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征战五千年 >

第59章

征战五千年-第59章

小说: 征战五千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出身博陵崔氏的吏部尚书之孙崔宏一扫早晨的沮丧,神采飞扬的回答着王维桢的各种问题,引得王维桢不住点头称赞,最后更是说道,“不愧为世家之后,以你对经义的熟悉程度,即使参加今科的会试亦能高中!”

接着他的目光转向郑亮、陈景隆,脸也阴沉下来,“尔等需多加努力才是,若是明年考试不过,可休要怪本官不讲情面!”

崔宏得意的转过头来挑衅似得看了他们一眼,似乎在为自己扳回一局而喝彩,等王维桢离开后更是说道,“刀枪弓马只不过是武人贱业,经义方是治国大道。”

“呵呵,听说日后宇文教头还安排了对战练习!崔兄还是早日去大相国寺拜一拜,千万别让你抽到我做对手!”郑亮不甘示弱的回应,“不瞒你说,像你这样饱读诗书、才华出众的士子,我一次能打十个!”

“诸位同窗,切勿争吵;在国子监内闹事可是要被开革除名的,王祭酒向来以铁面无私闻名,诸位若是闹出事来,恐怕请出家中长辈也不一定管用啊!”王机连忙出来打圆场,将他二人分开。

第二日的兵法课则又成了勋贵子弟们的主场,武学谕杨翼开课后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在战场上获胜?”

“昔日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崔宏先摇头晃脑的拽了一段文,然后才说道,“故而以德服人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干乃盾牌,戚乃大斧!依某看来那有苗不过是慑于舜的兵威方才退兵,却不仅仅是德行的事!”见崔宏还要反驳,杨翼道,“若是尔等觉得本学谕说的不对,本学谕当向陛下请旨,让这名学子去边关用德行降服蛮夷!”

崔宏嘴角抽了抽,硬是将话憋了回去,他可不想远离京中的繁华;郑亮等人见他如此模样不禁响起一片嗤笑声。

“哦?郑生似乎有些想法?不妨说来听听?”杨翼将目光转向郑亮。

“先生,某以为只要我军兵马强壮、领军之人不惧生死则必可战无不胜!”郑亮说罢得意的看了崔宏一眼。

“嗬,若是敌军兵马比我军更强,敌将也同样不畏生死该如何是好?”杨翼的话让郑亮的笑容僵住了,接着他的目光转向李悠,“你且说说看。”

“额,在学生看来,若想在战场上获胜,无非是以众凌寡、以强欺弱罢了!”李悠缓缓答道,然后学堂之内顿时响起一片哄笑声,在他们看来以少胜多才是值得夸耀的事情,以多胜少这不是应该的么?

“哦?你且说说看?”谁料到杨翼却眼前一亮,继续催问道。

“纵观古今战例,虽多有以少胜多之战,但少并不意味着弱,多不一定就是强!但凡以少胜多之战,必是集中兵力击其一部。。。。。。”李悠将当初陈庆之说给自己的话慢慢背了出来,“。。。。。。故而在战场之上,首要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弱点,如此方可常胜不败。”

“哈哈,汝已窥得兵法之精要矣!”杨翼忍不住大笑赞道,勋贵子弟们为之欢欣鼓舞,他们知道自己又赢过了一次。

于是就这样,李悠在国子监之内开始了吵吵闹闹的学习;一个多月后,他们迎来了入学后的第一个假期,会试马上要开始了,国子监需要暂停学业迎接会试。

~,。

第115章 殿试

“恭贺袁兄再夺会元!去年解元,今年会元,来日殿试袁兄必定能再夺状元!成为我大魏开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元及第!”贡院之外人山人海,酒楼之中的王清任接过喜报不断地向刚刚拿下会试第一的袁章道喜。

“多谢王兄吉言。”袁章此时把玩着酒杯,脸上却没有多少喜意;当初春和楼上的对话言犹在耳,他知道自己能夺得会元多亏会试的总裁是出身寒门的王乐道,等到了殿试恐怕就没有这么轻松了。

