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出路 >

第11章

出路-第11章

小说: 出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欲望是行为的原动力,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起最大作用的莫过 于欲望这一“雄心”。人的一举一动,起因于欲望;人的喜怒哀乐,起 因于欲望的满足或受阻。欲望在个体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有:    
  1。欲望是引发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2。欲望为个体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    
  3。欲望为个体行为提出目标和理想;        
  
第26节:天下规律转动天下出路(2)       
  4。欲望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爱默生曾这么说:“没有欲望,成不了任何大事。”有欲望,才有梦 想、渴望、追求;有欲望,才有兴趣和激情,才有创造和成功的动力, 才有钢铁般的毅力和坚强的行动,才能找到理想的出路。    
  三问:“雄心”与出路是什么关系?    
  第一,雄心是寻找出路的原因。如果没有欲望,人就不会有想法, 更不会想办法,自然不会付诸行动;反之,如果对某种事物有着强烈的 欲望,便会紧张起来,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如马斯洛所说的:“如果一    
  个人极度饥饿,那么,除了食物以外,他对其他东西会毫无兴趣。他 梦见的是食物,记忆的是食物,想到的是食物。他只对食物发生感情, 只感觉到食物,而且也只需要食物。”    
  第二,雄心是寻找出路的动力,欲望越强,动力越足。对此,伟 大导师恩格斯的论述最为精辟,他明确指出:“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 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到今日的动力。”    
  第三,雄心为出路进行目标定位,为寻找出路提供内在的意义和 理由。许多人的所作所为,其他人看来不可理喻,甚至认为有“怪僻” 或神经有问题,其实,就是有一种特别的欲望在支配他,如一些痴迷 发明创造的人,便是如此。    
  第四,一定的出路就是一定的欲望得以实现。如一些大学生想进 机关当公务员,实现了这一欲望,即在一定时期内找到了一条出路。新 的欲望产生,又要寻找新的出路。欲望无止境,寻找出路也无止境。    
  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要列出全球最富的100人,有人研究,发 现这些富人95%以上的从小就有发财的欲望,57%的全球巨富在16岁 之前就梦想要办自己的公司。可见,要发财,从小就须有发财的雄心。    
  所以,有出路必有“雄心”,没有“雄心”,肯定没有出路。    
  穷人最缺的是“雄心”。    
  法国有一位早年贫穷的富翁临别人世时,立下遗嘱悬赏100万法 郎,以“穷人最缺的是什么?”为题,征集他自己致富的秘密。遗嘱 公布后,有48561人寄来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门,说穷人最缺的 是金钱、是机会、是技能、是勤奋、是权力、是方法,应有尽有。在 这位富翁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公证部门公布了富翁一生体会出的答    
  案—“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    
  在所有的答案中,只有一位年仅9岁的小女孩猜对了。为什么她 会找出如此绝妙的答案?她在接受100万法郎的奖励时说: “每次,我姐姐把她11岁的男朋友带回家,总是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 心!于是我想,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这一谜底震动欧美,许多富翁毫不掩饰坦言:野心是“治穷”的 特效药,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力比多”动力说,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 都是受“力比多”即性欲的支配,甚至偏执地认为希特勒发动战争、莎 士比亚写出文学巨著,也是“力比多”冲动所然。我们虽然不会苟同 这一理论,但是也能清楚地看到,没有欲望,是万万不能成事的。    
  欲望,正是欲望使得人的行为积极起来。充满欲望是找到出路的 第一原动力。    
  从政的斗志昂扬,一定有很强的“公仆欲”;发财的忘我工作,一 定有很强的“致富欲”;想出名的自然有强烈的“表现欲”。没有欲望, 就没有激情,就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终其一生,“死狗”一条。所 以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决不是 好士兵。”在企业里,积极努力的员工,一定是有强烈成就欲的员工。    
  欲望是一种“雄心”。欲望组成“心理王国”,给人装上一颗“雄 心”,使人像狮子一样勇猛,像狐狸一样富有智慧。这颗“雄心”是属 于个人的那部分“宇宙力量”,只要让它热切地工作起来,就有力量使 人去左右环境,找到出路。所以,有人深有体会地说:“幸运儿便是一 生都受雄心这个精灵驱使的人。”        

