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毒女人 >

第25章

毒女人-第25章

小说: 毒女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岁生日。死前,她还是一名高三学生。而将她送上这条不归路的,是她的男友——他将毒品注射进了她的身体。

死亡研究
  萝丝教授特别注重死亡的研究,把死亡归纳为五个阶段:即否认、愤怒、磋商、忧郁和接受的反应。她认为,人类面临这种生死大关,最能对生命悟出重要哲理,妥善处理这人生最终和必经的大事,进而产生重要启发。
  她认为,“濒死者才能教导生者”。
  尼采常用美女比喻人生:这个美女没有恒心,不够驯服,时而承诺、时而抗拒,令人又爱又怕,但因此却更有魅力。人生亦复如此。他说:“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煌得如同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
  所以,尼采认为,一个人要用“成就人生”,去达到“成就之死”,避免“失败之死”。
  德国哲人雅士培曾以“一面围墙”比喻死亡。他认为,任何人碰到这面墙都必定会撞到,而且必然失败,无法跨越。死亡是最明显的“边缘处境”,阴阳只是一线之隔,跨此一步,天人就会永隔。
  雅士培认为,在这种“边缘处境”之前,人们应该如何自处、如何思考,就是哲学最大的考验。
  哲学家海德格尔则认为人是“迈向死亡的存有”。所以,人生观即人死观,人应面对死亡,完成责任,才不会枉度一生。而且,每个人的死亡所代表的意义,更是各不相同,死亡的方式与时间、空间,也各不相同。
  人死亡的方式有很多,但有毒的死亡,是其中最愚蠢的死亡;人死亡的意义有很多,但有毒的死亡,是其中最失败的死亡;人死亡的模样有很多,但有毒的死亡,是其中最丑陋、最难看的死亡。
  人假如可以死很多次,最好一次也不要是有毒的。