大魏开国以来虽然很少在殿试上黜落士子,但殿试的名次还是很关键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三甲出身将决定一名士子在官场上能走多远,一甲出身必定能进入翰林院,担任清贵之职,日后升迁、任职都能大大占优;而若是落到三甲上面,外放去三等县做个知县就是烧高香了,而后兢兢业业数十年,最多落得个知府任上告老还乡的下场,想要和贵为宰相的杨介夫过招那是痴心妄想。

大魏开朝以来参知政事以上的文官少有不是庶吉士的,而庶吉士最起码也要在殿试中获得前三十名,并且年纪还不能太大;袁章若是想扳倒杨介夫为师父报仇,那么前三十名就是最低的要求;如果考虑到杨介夫等人的阻拦,他最好是考到一甲才行。

只是如今朝堂上杨介夫一家独大,自己要在他的注视下考入一甲谈何容易啊,若是论起经义诗文来,他谁也不怕,可再好的文字终究得陛下看了才行,若是杨介夫不把自己的卷子呈献给陛下,他又有何办法?

“袁兄请放心,家父已经告知在下,等殿试时,必定会对袁兄照顾一二。”或许是猜出了他的担忧,王清任保证道。

“如此多谢叔父和王兄了!”袁章闻言算是放下了一块石头,如果有身为国子监祭酒的王维桢出面,再加上他身后的寒门势力,自己的卷子无论如何也会让陛下看到,只要陛下看了自己的卷子,那么状元就跑不了了!

“何须如此,家父也是为国惜才,不肯让宝珠蒙尘罢了!”王清任丝毫不居功,“如今皇榜既然看到了,袁兄不如早些回去复习功课,好应对殿试!”说罢二人起身离开酒楼,径直回王府去了。

“哼!那王乐道果然不识抬举!”宰相府中,一盏官窑工匠烧制的精美茶杯被杨德明摔得粉碎,“我都再三告诫于他,他还是让那袁章得了会元!”

屋子上首,担任宰相已经十余年的杨介夫脸上没有丝毫波澜,闻言淡淡的出声斥责道,“明儿,都说了多少次了,每逢大事要有静气,如今这点小事你就如此动怒,以后遇到大事那还了得?”

“父亲,如今新皇即位对我等已经多有不满,若是再让这袁章入了翰林院和陛下朝夕相处,那还能有我们的好去?”杨德明一脸的心急,“照我说咱们何必和陛下闹别扭?他想称呼赵王皇考又碍着咱们什么了?不如就从了他,也好让您的宰相之位稳固些。”

“糊涂!这岂是一个小小称呼的事情?”杨介夫等着杨德明,许久之后才叹了一口气道,“哎,如今你能做到侍郎的位置已经到顶了,若是老夫还在朝堂上尚且能照顾与你,如今我年老体衰也没多少年好活了;你千万要记住了,若是我走了,你万万不可恋栈不去,一定要借着守孝的机会远离朝堂,不然的话咱们杨家灭族只在朝夕啊!”

“父亲,孩儿那里说的不对您直说就是,又何必说这些呢?”杨德明见此直接慌了神,连忙跪倒在地说道。

“也罢,今日为父夫就给你说说这其中的门道。”终究是怜子之情占了上风,杨介夫将杨德明扶起后说道,“先皇在位时由于身子衰弱无力理会朝政,因此咱们世家一脉和寒门联合起来把持了朝政,而勋贵一系多有不满。”

“如今陛下即位,若是只尊先皇为皇考,我等就可以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为理由让陛下依旧维持原状,由我等世家和寒门垄断朝纲,他只需要在后宫玩乐就好;而勋贵一系也猜出了我等的用意,竭力劝说陛下同尊赵王为皇考,若是让他们成功,则勋贵一系在朝堂上的势力就会大涨,我等废了十多年的功夫才将他们的势力稍微压了下去,又岂肯让他们卷土重来?”杨介夫缓缓道出了其中的深意,“这些事情朝廷上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而你贵为侍郎却还是一头雾水,这又怎么能让为父放心呢?”

