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温州炒房团 >

第9章

温州炒房团-第9章

小说: 温州炒房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媒体购房团的成批“制造”完成,其运行格局日趋成熟,赢利模式也开始多样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温州媒体购房团主办方与外地房产商直接衔接广告交换不再是唯一的合作选项,一种运行更为复杂也更为有效的多边利益共同体逐步浮出水面。
  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基本运行流程如下:温州媒体与外地某城市的一家发行量大、影响力强的主流媒体就组织温州购房团首先达成合作意向———该城市的这家媒体利用本土优势,与当地房产商广泛沟通并迅速确定若干家合作者名单———温州媒体根据另一城市合作媒体确定的楼盘名单,在温州发布本次购房团的组团报名广告,招兵买马———本次购房团各项细节准备停当,行程日期明确后,该城市媒体开始推出有关温州购房团即将“血洗”本市的系列暖场报道,重在营造风雨欲来的气氛,把事情尽可能搞大———温州购房团终于抵达,按确定的楼盘名单依次考察、洽谈———该城市媒体全程追踪报道,消息、分析、评论、现场特写一起上,以某位或某几位神秘团员炒家的骇人故事为点,以无法查证的巨大的成交量为面,以让人紧张得几乎窒息为最佳效果,波澜起伏,环环紧扣———购房团喜气洋洋全胜而归,并留下“下次一定再来”的口信———剧终。这场大戏的制片成本预算是,在达到双方约定成效的前提下,由该城市的若干家房产商分别在两地合作媒体上刊登合约额度范围内的广告。
  多边合作,好处多多。由于各方资源彼此整合,事实上形成了体系完整的温州购房团生产线,运行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两地媒体的联手产生了此起彼伏的共振效应,响动之大绝非单一温州媒体千里奔袭所可以比拟。实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联手合作都美满幸福。2004年3月发生的“南京事变”便是一例。当年年初,温州媒体与南京一家报社接上了头,准备在南京这家报社3月主办的大型房展会期间,共同隆重推出温州购房团,为房展会扎扎实实烧上一把火。很快,敲定了南京的七八家房产商,它们的楼盘广告也陆续在温州媒体上刊登。2月初,按照合作流程,“温州购房团将开进南京”的消息由南京这家报社率先披露。岂料造势才刚刚开始,已经与之打了几年新闻战的另一家南京竞争媒体就针锋相对地放出狠话———哪家房产商再参与其间到温州去做广告,就坚决打压哪家房产商。一时间刀光剑影、烽烟四起。一切因利益而起,横祸亦因利益而生。
  欢喜也好烦恼也罢,作为组织者,媒体无疑是媒体购房团抛头露面的第一主角,房产商似乎成为若隐若现的配角。在这条耐人寻味的利益链中,房产商的角色难道真的只有“掏钱的主儿”这么简单?
  我们不止一次地读到类似的报道———“‘恶意炒房’害苦房产商”。其核心理由往往是这样的:其一,楼盘品牌形象被抹黑。温州炒房团一旦“鬼子进村”,表面上看拉动了销售,但空置率高,楼盘一到夜晚就黑灯瞎火,令其他预期购买者望而却步。其二,扰乱了开发商精心设计的推广步骤。温州炒房者低进高抛,楼盘价格体系岂有不乱之理?结论顺理成章:开发商也被“炒”得焦头烂额,因此大多数房产开发商都厌恶温州炒房团。甚至,还时常有某地房产商迎头阻击温州购房团的惊心动魄的消息见诸报端。
  事实果真如此吗?
  的确,房产商对温州购房团算不上一见钟情,感情是慢慢培养出来的。一开始,基本上是温州媒体登门推介,苦口婆心,磨破嘴皮,房产商半信半疑,试试而已。此后,随着一波波大小媒体的爆炒,温州购房团迅速走红,价值陡然凸显,几乎成为某地房地产市场或某一楼盘是否值大钱的试金石。这时候,春心萌动、急欲揽美人入怀的不再是温州媒体,而是各地房产商自身了。《温州晚报》一位内部人士回忆说,2004年2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了关于温州炒房团的专题节目,当晚,全国20余城市100多个房地产开发商的电话几乎将报社热线打爆,加上随后几天,累计电话超过200个。心情是殷切的,态度是极度诚恳的,异口同声一句话:热烈欢迎温州炒房团!大批情绪亢奋的房产商干脆从四面八方直奔温州。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温州共举办大小房展会9次,频率之高,任何一座城市都只能望尘莫及,而外地楼盘竟占了这些房展会参展商总数的95%以上。房产商们朝思暮想的就是与温州购房者说上话,沾上边。
  爱,从来不会无缘无故。精于算计的房产商们发现,温州炒房者才真正是抬升楼盘人气的最优秀的概念股。不是说“狼来了”吗?既然狼来了,充分表明本楼盘水草丰美。还有,南方的狼都来了,本地的羊还等什么?再不下手可就迟了!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促销奇招,而且仅需区区几万元至多数十万元,用脚趾头算算都知道这笔账实在划得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炒房炒房,炒到最后竟然自己都不知不觉地被扔进了爆炒的油锅,这肯定是温州购房者始料未及的。角色变了,主办方媒体和房产商对他们的口味需求自然也发生了变化:买不买房,买多少房已经不那么重要———反正是预订,真正下单多少只有天知道。重要的是温州人来了,明白人都应该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就像歌星走穴,台上露个脸摆个“POSE”,关键是撩拨起的阵阵尖叫必须有足够分贝,假唱又有什么关系?
  明星们的出场费问题历来是演出公司签订合约的一个焦点,给多少、怎么给大有讲究。作为购房团主办方的媒体是这样算这笔账的:报名参团的费用得低得让人心动,要使报名者认为即使不买房,权当去旅游一趟也值得。这里产生的亏损不用担心,因为房产商刊登广告是按报社广告刊例价全额支付的,而本来是应该给予折扣价的———温州媒体一般为七折左右,这中间的利润差已经足以补回亏损。另外,购房团均有明确规定,主办方承诺将负责每位团员此行的全部吃、住、行费用,但团员也必须承诺认真考察购房团安排的全部楼盘。否则,返程机票(或车票)将由团员自负。当然,如果团员认真考察了购房团安排的全部楼盘后打算多逗留几日旅游观光,主办方仍将为其支付返程费用。
