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心灵白金 >

第8章

心灵白金-第8章

小说: 心灵白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四品讲的是“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佛说:如果有人听说了这部经之后,内心不恐慌、不畏惧,那么此人确实具有大智慧,是个希有的非常之人。若有人将来肯努力钻研信奉《金刚经》的学问,这个人就是如来。以佛的智慧可以预见这个人必然是非常之人,定能干出非常之事,成就一番伟业,造福社会,福泽仓生。”

  
  看看这段话,佛对非常之人给出评价很高,什么叫如来?佛本身就叫“如来佛”,若有人肯努力钻研《金刚经》的学问,信奉《金刚经》,那么这个人就是如来,也就是说能成为和如来佛一样级别的佛!打个比方,假如有个人,看到金刚经,能够理解佛法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的人生大道理,是成就事业,立足社会必不可缺的力量源泉,那么这个人必然是个非常之人。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对佛都的认识仅止于拜佛烧香,求福消灾,却看不到佛经中能改变人生和命运的大智慧。

  “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这句话最早出于元光年间。当时,司马相如为了西南蛮夷的事,上书武帝,其中有句话,意味深长:“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 看看身边,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事业上有成绩的人,都是做了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这些人,在常人看来,是一些不正常的人,或者干脆就疯子、工作狂。但在他们眼里,常人的所做所为,却也被他们看成是不正常的事。古今成就大事者,必才高武略,起话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做起事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世上不缺聪明人,而真正有智慧的人非常少。

  汉武帝对司马相如这句话非常欣赏,以至二十多年后他在命令州郡举荐贤才的诏书中还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武帝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位“常人所异”的帝王,他一生中所用的也确实多是“非常之人”,做的是“非常之事”,成的是“非常之功”,让平庸的后人感到不可思议。只所提到他,是因为那个时代,和今天的“解放思想”的时代非常相近。这位非常之帝,启用了很多非常之人,创建了很多非常之功。也许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必须遵循的“传统”。作为天下至尊,他从不缺乏勃勃雄心、丰富的想象力和坚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手中握有空前强大的皇权,可以把任何想法付诸实践。于是,在他身边很快聚集起一批形形色色的“非常之人”。

  接下来,我们看看经文怎么说。  当下,须菩提领会了经文的内涵,喜极而泣。说:“世上最该受到尊重的人,您的话如此深刻透彻,我自从得慧眼以来,还是头一次听到。最该受到尊重的人,以后有人看到《金刚经》,并能够深刻领会其中的真谛,肯定会产生向善求道之心,以至于*见性,生成实相,远离虚妄。要知道这个人,就会功德无量。最该受到尊重的人,我知道‘实相’只是一种称谓。今天现场听到《金刚经》,我理解了它,信仰它,用它所讲的道理来修行,这并不奇怪,我考虑的是几百年后甚至几千后,如果有人学习了这部经典,也能理解、信仰和受持,那么这个人的智慧绝对是世间少有的。因为这能证明?此人的内心没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为什这样说呢?因为,这一切只是假相,是暂时的和虚妄的。只有我们看透了世间所有的虚无飘渺,才能真正在内尽深入有所领悟,才能拨云见日,发现真理。”

  佛闻言嘉许地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如果有人听说了这部经之后,内心不恐慌、不畏惧,那么此人确实具有大智慧,是个希有的非常之人。须菩提啊,我所说的大智慧,仍是一种指代,并非真实存在。须菩提,要达到大智慧的境界首先要能够忍辱。忍辱也只是一种称谓,不要被手指挡住太阳,要关注忍辱的内涵。比如,我曾经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时,我的内心没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如果我有这些概念,我的内心就会产生怨恨。很早以前我作忍辱仙人的时候,内心就已经能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了。所以,须菩提啊,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要把现象和感觉做为思考问题依据,应该以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如果有所执着,往往会产生偏见。

