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飞车梦 中国磁浮列车教父 朱维衡 >

第3章

飞车梦 中国磁浮列车教父 朱维衡-第3章

小说: 飞车梦 中国磁浮列车教父 朱维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时真是非常快乐。

  就在维衡在二楼北厢房读完了小学四年级的全部课程后,那位在小维衡心中可敬可亲的“杨先生”突然有一天不辞而别了。

  1930年春天,朱维衡和大姐姐、小姐姐一起进了附近的杭州弘道女中读书。大姐朱纯、小姐姐朱绮分别上了高中和初中部,维衡应该上五年级,但是这是女子中学,附属小学的男生只收到四年级,所以,维衡只好进四年级读最后一学期,以后再换学校。

  从花园洋房走出来,进到弘道中学附小读书,朱维衡仿佛出笼的小鸟,一切都是那么地新鲜,他拼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无比的自由。

  学校里的课外活动比在家里要多多啦,有乒乓球、浪船、秋千、滑梯等等,一到下课时间,同学们就开始抢着玩。下课的铃声仿佛就是同学们赛跑的哨声,忽拉一下冲出教室,直奔操场。朱维衡个头瘦小,经常等跑到乒乓球桌前,别的同学已开始打球了,转头跑到秋千处,别的同学已荡起了好高。有一次,终于给朱维衡第一个抢到了浪船,他兴奋极了,拼命玩,在浪船上他感觉到了一种自由、快乐和自豪感。于是他越“浪”越高,越“浪”越来劲。不料再一用力,脚底一滑,肚子夹在了座椅与船底板之间,浪船被卡住了,周边的同学们也吓了一跳,虽然腰上有些痛,但朱维衡还是不让同学们看出来,拿出一点不在乎的样子,脸上充满胜利不败的表情。同学们夸奖他,说他“浪”得最高,似乎很羡慕他,朱维衡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可是回到家里,却不敢对家人说。晚上吃饭时,朱维衡坐在凳子上怎么也不自在,母亲看到说,哪儿不舒服?朱维衡说没有不舒服。母亲又说,是不是与同学打架了?朱维衡说,没有。母亲又说,下午放学回家我看你就不自然,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也没看你和花匠阿标去花圃玩。朱维衡就是不说。第二天洗澡时,还是被女佣阿缪发现了,她报告给了母亲,说维衡腰上有一条红印子。

(5)去上海
(5)去上海

  有一天放学回家,维衡听小姐姐说,家里来了亲戚。晚饭过后,看到父亲和亲戚在客厅里谈话,谈了很久,像是很认真的样子。小姐姐咬着维衡的耳朵说,父亲要把维衡送到上海去读书,说是上海的学校好,水平比杭州高。维衡半信半疑,直到父亲叫他去客厅才知道这事是真的。

  接下来是一连几天的准备,衣服、日用品都是母亲准备的,放在一个小皮箱里;大姐姐、小姐姐也精心准备了小笔记本、小书签什么的送给维衡。只有父亲几天来不怎么多讲话。一天吃晚饭,维衡看见母亲眼眶有些发红。

  这回是真的离开花园洋房,离开家了。要去很远的地方,去上海,去一个既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

  到上海先住在堂房大姐家里,进了万竹小学,不过一个星期,说西区小学好,又换到西区小学。西区小学离堂姐家太远,只好住读,一个学期后,又换到育才中学附小。

  育才附小教学更严格了。中文课完全是文言文,老师成天之乎者也,口若悬河,学生听起来可是费劲,好在维衡已学过不少,总还能跟上。老师还要求学生用毛笔抄书,若有书写不工整或者写了错别字,就要受罚,一个字打一下手板心。同桌的阿强经常挨打,有时一连打十几下,打得直哭,老师边打边摇头:“朽木不可雕也!”。维衡还好,总共才被打过一下。

  刚到上海时,除了学习以外,也有许多不习惯的地方。特别是开始时听不懂上海话,上课回答问题时,满是杭州口音。同桌阿强就经常讥笑说:“伊拉是乡下人。”

