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之书太极博弈原理-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真实性的问题,通常一些媒体策划人员,叫做推手就是故意制造这些事例,让广众一窝蜂地去关注,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群众都是善于被引导的,因为一个人的情绪越不能自我控制,那么这个人就越容易被人所利用或者说越容易被生活所利用。这就是笔者很早年时候经常说的命运推着人走——不知不觉。
按认识水平划分,这个世界可以分为三类人:
第一类是先知先觉;
第二类是后知后觉;
第三类是不知不觉。
此例还可以参考阴阳流转一章里面的方法。
2。2思维惯性
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与进化,各种各样的判断,推理形成了一种习惯,以使得人类能够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的做出迅速的反应。这叫做思维模式。
☆衍例之人与人之间最内在差别
我们有时候会问,人与人之间的最内在差别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样貌:因为我看到你,就知道不会喜欢他了;
有人说是财富:地位不同,衣食住行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是热情:IQ是天生的,EQ就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咯;
有人说是脑袋:人要系食脑的,所以有不同角色的人;
有人说是素质:这个人学历经验都很老道,只是你乳臭还未干就出来江湖混了;
……
笔者小时候会习惯性地把“答非所问”说成“问非所答”,那时候心里能感觉两者是不一样的,只是没有考究这两个词之间的顺序。后来有位前辈告诉笔者,“错了,应该颠倒过来。”不过想来是挺有意思的,因为人的思维惯性是:有问才有答,不太乐意接受反常规的情况。那么现在回到上面的话题,笔者反常规一下,把两者颠倒过来:通过这些不同的答案,我们可以找到正确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可以由什么区分开来呢?(阴阳流转中配阴阳的方法)
显然,这个问题是不同于“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呢?”
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这个图:
这个图展示的是一个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一个过程:
(1)一个观察者看到的是人的表现。
(2)人和表现处身于环境当中,或者说是受制于环境。
(3)表现是通过人所产生的。
我们仅能直观地看到一个人的表现,但是人是容易习惯性地作出一些判断,而懒于考究内里情况。
妈妈见到孩子玩游戏,非常心痛:儿呀儿,不要玩游戏呀,没前途的。
后来孩子长大了成为一名游戏工程师:妈,我终于成功了。其实我当初玩游戏和其他人想法不一样,我是想体验那个游戏的各方面设计情况。
一个乞丐发现旁边的同伴原来是十几年前的大名人,
A:听说你当年很有名气,怎么现在跟我混呢?
B:当年家里破裂,我很郁闷,喝酒太多了,意志消沉了,很多事都荒废了。你呢?
A:我?我是接我爸位置一直干这一行,凭着棍法了得,带领一大帮兄弟杀出险境,才有今时今日帮主这个位置(丐帮帮主)……
如图,我们可能做了同样一件事情,但是将有不同的下一步;反之,我们可能做了不一样的事情,最终却能殊途同归,走在一起。
如果我们抽离了环境这个因素,或者说我们无限放宽了这个环境的限制去想,如果你跟我吵架,你会不会打小报告呢?你不会,但是有人会。因此每个人对同样一个事情,他们的想法不一定相同的,就像一条水渠,同一个源头的水流下来,不同的水渠所流动的轨迹是不一样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这条水渠是什么呢?
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对外界所接受的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式的轨迹的集合。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开始仅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思路决定出路!
如果我们再考虑环境的制约因素,那么就是你所见到的一切。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两者相互作用下,便形成人生的种种历程。经过岁月洗礼后,于是就有人生命运的说法。
至此,读者终于找到一个答案,你可以熟记它。
但是,不幸的是,很遗憾地告诉你,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最内在差别是父亲的父亲的差别。笔者在想,肯定会有很多感觉非常诧异,一定会有人批评笔者这忽悠和胡扯。可是笔者可以很真诚地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女娲造人,基因变异,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佛洛依德精神分析,MBA企业战略分析等去证明这个结论。
不过笔者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有更多的重要的事情等着需要做。笔者觉得这个结论达到某种程度就够了——能够有助于去应用在生活中。除此以外,笔者是不建议读者去“研究宇宙是怎么爆炸”这类问题,除非你有很怪异的癖好或者可以以此为盈利地生活。
☆衍例之必定存在思维惯性
………………………………………………………………………………
一个坏人干了一辈子坏事,突然有一天他停止了干坏事,停止干坏事即被视为干了好事一件,于是社会就对这个坏人大加褒奖。一个好人干了一辈子好事,突然有一天他干了一件坏事,于是社会就对这个好人全盘否决。
………………………………………………………………………………
思维都已经成型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必存在思维惯性。(对同一个事物因所站的角度不同而两者概念不同,但实质一样。)
有一道IQ题是这样的:
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一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呢?