  佛本本身也是一位非常之人,比如,佛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经里才找得到。这位当时历史上的名王非常残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是个修道的人,相当有成就,到达菩萨地了;虽然是缘觉身,无佛出世自己也会悟道,后来歌利王因闹意见要杀释迦。他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嗔恨?释迦佛说:此心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后,我就不能复元,结果歌利王一节一节把他割了。释迦牟尼没有喊一声唉唷,心里头也没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后,歌利王要求证明,释迦牟尼说,假使一个菩萨的慈悲心是真的话,我的身体就马上复元,结果他立刻复元了,又活起来。这个故事比耶稣的复活厉害多了,所以佛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他在当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说给我们修行的人做个榜样;当然,并不希望我们被别人割了作试验。现在不必谈割截身体了,叫你不说话你就受不了,叫你坐著不动也受不了,其实这个就是忍辱与禅定、般若的道理;只因为智慧不够,悟道并没有透彻,所以你受不了。这种事,也只有佛可以平静的承受。换成我们,被人平白无故说两句,就大动肝火,更别说被割截身体了。

  佛说:所以我说菩萨的心,不能只停留在现象上,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要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菩萨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人,应该象我刚才所说的去想问题,具体的分析具体的问题,并且用其指导实践。这里我所说的‘相’和‘众生’仍然只是概念,而概念只是我们修炼过程的一种借助,是我们最终要抛弃的东西。”

  “须菩提,我不说假话和不开玩笑。我所得到的‘佛法’是无实无虚的。须菩提,如果一个菩萨以某一种所谓的‘理论’付诸实践,就象一叶障目,仿佛走进了黑暗了。不要以教条主义而是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才会见到事物的真相。”

  “须菩提,若有人将来肯努力钻研《金刚经》的学问,这个人就是如来。以佛的智慧可以预见这个人必然不是非常之人,定能干出非常之事,成就一番伟业,造福社会,福泽仓生。”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位非常之人康德做的非常之事。传记家评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规则的动词。”这个规则的动词首先规则在他的起居时间表。他每天晚饭后定时定量散步,非常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天散步的情况对表,有一天他没有准时出来散步,邻居们都非常担心。这天他正在读卢棱的《爱弥儿》,看得太入神了,以至于忘记了散步。康德去世后,他经常散步的小路被政府命名为“哲学家之路”。

  一边聊一边想,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只有非常之人方可为非常之事!康德怎么可能那么准时散步呢?他就没有个什么其他的活动,比如官场应酬,比如酒局放纵,比如歌厅练练嗓子?再就是,比如,今天身体有点不太舒服,就不出去了吧?其实,他也是人,大哲学家也是人,也得食人间烟火,看花开花落。为了这一目的,那一切都免了吧。其实,敢走自已的的路,就是非常之人在做非常之事。

敢于相信,是最大的勇气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五章 佛说:“若有人对《金刚经》信心不逆,福德无量。”有勇气去相信,就是信心。信心是一种很大的力量,何不用对《金刚经》的信心来爱护自己。泰戈尔说: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是在说万物没有信心做自己,人生总是这样,鸟儿向天上飞的时候,它在乎的是大地何处可以觅食。当云眷恋大地的时候,它就焕化成雨扑向大地。他们的梦想永远实现不了,而变换身份的往往只是一个想念。而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渐渐感到迷离和失望,有时候更会凭空生出一丝惶恐,为朋友,也为自己。人生不能走两个极端,迷离彷徨和按部就班都不是常人所愿。迷离彷徨,会失去信心;按部就班,会失去新鲜感。生活一潭死水,人不所愿,换作激流向前,又陷入一种果敢决绝的彷徨。

  所以,对你们在《金刚经》前的徘徊,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相信,我懂得。当那些所谓的青春,所谓的理想,所谓的幸福,不再如昨日清晰可见,唯一剩下的,也许只是用《金刚经》给你的信心对待每一天,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中遭遇的人。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那种境界,可希冀不可刻求。  没有有信心,我们的人生,清楚生活的大概,知悉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却永远无法看透生活背后的光影,无法抓住生活的本原。

  
  佛说:一个是舍命布施,另一个是坚信《金刚经》中所说的道理,按此修行,后者所得到的福比前者要多得多,何况抄写传播,给人讲解此经,功劳就更大了。什么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印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