  不过有一天,邻桌的陆阿娣就帮维衡说话,她说,他不是乡下人,他的阿爹是沪光中学的校董呢!说得阿强睁大了眼睛。朱维衡很感激这位小个子女孩。当然没过多久,维衡就能把上海话说得很好了。

  学校的集体生活,与在家里完全不同。同学很多,习惯也不同。朱维衡看见同学踢毽子,只是在一旁看,不敢借来玩。看见同学踢得很好,经常赢得一阵一阵的赞扬声,自己就在心里想,要是我去踢一定也会踢得很好。邻桌的陆阿娣看到了朱维衡的样子,就对他说,要不我的借给你玩,我自己再叫我姐姐做一个!朱维衡连忙推开陆阿娣递过来的毽子说,不用啦,你自己留着玩吧!我自己会买一个的。可是真要去买一个毽子要花两个铜板,朱维衡想来想去还是舍不得买。有几次看到同学下课吃酱芒果核干,朱维衡看着真是嘴谗,可是忍一忍就还是没买来吃。

  有一天,下午的活动课结束后,朱维衡回到课室,准备收好书包回家。邻桌的女孩陆阿娣也在收拾课本放回书包里,突然间,陆阿娣惊叫了一声,课本扔在了地上。朱维衡不知是怎么回事,赶忙问陆阿娣怎么啦?陆阿娣指着课桌上的书包,只知道咽咽地哭,不说话。朱维衡赶紧帮陆阿娣拾起地上的课本,打开书包一看,原来书包里面放了两只蚂蚱,好大两只,还用棉线栓在了一起。朱维衡回头看了看同桌的阿强,从阿强幸灾乐祸的表情上,朱维衡就断定是他干的。于是问阿强,是不是你干的,阿强犟嘴说不是,朱维衡进一步说,就是你干的!你就会欺负女孩子,阿强红着脖子说,你凭什么说就是我干的,你有什么根据?朱维衡此时也扯大了嗓门说,我认定就是你,活动课以后,你最早跑回课室的。那又怎么样,又不是我一个人在课室!我还要说是你干的呢!说完阿强和几个同学朝朱维衡作怪相。朱维衡气愤不过,回头对陆阿娣说,走!找先生去,让先生评评理!陆阿娣感激地望了望朱维衡,又看了一眼阿强,小声说,算了吧,不理他就是啦。

  “走喽,回家喽!”阿强与几个男同学起哄着,走出课室,一边走还一边唱着,“两只蚂蚱一线穿,一个上山一个下山……”。

  这天放学,朱维衡回家很晚,急坏了堂姐一家人。他是将陆阿娣送回她家后,自己才回的家。

  第二天下午,朱维衡的书包里有人放进了一个新做好的漂亮毽子。朱维衡偷看见陆阿娣朝他会心地一笑。

  期末的一天,朱维衡得到一份奖状,还是用玻璃镜框装好了的,他十分高兴,这是对他学习优秀的最好证明。放学后拿着奖状乘上电车回堂姐家。一路上,朱维衡想象着回到家里,告诉家人时,家里人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想着想着车到站,下了车,这才发现奖状忘在车上了,此时车已开走了。朱维衡十二分的懊悔,这样大的事怎么就会忘记了呢?回家怎么跟堂姐说呢?一路走,一路想,最后朱维衡决定不讲这件事,免得被堂姐说我糊涂,手上拿着奖状会忘记在车上?弄不好还会说我瞎吹牛,明明没有得奖状,还要说自己得了奖状,奖状呢?在哪儿啊?于是就什么也不说,可朱维衡的心里好长时间都不舒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命不抵抗。朱维衡在一次作文中指责张学良为“不抵抗将军”,第一次懂得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的可恶,却不明白张学良将军为什么不抵抗。

  寒假是回杭州过的,原本买好了1月28日回上海的车票,不料又遇上日本发动了“一二八”事变,沪杭铁路不通了。朱维衡只好留在了杭州,跳了半级进入杭州安定中学读初中一年级。

