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区域经济学原理 >

第24章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24章

小说: 区域经济学原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比较集中率系数
  2.比较输出率系数
  3.比较生产率系数
  4.比较利税率系数
  产业比较优势系数=比较集中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利税率系数
  2.产业规模
  
  1.产值规模
  2.固定资产规模
  3.就业规模
  4.产业专门化率
  3.产业的市场潜力/市场需求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2.市场占有率
  4.产业关联
  1.产业感应度
  2.产业影响度
  3.波及效果系数=(产业感应度+产业影响度)/2
  5.生产率上升率
  1.资源生产率
  2.劳动生产率
  3.资金生产率
  4.技术进步率
            资料来源:本书作者整理。

  在具体应用方面,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具体定量评价可按以下步骤开展(郝寿义等,1999、2004):153
  1。 产业的比较优势度评价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按照主导产业的特点和功能,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有区域内比较优势和区域间比较优势,即不仅与区内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与区外同类产业相比也具有比较优势。
  产业比较优势度的大小可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B= (g1 /g2)÷ (L1 /L2)
  式中,g1和L1分别代表区域某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g2和L2分别代表区域国民收入总额和劳动力总数;B代表区域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B>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该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B值越大,则其比较优势越大。
  2。 产业的市场潜力评价
  社会需求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应存在巨大的现实市场需求,而且也应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亦即主导产业必须是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
  产业的市场潜力的大小可采用〃市场占有率〃测度。其计算公式为:
  S= (x1 /x2)× (r1 /r2)
  式中,x1和x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高层次区域某产业的年销售额;r1和r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高层次区域同产业的人均年销售额;S代表某产业的市场占有率。S数值越大,则说明区域该产业产品的市场容量越大。S数值越小,则说明其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小,市场潜力小。
  3。 产业规模评价
  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发挥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核心作用。此处的〃产业规模〃包括四层含义:产业的绝对规模;在区域内的相对规模(即占区域全部产业的比重);在较高层次区域中相同产业的相对规模(即占较高层次区域相同产业的比重);产业产品的输出规模。只有上述四层含义的产业规模都较大的产业才能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产业规模的大小可采用〃产业专门化率〃指标衡量,其计算公式和含义参见本章第一节相关内容。产业专门化率值越大,说明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相对规模越大。
  4。 产业关联度评价
  主导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主体和核心,具有火车驱动轮的功能作用。主导产业通过与非主导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它们的发展。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通过两种方式的相互影响发生联系:一是主导产业对非主导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称之为影响力;二是主导产业受非主导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称之为感应度。
  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借助于区域投入……产出逆矩阵系数表进行定量化评价。
  产业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Y= h1/ h2
  式中,h1代表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h2代表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Y代表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Y>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Y越大,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越大。
  产业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G= z1/ z2
  式中,z1代表某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z2代表全部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代表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G>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G越大,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越大。
  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综合为产业波及效果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J=(Y+G)/2
  式中, Y、G、J分别代表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波及效果系数。J越大,说明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越强,其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就越大。
  5。 综合评介
  综合指标是对同一产业部门的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专门化率和波及效应效果系数四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或几何平均。
  加权平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xi代表某产业四个方面的指标值;fi代表标识该产业四项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各个权重;,根据其对主导产权重要性程度的贡献大小,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的权重分别取0。2、0。25、0。35和0。2;T代表该产业的综合指数。
  几何平均计算公式为:
  
  式中,x1、x2、x3、x4分别代表某产业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T代表该产业的综合系数。
  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依据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其中位居前列的若干产业,可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候选者。
  最后,根据区域资源的综合优势度、经济发展水平、已有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的层次、各候选产业的类型等区域经济条件,确定区域主导产业的适宜选择的产业数量。一般而言,区域资源综合优势度大,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高,产业基础雄厚和产业结构层次高,候选产业波及效果显著,则主导产业的个数可多选;反之,宜少选。另外,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区域,应优先选择综合条件最佳的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不宜求多。
   (二)非主导产业配套
  1。 辅助产业配套
  辅助产业配套即指根据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促进其辅助产业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配套辅助产业应处理好三大问题(李小建等,1999、2006):154
   (1)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依据辅助产业与主导产业间的前向、后向和侧向〃三维〃联系,结合区域具体实情,选择、培育和发展为主导产业配套的各辅助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条,即可提高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又可促进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2)根据所确定的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以及政府干预(规划、管理、公共政策等)的调控,引导辅助产业适度发展。
   (3)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合理布局辅助产业。既要保证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而获得良好的集聚经济效益,又要力避因过度集中、无序布局而引致的集聚不经济,防止因布局不合理而致使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陷入相互限制的困局。
  区域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在空间布局上一般可采用〃板块式〃、〃环绕式〃等地域组合形式(杜肯堂等,2004)。155所谓〃板块式〃指区域内一部分地区以发展主导产业为主,另一部分地区以发展辅助产业为主。所谓〃环绕式〃指以区域主导产业为中心,环绕分布相应的辅助产业,形成大小不等的产业圈。
  2。 基础性产业配套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性产业配套即指根据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政府调控的干预,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力求为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永恒的重要话题。所谓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即指利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向最优配置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过程的实质表现为四大方面(郝寿义等,1999、2004;安虎森等,2004):156
   (1)准确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各产业协调配套及高效运转的区域产业体系。
   (3)对外突出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提高与区外的经济互补性;对内提高区域各产业间的关联度与协调性,形成区内区外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把握区域产业结构的内在变化,积极扶持潜在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顺利适时地转换,使区域产业结构最优化。
  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和策略
  在战略和策略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郝寿义等,1999、2004;安虎森等,2004):157
   (1)准确选择、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准确与否,是事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重大决策。主导产业一经确定,即应力保其在投入、政策上得到优先重点发展,使之超前启动,有效地承担起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重任,并增强其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力。
   (2)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与主导产业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辅助产业在发展上应尽可能与主导产业形成配套;在建设时序上应尽可能与主导产业相衔接;在建设规模上应尽可能与主导产业相适应。基础性产业是区域生产、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应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区域内达到平衡,以形成对区域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强有力支持。 
   (3)积极扶持潜在主导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及时合理转换。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潜在主导产业(简称〃潜导产业〃)代表了区域产业未来的发展希望。应结合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诸方面大力支持,促其壮大发展。在原有主导产业不合时宜,进入衰退期后,潜导产业及时接替,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新的、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组织理论
  
  一、区域产业链
  
   (一)产业链的内涵
  区域产业链是一种新型区域产业空间组织形态。一般认为,〃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一词为中国学者首创。国内产业链理论研究始于1990年代,但学术界就产业链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国内学者关于〃产业链〃概念界定的主要视角及代表性观点见表4。4所示。
     
  表4。4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链概念界定的主要视角及代表性观点
   学者
界定视角
  基本观点
郑学益(2000)
竞争优势
  产业链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