  精心筹划、安排之下,温州媒体购房团开始了波澜起伏的全国“巡回演唱会”。这场大戏之所以能在全国所谓的一、二、三、四级市场数十座大中城市盛况不衰,一方面固然有温州人不断开拓炒房新空间的客观需求,更重要的是,各地无数房地产开发商急切地盼望着他们认为能令本地房产市场由死变活、由冷变暖的“温州秀”,那是一道道让人耳热心跳的焦灼、饥渴的目光。
  来自官方的数据,以2003年为例,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总投资超过了一万亿元。没有任何人抵挡得住这一天文数字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的利益诱惑。受到诱惑的显然不仅仅是温州媒体。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对大批各地城市的主流媒体而言,房地产广告收入均已成为无法抗拒的利益蛋糕。在其年度广告总收入中,房地产广告所占比重一般在两位数以上,比例最高的甚至超过50%。在许多城市媒体的版面上,我们都可以寻觅到该媒体与当地房产商合作推出的关于某一楼盘的所谓联合看房、购房活动的连篇报道。差别只在于,正由于温州民间资金超常丰厚,温州人又有四处游走投资的天然秉性,加上温州及温州人20多年来业已形成的无可比拟的全国性品牌号召力,大范围流动扩张的媒体购房团才会唯独在温州而不是其他城市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购房团生逢其时、生逢其地,而并不是温州媒体的错。
  媒体与房地产界群体性的“眉来眼去”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其中最值得记录在案的当属“中国住交会主流媒体宣传联盟”的前世今生。1999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住宅与建筑科技展览会(简称“中国住交会”)在深圳揭幕。此后,中国住交会连续在深圳举办了五届,第六届起移师上海。这个被誉为“中国地产节”与中国房地产业“奥林匹克”、“奥斯卡”的盛会从一开始就和传媒结下了不解之缘。2001年,中国住交会主流媒体联盟正式成立;2003年8月,又升格更名为中国住交会主流媒体宣传联盟,并制定了联盟公约。联盟媒体迅速扩军至40家,均为各大中城市的强势纸质媒体。
  联盟为什么?2004年4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住交会主流媒体宣传联盟2004年会上,天津日报社社长张建星一语穿透纸背: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媒体尤其是平面纸质媒体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遇,是一个上行空间很大的机会。各个城市主流媒体的结盟将使各家媒体能从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受益,这将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不到一个月后的5月12日,由12家全国知名网站发起的“中国住交会主流网站宣传联盟”成立。
  2004年7月,首届中国城市土地运营博览会在深圳举行。稍前,全国35个城市的35家媒体又克隆了“住交会”模本,与“地博会”组委会联手成立了“中国主流媒体房地产宣传联盟”。
  共同发展共同受益,这的确是所有人梦想的美好结局。只是,在足以让人神魂颠倒的利益面前,媒体还能否发出超乎商业利益之上的独立的声音,而不会集体沉沦?
  同样在中国住交会主流媒体宣传联盟2004年会上,北京银信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张民耕说了一番大实话:在房地产市场舆论圈里,有四个角色:开发商、媒体、政府和一般的购房者(我们的理解应包括温州炒房者)。这四个角色中有三个是强势,政府强势,媒体强势,开发商也不弱。就是购房者等社会普通公众处于相对弱势,获取资讯往往不充分,有的时候话说不出来或者是根本没有地方说。
  然而,普通公众的利益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我们对媒体的期望和担心似乎并非多余。
温州炒家“撤离”上海滩幕后
  有考证说,世界上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可能是犹太民族。远至唐朝,其先民即带着制衣和印染技能,从古波斯出发一路漂泊抵达河南开封一带。但犹太人在中国创造了最辉煌经济成就的地方是上海,其创造辉煌经济成就的重要手段是房地产经营。代表人物首推20世纪初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犹太冒险家哈同。史载,哈同生前在上海共拥有土地450亩,各类房屋1200余栋,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是靠房地产发财的上海犹太首富。
  无独有偶,差不多一百年后,上海同样成了号称“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房产大梦开始的地方。没有人能准确地说清楚温州购房者在整个上海房地产市场中所占的比重究竟有多大,但用举足轻重来形容应该是恰当的,温州炒房团的许多标志性故事都发生在这个财富之地。其中,2003年底风传得沸沸扬扬的温州炒家“撤离”上海滩事件最富震撼力,事件的真相及其间的利益博弈至今扑朔迷离,牵动着无数人的敏感神经。
  我们能查阅到的关于这一事件的最早消息源来自2003年11月17日的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