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

第33章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第33章

小说: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即是企业的管理队伍培训,共产党干部教育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企业的管理队伍培训也要站得高,看得远。
  近些年来,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要获得并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不断对企业管理队伍进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投资于培训已经成为许多大企业大公司投资的重点。但是,在企业重视企业管理队伍培训的同时,企业管理队伍培训在地位、性质、方法、培训对象上,依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战略眼光。在本章中,通过对共产党干部教育的了解和分析,企业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干部队伍培训其实只可以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培训费用增加、培训投资力度增强的情况下,企业的管理队伍培训效果仍然没有达到应然的效果。
  培训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是绝大多数企业前进的推动力量,而企业进行管理队伍培训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惟一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用技术的人必须不断更新,才能跟得上科技的发展;未来的企业也将成为学习型组织,这意味着企业管理队伍必须把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
  正因为企业管理队伍培训的重要地位和事关全局以及它的系统性,培训的系统规划、统筹安排及集中统一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培训不是企业任何一个单独的部门可以单独进行和处理的问题。要使培训的工作富有成效,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培训工作,既要有近期目标,更要有长期战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政策。
  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干部教育,看到了共产党是站在怎样一个高度,以怎样一种战略眼光,进行共产党的干部培训的。那么,企业应该怎样全局地、系统地、战略性地处理企业的管理队伍培训问题。
  三个梯队的干部培养方式,可谓对企业大有借鉴意义。常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选择接班人可谓利害攸关的大事,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共产党是所大学校(2)
在现在很多企业管理队伍培训的管理书籍中,能看到这样一种说法,即现在我国的企业更多面临的是一个生存问题。在激烈的企业生存竞争中,企业通常无力顾及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正因为此,企业在管理队伍培训上,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目前需求,而很少有企业能够具有共产党干部教育中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考虑。
  那么,企业是否需要管理队伍培训的战略眼光,是否需要进行“第三梯队”的长远战略投资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原因很简单,即当问题出现了的时候临时采取措施的成本往往比事先有准备情形下采取措施的成本高。另外,生存是企业的手段,发展才是企业的目标。企业在能够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下,应该在管理队伍培训上进行长远的战略投资。
  企业接班人问题,已经成为现在企业界无比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私营企业。培养接班人的方法多种多样,而要确定什么类型的接班人,选择什么样的接班方式,则因企业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具体的操作中,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避免因误选接班人而把企业送上衰落的不归路。“干部梯队结构”的思想,正是培养党的事业的接班人的思想,它在方法上,就是三个梯队的组成和培养教育;在接班方式上,就是第三梯队对接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准备和年轻干部进入上级领导岗位的准备;在接班人的要求上,就是陈云同志指出的第三梯队的培养要求。
  不管是从成本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企业稳定的角度出发,或者从企业主的利益出发,企业管理队伍培养都应该有向前看的思想,要有战略眼光,这不仅是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就一定意义而言,它也反作用于企业的生存,也是在为企业的生存着想。不管企业是为了发展,还是为了生存,管理队伍培养的前瞻性必须具备,共产党干部教育的“干部梯队结构”制度,对现在企业的管理人才断层问题,管理人才流失问题,企业继承问题,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问题,都具有指导作用。
    打造接班人:学习和培训并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竞争惟一的优势是来自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革命时期的干部培养不可能像和平时期一样,所有的干部都经过学校的系统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的干部培养并没有因为条件的限制而被束缚。为了达到培养教育的目的,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培养教育干部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
  首先,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组织的学习。
  中国共产党是实践的党,特别重视实践的学习作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谈到:要认识掌握战争规律,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毛泽东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中国共产党战争时期的军事干部大多没有进过军校系统学习军事上的理论和知识,甚至有许多人还是文盲,然而他们却是在千百次具体的战斗实践中,把握了战争的规律,学会了驾驭战争,从而使他们在战争中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
  正如张闻天在1943年3月27日向中央的报告——《出发归来记》中描绘的一样:“不容讳言,因为我是刚开始学射箭的,所以我的箭术很生疏,但每射一次比之上次总是觉得要熟练些。求得射箭术的进步,除了实际练习外,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的。一次二次是射不好的,必须几百次、几千次地射下去,才能射得更加熟练些,才能射得更加准确些。”
  在40年代的延安,流传着一个毛泽东送子学农的故事:1946年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从苏联莫斯科学成回延安,毛泽东询问了毛岸英在苏联的情况后,对他说:“岸英,你在苏联长大,国内的生活你不熟悉。你在苏联大学学习,进洋学堂,你还要进一个中国的学堂,劳动大学、农业大学。你应该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那里能够学到许多在外国学不到的东西。不久,毛泽东就把毛岸英送到了延安吴家枣园一位劳模家开始他的“大学”生活。
  在实践中造就有真知的干部是党培养干部的一条主要途径。正如毛泽东在关于培养接班人的谈话中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管理队伍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企业。而管理队伍的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竞争惟一的优势是来自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而要学习得更快,专业系统的学习、脱产的学习固然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实践中的不断学习更能体现学习的效益,更能在对比和竞争中形成学得更快的优势。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共产党是所大学校(3)
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广泛学习、时时刻刻学习,即学即用,正是现代企业理念所谓的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管理队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通过培育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引领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调整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善于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善于学习主要强调四个方面,即: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就善于学习的这四个方面而言,共产党的干部培养、干部学习可以说是比现在的任何一家企业都要做得更为出色,是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注重在实践中求真知的楷模。
  在现代企业,业务培训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讲,都不会少于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情形。在共产党的干部业务教育中值得现代企业学习的是,在干部业务教育中,共产党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代企业的管理队伍业务培训越来越专业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有的时候也越来越流于形式,纯理论化,脱离实际,无法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这是企业培训工作值得注意的地方,而共产党在干部业务教育中表现的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的例子应该是对企业管理队伍业务培训的一个很好的提醒。
  其次,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培训。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共产党就同国民党合作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的军事干部。1924年7月为适应农###动的发展,又同国民党合作在广州举办农###动讲习所,专门培养农###动干部。讲习所办了六届,共培养出722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以后大都成了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的骨干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克服一切困难,在延安及各个革命根据地开办各种学校,大批培训干部,把干部教育工作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优先地位。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特别注重通过各种形式来培养和提拔干部。在上井冈山不久后就开办了教导队,对干部进行政治教导和工作培训以及军事上的理论培训。1928年,在教导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教导大队,由陈毅任大队长,招收井冈山和各革命地区的干部进行教导培训。各县派入到教导队的学员在教导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毕业后大多数回去担任各地赤卫队指挥官,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党的六大会议上决定:“军委必须成立经常性的政治训练班,陶铸常务工作人员的政治信仰。同时,军事技术须加紧训练,对于下级干部的军事指挥更应注意。”另外,湘赣边界党的二大会议中也决定:“特委要办经常训练班,各县亦应尽量多办短期训练班,造就干部人才。”在这些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各地区和军队都开展了广泛的干部训练,培养了大批的干部人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红五军,红五军在上井冈山之后就成立了最早的红军学校,对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既训练政治素质,又训练工作能力和军事指挥能力。为了抓好学校的教育培训工作,红五军还专门把准备派往前线担任军事指挥员的优秀副团长陈毅安和参谋长王展程留下任教。红军学校的举办,为军队和党支部培养了大量的组织人才和军事指挥人才。
  正是由于教导大队、政治训练班、红军学校等形式各样的培养和提高干部的方式,造就了井冈山时期的大批优秀干部,他们成为以后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锻炼成长起来的师地级以上干部有340余人;其中在红军时期有38人曾担任26个军的军长或政委,有2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