无花果树下的“水泥棺材”(1)
  漂亮姑娘竟是吸毒女,这是个可怕的悲剧。
  王芳长得很漂亮,大眼睛,双眼皮,皮肤白皙,身材窈窕。然而由于吸毒,使她20多岁的脸庞失去了青春的光彩。几年下来,竟然骨瘦如柴。她是在男友的影响下学会吸毒的。
  王芳的不幸遭遇,与她所认识的一个名叫张兵的男人有关系。
  张兵也“染”上了毒品,不同的是,他不吸毒,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为了钱走上贩毒道路的人。张兵有个女友叫丁玲,虽然他曾因伤害罪被判过刑,有过那么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但是丁玲并没有嫌弃他。
  到了2001年6月份,张兵向丁玲求婚了,结果由于结婚彩礼的事,张兵和丁玲的家人吵了一架。两人干脆搬到了外边,丁玲通过熟人在焦作市涧西街2号院租了一间独院平房,两人暂时住了下来。张兵开始冥思苦想着如何能弄到钱,最后他想起自己有个山西的朋友手里有大烟,为了钱,他从焦作跑到了山西向朋友买了点大烟,准备回去卖钱。
  王芳和丁玲是好朋友。那一天,王芳来找丁玲玩。正巧张兵也在家,于是3人闲谈起来。等王芳走了之后,丁玲告诉张兵说:“王芳吸毒好多年了,咱们要小心着点。”闻听此话,张兵的心怦怦跳了好几下,想想王芳漂亮的脸蛋,再想想手里的大烟又急于出手,张兵有点鬼使神差了。他偷偷和王芳联系,见面后,张兵直言不讳地让王芳帮忙卖点大烟,“货”由他供应,王芳可以先拿“货”,卖出钱后再还他。
  一来二去,两人关系打得火热。那段时间,正巧丁玲的父亲出了工伤,丁玲搬回家照顾父亲去了,那个租来的独院平房就成了张兵和王芳接头交易的秘密地点。只是王芳每次从张兵那里拿走大烟后,从来都不还他钱,张兵催急了,王芳就嬉皮笑脸,撒起娇来。就这样她出卖身体,讨取张兵的喜欢,换来毒品吸食。
  张兵和王芳的不正常关系终于被丁玲发现了。有一天晚上,丁玲给张兵打传呼问他晚上去她家里不去,张兵说肯定去。没想到他刚放下电话,王芳就迈着莲花步走进门了。她又向张兵要大烟吸,接着两人鬼混到了一起。丁玲在家整整等了一夜,也没见到心爱的张郎回来。
  第二天一大早,丁玲就跑到租房处找张兵,院门没有关,丁玲径直而入并随手带上了门。一转身,她看见王芳只穿着文胸、裤头正在卫生间里解手。丁玲问她是什么时候来的,王芳说:“昨天晚上就来了。”两人正在争吵时,张兵从外边回来了。于是张、王两人都给她解释,丁玲不信,转身就走了。过了几天,丁玲就再也没有见过王芳了。倒是张兵开始大献殷勤,终于重新获得了丁玲的芳心,两人的关系又回到了从前。
  张兵租房的房主姓郝。自把房子租出后,他就很少再回去。由于张兵只预付了三个月的房租,郝某盘算着又该收房租了,但是去了几次都不见人,他往门上贴了张纸,写上“房主有事找”的留言,结果仍不见张兵和他联系。郝某急了,借来梯子,翻过墙头,跳进大院,仔细查看。院子里乱七八糟,无花果树下多了一个长近两米,半米多高的水泥台子。再到屋里,目光所及之处,家具一应俱全,单单少了张兵搬来的那张双人床。仔细清点,还多了些女人穿的衣服。看了半天,郝某明白:租房人已不辞而别了。
  几天后,郝某把房又租了出去。这一天,新房客找到郝某问:“院子里有个水泥台子,是否有用?”郝回答说:“没啥用处。”新房客说:“我想装修房子,既然留着也没用,把它扔掉算了。”大家说干就干,几个人搬着水泥台子一试,竟纹丝不动,干脆将水泥台子打烂,分块扔掉。结果几锤子下去砸开了一个小口子,却突然冒出一股腥臭味,几个人弯下身子一看,小口子处竟然露出了一个脑壳和几缕长发。“妈呀!”大家一哄而散。
  接到报案的焦作警方,经过仔细勘查,确认这是一起杀人匿尸案,罪犯将人杀死后,用水泥和砖块将尸体封起来,企图达到掩盖罪行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很快破获了此案。
  张兵对无花果树下的那副“水泥棺材”是如何制成的,做了详细交代。
  一天晚上,王芳给张兵打传呼说又想他了,张兵让王芳在租房处等。结果张兵一进门,王芳就死磨硬缠着让他给点大烟吸吸。张兵拗不过她,就把最后一点大烟给了她,王芳贪婪地把它吸掉了。这时,有几个朋友来找张兵玩,于是张兵带着王芳和他们一起去吃饭喝酒。直到深夜,两人才重新回到那间独院平房。
  张兵喝得还不解馋,于是又炒了几个鸡蛋喝酒,等他迷迷糊糊上床时才发现王芳已脱光了衣服,躺在被窝里笑嘻嘻地看着他。张兵“哧溜”钻进了被窝,这时王芳突然又打起了哈欠,说:“我的烟瘾又上了,你再给我弄点大烟吸吸。”张兵说:“没了,最后一点也被你吸完了。”王芳温柔地说:“那你去外边给我弄点。”张兵说:“我在焦作根本就不认识贩大烟的。”王芳以为张兵在骗她,继续撒娇,结果当她确定张兵真的找不来大烟时,粉面突变,骂道:“你他妈的,骗我和你睡觉。”张兵一听勃然大怒:“你别骂老子,再骂我就扇你。”王芳正上瘾,哪会罢休,继续骂着。张兵抡起巴掌就扇了她一个耳光,王芳扑上去想厮打他,张兵顺势爬到王芳身上,双手扼住王芳的脖子,酒劲怒火一齐冲上头来。不一会儿,王芳乱抓乱踢的双手双脚就不动弹了。