第27节:天下规律转动天下出路(3)       
  雄心是一种“壮志”,一种追求,一种“冲劲”。人的欲望有多强    
  烈,就能迸发出多大的力量。当我们有足够强烈的雄心去寻找出路的 时候,体内蕴藏的所有潜能都会充分涌动起来,即使不能让天上的神 低头,也要使地下的魔鬼让路!    
  “雄心”引导出路,“心力”有“三招”。    
  一招:把“魔鬼”加工成理想,让“雄心”引导出路。    
  霍桑说:“理想是世界的主宰。”伟人邓小平认为,“四有”新人, 第一是“有理想”。因为理想是管人生方向的,是人生出路的灵魂和原 动力。正因为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才会说:“无论是人类还是民族, 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就不能生存。”理想是如何来的?我们认为,理 想的源头是欲望,是加工升级了的欲望。    
  如果绝对地张扬原欲,鼓吹欲望决定出路,显然是错误的。湖南 株洲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宣扬读书是为了“赚大钱,娶美 女”,引起轩然大波,结果被开除教籍,永不录用。这位老师错在何处? 错在宣扬“原欲”,而没有把欲望加工成“理想”。因为,人欲横流,欲 火中烧,为所欲为是任何社会都难以容忍的。因此,文明的功能就是 将欲望隐藏起来,对“原欲”进行加工、升华,将它变为理想、志趣、 追求之类的高雅的东西。    
  弗洛伊德说,人类的文明是将“原欲”埋藏在海底的冰山里,露 出在海面上的冰山之尖,就是人类所认同的关于“梦想”、“追求”和 “理想”之类的东西。所以,要善于遵循文明“游戏规则”,把个人的 欲望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人生的理想。要对欲望进 行科学引导,让“魔鬼”变为神圣而美好的东西,由它施展“魔法”和 “魔力”,引导我们找出路。    
  出路源于想法,理想为出路定格。    
  正如约翰?奥克斯纳姆所说:    
  每个人的面前,    
  都摆着条条道路。    
  高贵的灵魂在高处行走,    
  低贱的灵魂在低处摸索;    
  中间那雾蒙蒙的平地,    
  余者四处漂泊。    
  但是每个人的面前,    
  都摆着条条道路,    
  每个人决定自己的灵魂走的路。    
  二招:把“雄心”着上“魔力”,以兴趣撞开出路大门。    
  许多人很迷惘,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其实,要弄清自己的 出路在哪里,必须弄清楚“我到底喜欢什么?”“我的兴趣在哪里?”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指人们渴望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 色彩的心理倾向。孩童的兴趣也许基于好奇,但真正较成熟、稳定而 理智的兴趣,是在人的欲望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如有求知的欲 望才有学习的兴趣,有赚钱的欲望才有做生意的兴趣。欲望是兴趣的 源泉,兴趣是欲望的表现形式。    
  寻找出路,首先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爱好与追求 所在,这是最重要的。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爱好才能充分调动生 命的激情和创造性,才能引领我们找到出路。人生最大的失败不在于 你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而在于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    
  心中的“魔鬼”所在,就是兴趣所在,兴趣所在,便是出路所在。 兴趣越强烈,出路越现实。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还是在孩童时就对发明创造充满了幻    
  想,迷上了做各种试验,当他想了解火苗到底怎样生长时,父亲 的仓库便化为灰烬;当他想了解小鸡是如何孵出来的时,自己就 一动不动地趴在鸡窝里,满心想通过体温孵出小鸡。他对五颜六 色的试剂和捡来的玻璃瓶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钻进地窖摆弄这 些玩艺儿。还经常把这些破烂带到学校去,尽做些非正常孩子所 做的事,老师把他当做妨碍他人的“笨蛋”、“低能儿”,由其母亲 领回了家。失学的爱迪生仍然一往情深地做实验,后来果然成为 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我们对事物的兴趣可分为四个境界:    
  第一境界—好奇与爱好。        

第28节:天下规律转动天下出路(4)       
  兴趣不够稳定,如许多人爱好打球、读书、唱歌、下棋等,但并 不是每个有爱好的人都从中找到了出路,也有许多人从中误了出路。 为什么呢?因为,这时的兴趣具有试探性、猎奇性,遇到困难,许多 人就退缩了,放弃了追求,兴趣也就消失了,自然不能修成正果。    
  第二境界—“上瘾”。    
  就像抽烟的有烟瘾一样,迷上了某一事物便难以舍弃。爱好下棋的 有“棋瘾”,打球的有“球瘾”,当官的有“官瘾”等等,到了这一境界, 一般从中能找到出路。如我遇见这样一个朋友,做生意上了“瘾”,白 天黑夜,满脑子想的是生意,尽管多次碰壁,有时亏得血本无归,负债累 累,但还是要做生意,最终发了财。正如马斯洛所说的:“音乐家必须演 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满足。”    
  第三境界—“痴迷”。    
  就像爱迪生迷恋发明,陈景润爱上数学,邓亚萍离不开乒乓球一 样,不论做什么事情,一旦到了“痴迷”境界,必有出路。有“数学    
  之神”称号的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工作中忘记了吃饭,甚至忘 记了他自己的存在,有时,人们会强制他洗浴或敷油,他都浑然不知, 他会在火烧过的灰烬中,甚至在身上涂的油膏中寻找几何图形,完全 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更确切些说,他已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对科学 的热爱之中……这种“痴迷”,推动着他走向伟大的成功。    
  第四境界——“圣”与“王”。    
  这是兴趣的最高境界,到了这一境界,便成了某一领域的“圣人” 或“大王”,必有大出路。但从常人看来,进入这一境界的人就是“呆 子”或“傻子”。如围棋大王聂卫平就是“棋圣”,可能所有的神经组 织都被“棋化”了,除此之外,心中别无他物。韩国的棋王李长浩更 是非同一般,从他人看来,俨然是一尊“石佛”。“呆”到什么程度? “圣”到什么程度,简直到了“水火不进、刀枪不入”的境地。    
  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被人们称为“书圣”。他练字时, 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到了吃饭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