带头这样作。结果,丧事办得非常成功,大 家都很满意,“不令而行”。
  从这件事上,我们固然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 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正如我们在 《论语·颜渊》的读解中所概括,这是一种“风吹草动”的统治术. 风不吹,草怎么会动起来呢?反过来说,要草动,风就得不断地 吹啊!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①者许行②,自楚之膝,踵③门而告文公曰:“远 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④。”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⑤。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6),负耒耜而自宋之膝,日:“闻君行 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膝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 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7)而治。今也膝有仓禀府库,则是 厉(9)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9)?”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票易之。”
  “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 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