有一部分人会答叫“三毛”。
当答案是一毛,二毛的时候,人们的头脑自动就识别出“毛”是不变的,一,二是呈数学规律递增。继而代入式地回答“三毛”。
——这就是思维惯性。
惯性一词源自于物理学中关于运动的相关描述,指的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包括静止状态)的本能。而这种现象用之于描述思维上,则称之为思维惯性。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效应叫做鸟笼效应:
话说有一位出色的销售人员说服了你,挂了一个空鸟笼在家里面某个角落,情况是只要有人来到你家,大多数会好奇地问你一连串问题:
“鸟呢?”,“飞走了?”,“是不是死了?”,“怎么不再买一只?”。
如果你回答自己从没养过鸟,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你是不是太有米了”。
终于,你忍受不了这无休止的解释以及解释之后的尴尬,只好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然后心安理得。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有着强大的惯性思维:鸟笼必定用于养鸟,吃饭必定要用筷子,结婚必先买房……
但是,如果吃饭的时候没有筷子呢,很想结婚但是又没有房子呢?怎么办?
这时候,只要你想,只要能有一个工具能够把饭送到口里就可以了,哪管是什么样的东西,那你就想到了可以用勺子,甚至手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房子是一个栖息的地方,可以租房可以裸婚。
此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你把这种习惯性的想法观念,蜕化为基本的要义,那么变通的想法就有了。
不过,如果我们不是在遇到困境(“穷”)的时候,你是不会想着,“这次吃饭的时候,不如用树枝勺汤好了。”要是你这么一说,我相信桌上的所有人都会口瞪目呆看着你。
因为我们都习惯了生活中沿袭下来的观点与做法。
当今,有绝大部分人,是受困与一些观点观念的,没有想到这些观点观念最原始的源头。你有没有发现,到最后你已经不知道赚钱是为了什么了,为了赚钱而赚钱;到最后,你已经不知道结婚是为了什么了,为结婚而结婚……
所以这种惯性思维的好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相反,当你希望突破这条沿袭下来的路时候,你必须要创新,这个创新,意味着你需要在一个突破口上重新开始,而不是沿袭旧路。
惯性存在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本无好坏之分,因人的认识存在而表现为有利与不利的区别。
怎么才能突破惯性思维呢?这时候你可能会立刻搜索或者回忆某某书本上说过哪些方法,哪位教授在讲座里面提到哪些要点,比如:
方法一: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方法二:跳出常规,挑战规则;
方法三:简化思路;
方法四:寻找第二个答案;
……
但是,说句实在话,他们说的永远是对的,但却都是些废话。就像你跟我说,你是男人,你是地球人。
如果我能看了些例子,能知道找到第二个答案,能简化思路,那我还用疑惑发问吗?他们仅是使用了问题的替身(问题的相近概念)回答了你的问题,最后你得到的良好感受只是源于其事例的充实爽快。当时间逝去,恐怕你还是你,书还是那本书——说的跟现实不一样。
更有作者解读:
“不会辨明是非、去伪存真的思维方式,是不良的思维方式,如果这种思维方式形惯,则贻误苍生。科学的、辨证的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够形惯,则终生受益。”
这种说法充斥了整个文化市场,其实,在中国里面,并不缺乏理论,仅是缺乏了可行的理论。
好了,回到这话题,那怎么去解读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使用本书谈到的三大原理以及太极建模逐步深入地寻找发现惯性思维的“源头”。这些将在后面一一介绍。
现在本章将提供一下分析结果:
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存在惯性,只是惯性表现形式不一样。你可以类象为当你进行千米长跑的时候,起步是需要充足动力的,后来稳定了,只有稍微地维持,假如要你停下来,你是不是只能有节奏地控制缓慢地逐步地?你可以把这些镜头在脑袋里面调出来,不停回忆类比。皆因一切的都活在惯性里面。
人在成长的历程中,不断地去记忆一些东西,积累大量概念,形成大量思维指令,以及大量的反应(“起步是需要充足动力的”),以区别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物体。当一些概念与反应之间有一定的重复时,人们就很容易把它们联接起来,这样可以缩短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的过程再到行动的过程(“有节奏地控制缓慢地逐步地”),减少反应时间,所以形成了惯性思维。
在太极归宗一章里面提到任何概念都只是相对的。
当你觉得“我比较容易***”,“我比较喜欢***”,“我习惯性地***”,那你就得注意了,你是不是沉溺在惯性中呢?甚至说,你活着的生活都是惯性的,只有变化了,才不是惯性,又或者说,本身变化也是属于一种惯性。
比如,我们说某某固执、死板、不开窍、缺心眼、不可理喻等等,当我们喜欢这么说,情不自禁地排斥这种特性的时候,你是否醒悟过来:你的这种喜欢,这种情不自禁是否也是惯性呢?
我们尝试以图形去表述这种情况,因为图形相对文字而言是显得很直观的。
(阅读提示:注意这图的一圈一圈可以联系到太极建模一章中模3。2)
第一圈代表一个人的惯性思维:固执,死板。如果再研究什么是固执,我们可以再做一个假想,就是当一个人往着一条思路一直想下去,而不去反过来思考它的否定形式。比方说,“他就是一个坏人”,固执的人就会一直往下想,列举他很多的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