(6)探险
(6)探险

  回到杭州读书,朱维衡如鱼得水,这是他最轻松的时刻。杭州当时初中才开始学英文,中文课只学白话文。对于自然课的植物和动物,朱维衡更是轻车熟路,无论是种花种地的经验,还是观察蚂蚁生活的知识都有益于他对自然课的学习,所以学来不费力,全班第一名。地理科也是第一名。

  英文课则是与同班同学马家骙分享第一第二名。马家骙英文特别好,可是后来患了肺病不能继续上学,但他仍然自强不息,自己潜心研究“世界语”,写出了整套手稿。几年后在他病逝前将手稿交给同学们代他出版。因为手稿还不完善,不够出版水平,几个同学只好跑到他的坟上向他道歉。

  朱维衡那时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成绩就不那么称道了。大概是不够用功吧。有空也得抓紧时间玩一玩。有一段时间迷上了踢小橡皮球,能玩出不少花样呢!

  有一天,几个同学正在玩小橡皮球。突然一脚又把皮球踢到了学校隔壁的空宅里,球拿不回来了。朱维衡仔细看了看,发现从二楼教室的气窗下去,就是一大堆小橡皮球躺在那里。心里想怎样下去拣些回来呢?于是想到从小爬树爬竿的本事。下课回家自己用绳子结了一副绳梯,第二天约了几个同学帮忙,从二楼教室气窗爬下去,拣回了不少小橡皮球。同学们高兴死了。幸好没被老师发现。回来说给小姐姐听,着实把她吓了一跳。

  为了玩,朱维衡没少出许多“馊”主意。暑假的一天,晚饭过后,一家人坐在客厅里吃西瓜。小姐姐朱绮手中拿着一张当天的报纸,神秘地对大家说,玉皇山(杭州西湖南面)发现了紫来洞,里面洞中有洞,深邃幽奇,神秘莫测,听说里面还有一条飞龙,走起来像一股烟似的,有运气的人乘着它可以一直通到安徽呢!

  母亲放下手中的西瓜揩揩嘴说,那是传说吧,说不定有大蟒蛇呢。说完看了维衡一眼。

  维衡没作声,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第二天早晨,维衡说了声我去同学家玩去了,就骑车走了。他约了四五个同学,带上了绳子,手电筒,直奔玉皇山紫来洞。

  玉皇山位于西湖南面,海拔二百多米,史称“万山之祖”。因山耸立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雄姿峻拔,风起云涌时但见湖山空阔、江天浩瀚、境界壮伟高远。玉皇山唐代取名玉柱峰,五代改名育王山。相传五代吴越国王钱曾迎明(今宁波)阿育王寺的舍利置放此山故名。宋代后又名玉龙山、龙山、天真山等。明代创建福星观开始供奉玉皇大帝始名玉皇山。山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荟萃,有六十四景。山顶除福星观外,还有南宋的白玉蟾井、天一池、日月池;山腰有紫来洞、七星缸以及慈云洞、五代石刻等景点。

  紫来洞位于玉皇山腰,原为小石洞,是清代福星观道长紫东用人工依势开辟而成,又名飞龙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深邃幽奇,湿润凉爽,斜壁上写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故名紫来洞。

  紫来洞洞口不大,往下看去只觉一股湿凉的空气往外渗。朱维衡系好绳索,第一个下去,其他同学也一个一个往下去。下到大约二十几米处,有一块约二十来平方米的平地。四周的石壁陡峭湿滑,抬头看去,离地七八米高处,有一个约两米直径大小的洞,似乎可能通过去。可是没有梯子,也没有什么可以借助,无法上去继续前行,只能望“洞”兴叹。大家左顾右盼,十分扫兴,只得返回。

  下洞时比较容易,只要一个接一个顺着绳索往下就行。上去时可要有点技术,要双手抓住绳索,用力向上,下面一个人用手向上托起,踩住绳索上的结,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洞口。维衡帮助其它同学上去后,自己才最后上,这时的维衡已经相当疲惫,费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