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打工心态究竟害了谁 >

第10章

打工心态究竟害了谁-第10章

小说: 打工心态究竟害了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差不多”已经成为人类各项事业的敌人,但是有一个他们的共同天敌,那就是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需要我们激发和唤醒的追求认真、完美态度的主人翁精神。   

  无处不在的“差不多先生”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差不多先生”,我们自己也可能就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关于这类人的性格和状态,国学大师胡适先生曾于1924年6月28日在当时的《申报》发表《差不多先生传》,可谓把这种人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叫绝: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欢◇迎◇访◇问◇。◇  

第42节: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较真(2)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看了胡适先生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再对照一下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不禁令人汗颜。80多年过去了,现在看看我们周围,“差不多”心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依然普遍存在。今天职场上的中国人仍然有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至于企业中“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基本”、“好像”、“几乎”、“大约”、“估计”、“大致”、“大概”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   

  在我们的企业、组织机关里,“差不多先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打包不方正,差不多就行了;检验疵点没标识,差不多就行了;管理人员检查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了;不肯算细账,质量差点、成本高点、价格低点、利润少点,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斤斤计较,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其结果是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产品送到客户手上,不是退货,就是索赔,使工厂失去客户,丢掉市场。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有其生存的广阔空间,它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差不多”现象的存在和蔓延,既害了他人,又害了自己。因此,绝不能任其滋生蔓延,必须想办法努力克服,彻底根除!   

  看似“差不多”,其实是差很多   

  做事情如果有“差不多”、“大概过得去”、“还行吧”、“凑合”这样的心态,那是很要命的,殊不知“差不多”其实是差很多。   

  正是因为我们有这种“差不多”心态,工作中才漏洞百出,产品才缺乏竞争力。因为“差不多”,我们的许多企业被拒之门外,我们的产品总是被打上二等货色的标签,与一等品只差一点,其实是差很多。         

◇欢◇迎访◇问◇BOOK。◇  

第43节: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较真(3)         

  很多时候,“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993年全国小麦价格开始上涨,一家私营面粉厂的业务员来到小麦产区采购小麦。这时产区的一些粮库大都是待价而沽,不想卖粮食,经不起业务员的纠缠,粮库的负责人说:“粮食有的是,卖给你也行,一吨1000元,你要不要?”   

  这位业务员拿不定注意,他不知道自己出来这半个多月全国的小麦涨到什么价钱了,于是给公司老板发电报问:“一万吨小麦,每吨1000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   

  老板看到电报后生气地对秘书说:“真是乱弹琴,哪有这么高的价格,现在最高的价格也不到900元,给他发电报,就说价格太高!”   

  秘书赶紧跑到邮局发了个电报:“不太高”。   

  没几天,业务员带着签订的购销合同回来了,老板莫名其妙,追查原因才知道,秘书发电报时,“不”字的后面少了个句号。如果履行合同势必给公司带来100多万的经济损失,后来经过多次协商赔偿了对方15万元才算了事。当然这位秘书不久就被辞退了,而他在当地再也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远走他方。   

  是啊,“不太高”和“不。太高”不是差不多吗?可是就是差了一个小小的句号,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位“差不多先生”也只好背井离乡了。   

  “差不多”有时会差很远,无论是相差0。1mm还是0。1s,都是毫厘之差,天壤之别!竞技场上,冠军与亚军的区别,有时小到肉眼无法判断。比如短跑,第一名与第二名有时可能相差0。01s;又比如赛马,第一匹马与第二匹马相差仅半个马鼻子,差几厘米而已。但是,冠军与亚军所获得的荣誉与财富却相差天壤之别,全世界的目光只会聚集在第一名身上。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品质总是可以允许存在一个AQL值(可接受质量水平),AQL值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总是有个偏差。假如每一道工序可允许0。1%的不合格率,那么一个流程(假设由100个工序组成)结束后产品的合格率只有37%。这就是我们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故事。如果我们的工作每天可以允许1个偏差,那么一个庞大的公司能经得起多少个1%的偏差?凡事差不多就可以了,问题就是这个差不多真的就是差不多吗?其实差不多意味着差很多。         

。▲虹▲QIAO书吧▲  

第44节: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较真(4)         

  凡事最怕“认真”二字,当你讲“差不多”时,请你考虑一下,你可以更进一步,不用讲“差不多”的。如果一直“差不多”,最后就会差很多!   

  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   

  也许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能算做是一个“老好人”。不过在职场上,“差不多”的心态却是必须杜绝的,因为每个员工都是团队的一分子,如果每个人都是“差不多”,不仅会导致组织难以获得利润,甚至还会因不慎造成重大事故。   

  有一家企业引进了德国设备,德国工程师在设备安装调试验收时,发现有一个螺丝歪了,但是它的紧固度没有问题。我们的工程师却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六角螺丝的紧固度不可能都一丝不差,差不多就行了。德国工程师却坚持说:“不,这完全可以做到。六角螺丝歪了,是因为在拧这个螺丝的时候,没有按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后来的调查发现了是我们安装工人的问题。按照技术操作标准要求,上这些大螺丝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人固定扳手,另一个人拧螺丝。可是我们的操作却是一个人上螺丝,另一个人休息。   

  不少人面对工作总是将“差不多、过得去、慢慢来”挂在嘴边,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工作自然会出一些漏子,而当问题出现后,又总是给自己找借口:“不就是螺丝拧歪了吗,又影响不了大局!”“不就是报表里错了一个数字么,下次注意点就行了。”“不就是文件页码装订错了么,下不为例就是了。”如此等等。   

  这种“差不多”心态要不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到这个误区当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害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工作失误。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45节:工作被动,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1)         

  11。工作被动,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   

  在企业和组织里,不乏这样的员工:他们常常认为只要准时上班,按点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领工资了。他们工作被动,主动性差,像“算盘珠子”似的,拨一下动一下,不拨不动,做事时没有用脑思考,从来都不会主动地去找一些事情做,眼睛里面看不到工作,看不到事情,有时甚至上级或者领导交代的工作都是应付敷衍。   

  拥有这种打工心态的人,通常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工作,而不是主动出击。   

  在工作当中,不要被动等待,我们需要的是全面检视自己的工作,看看被动工作是不是已经限制了自己的成长。   

  工作自觉主动   

  在现代职场里,有两种人永远无法取得成功,一种人是只做老板交代的事情,另一种人是做不好老板交代的事情。这两种人都是老板首先要炒“鱿鱼”的人,或者是在卑微的工作岗位上耗尽终生的精力而毫无成就的人。   

  比尔·盖茨曾说:“一个好员工,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去做事,积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