无花果树下的“水泥棺材”(2)
  第二天晚上,张兵回到了尸体边,“这可怎么办?”张兵冥思苦想。但逃避法律制裁的欲念占据了主动,张兵开始想着如何把尸体给处理掉。
  第三天,他跑到街上买来了沙子和水泥,用水泥把尸体浇铸起来,最后,在无花果树下砌成了个大水泥台子。

教授点评:第三大死因
  毒品已成为许多国家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死因。
  在英文中,毒品与药品用的是同一个词,即DRUG。最初,毒品的研究者是从药用的角度去开展研究的。但研究出来的成果却成了一种灾难,人类已失去了对它的控制。这是人类的悲剧。如今,毒品滥用已遍及全球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毒品滥用者超过2亿人,滥用成瘾者高达5000万之众。这是一个庞大的吸毒群体,千万不能低估它的破坏性。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显示,在全世界总人口中,大体每40人中就有一名吸毒者;吸毒人员平均死亡年龄为36岁,一俟吸毒,离死亡的距离,平均不会超出10年;吸毒的破坏性远远大于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每年因吸毒造成10万人死亡,约1000万人因吸毒而丧失正常的智力和劳动能力,90年代仅美国每年吸毒就造成50万人丧生。
  2002年,全国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到100万人,同比上升11%,其中青少年已占总数的74%,无业人员占53%。从涉毒地域范围看,截至2002年底,全国涉毒县市已经发展到2148个,比上年增加了97个。一些毒品问题严重的地方,很多人不思生产,体能下降,丧失了劳动能力,农田荒芜,疾病横行,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某偏远村子,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染上毒瘾。因吸毒,一些青少年一出生就痴呆发傻,染痴膏肓,土地更无人耕种。
  据WHO估计,全球每年因毒品滥用和毒品犯罪相关致死的人数高达百万计,已成为许多国家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死因。

花季女孩死在男友的针筒下
  一个女孩死了。她扭曲变形的尸体,告诉人们一个冷冰冰的事实:她是吸毒过量死的。
  令人痛惜的是,她才刚刚过完18岁生日。死前,她还是一名高三学生。而将她送上这条不归路的,是她的男友———他将毒品注射进了她的身体。
  毒品渗入了她的体内,牢牢控制住了她的身体、思想,最终还要了她的命。
  没有人愿意回忆这样的不幸。但是,对于小桐来说,这样的一段经历怎能忘记呢?
  在监狱的日子里,小桐一遍一遍想起了玲玲青春可爱的面容,这个面容已不复存在,而这样的回忆令他痛苦不堪。
  小桐被判刑5年,罪名是过失致人死亡,死去的是女朋友玲玲,死因是自己为她注射了毒品。
  几年来,他们就这样瞒着父母一直保持着男女朋友的关系。
  小桐稚气未脱,每当想起玲玲,他就闭上双眼,沉默不语,一行泪水慢慢地从眼角滑落。这时,他突然又一下睁开了眼睛,说:“都是我害了她。玲玲是个很好的女孩,对我很好,对我的父母也很好。在看守所里我就想写封信给她父母,可是拿起笔不知写些什么,我害得他们失去了惟一的女儿,现在说什么也晚了。我只想出狱以后把玲玲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好好地孝顺他们……”
  小桐的声音哽咽了。他散淡的眼神一点点移动,终于穿过时间,回到从前,这是一个早恋、吸毒而最终导致的悲剧:
  从小学到初中,小桐和玲玲都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只相差一个年级的两人早就彼此相识。
  或许是虚荣心作祟,玲玲没能抵挡住俊朗帅气的小桐的追求,两人“谈”起了朋友。这一年,玲玲刚上初二,而小桐辍学了。一个是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一个是辍学在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