“至于袁章不过是区区一名考生罢了,为父有得是办法将他从殿试上黜落!你又何须为此担心?”说罢杨介夫缓缓离开了屋子,只留下杨德明一人苦苦思索。

“哦?这么说那袁章果然得了会元?”与此同时,英国公府中,英国公丘元德也在和他的儿子司封郎中丘尚俭说着这件事,“让咱们的人在殿试上多加照看着点,务必要将这袁章的卷子送到陛下手中。”

“可这袁章乃是寒门一系出身,让他中进士对咱们有何好处?”丘尚俭不解的问道。

“嗬,如今咱们勋贵一系势弱,正是由于世家和寒门联手压制之故;而这袁章和杨介夫的矛盾正是离间世家和寒门的好机会。”丘元德微闭着眼睛缓缓说道,“这袁章深受几位寒门高官的赏识,若是被杨介夫弄下去了,他们该怎么看杨介夫?自今以后他们难道还能如此亲密的合作么?若是不黜落袁章,等他入了翰林院,难道还会说杨介夫的好话?只要把他的卷子让陛下看到,无论杨介夫作何反应,对咱们都是大有好处、”

丘尚俭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难怪乎父亲前些日子要派出精干人手去春和楼,原来是此般用意。

数日后,众多士子涌入皇宫,今科的殿试正式开始。

第116章 黜落(14000收加更)

“袁兄,今日殿试还是需慎重些才好,心中纵有不满也得考中进士进入朝堂才有用,切不可像西园雅集时那般莽撞。”皇宫之外,王清任一脸担忧的叮嘱道,从这些日子的情况来看,袁章的殿试之路定然不会顺利。

“多谢贤弟提醒,愚兄还要留着有用之身和那些奸佞好好地斗一斗呢!绝不会意气行事。”当得知构陷自己老师的是朝堂上一手遮天的宰相杨介夫后,袁章的性子冷静了不少。

“如此就好,小弟这就预祝袁兄夺得状元,成就本朝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美名!”说罢王清任目送着袁章进入皇宫。

宣政殿中,当今大魏皇帝李圭高坐宝座之上,静静地看着两百余名通过会试的考生在几案上笔走龙蛇,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人能成为他的肱股之臣,扶助大魏扫除北寇、涤清天下,让大魏在他的手上实现中兴。

接着他的目光又依次从宰相杨介夫、御史大夫贾澄等重臣身上扫过,这些人久居高位,早已变得暮气沉沉,朕想对朝政稍作变动,他们就搬出祖宗之法来万般阻挠,再加上宫中皇太后对他们言听计从,朕这个皇帝当得憋屈啊!

但愿朕登基以来的第一次恩科就能选中几位宰相之才,好早些将他们逐出朝堂,好让朕早日得偿所愿,李圭稍稍侧过身子,询问********太监魏士良,“今科有那几位贤才参加殿试?都给朕一一指出来。”

“是,陛下!”魏士良悄悄瞟了杨介夫一眼,然后才给李圭介绍道,“第一排最左面的那位是来自蜀中的苏少游,据说此子七岁能诗,文采着实不凡。”

“诗词歌赋岂能用来治国?”李圭斥道,纵观历代大才子、大诗人,可有几个能在朝堂上有所建树的?治国平天下依靠的可不是这些。

“是,奴婢谨记陛下教导。”魏士良连忙出言谢罪,接着他又介绍起第二名贤才来,“第三排左起第四位乃是荥阳郑氏的子弟郑清之,此子熟读经义,会试时论盐铁的策论引得诸位考官交口称赞。”

“还有么?”李圭冷哼一声没有评价,这朝堂上的世家子已经够多的了,这位大抵又是一个只会抱着祖宗法度不放的杨介夫吧?

“有,第六排正中间的那位是今科的会元袁章。”魏士良似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