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501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501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映机。

  为使5;000年后人类能准确地找到埋藏地点,人们编写了类似神话中“寻宝图”那样的记录资料。威斯汀豪斯公司把两个贮存器所收物品种类、埋藏位置、启封时间等内容编写成书,用特制纸张和特殊油墨印刷了3;000卷,分别寄送世界各国主要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日本则编出一本295页的资料,分别用日文和其他多种文字记录“EXPO…70”贮存器详细情况,分送世界各国保存。5;000年后的人类将依照上述“指南”进行发掘,一览当代文物的风采。

 

Number:1790

Title:一次“鸿门宴”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等为软化我军官兵,便通过冀察政务委员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联欢宴会,招待日驻北平连以上军官,由驻北平的第二十九军团以上军官作陪,还邀请了吴佩孚等名人。席间,几名日本军官跳上桌唱起了日本歌曲,以示挑战。在场的第三十七师第一00旅旅长何基沣当即跳上桌,唱了一首中国歌曲,以示应战。接着,一名日军顾问又舞起刀来,我方第三十八师第一一四旅旅长董升堂愤然跳上席,打了一套八卦拳,又耍了一套大刀。独立二十六旅旅长李致运也舞了一趟“滚堂刀”,以示中国军人不可欺。日军目瞪口呆,纷纷上前敬酒,企图将李灌醉。李致远冒死与之对饮。日军见不是对手,又提出比书法,哪知正中我方下怀。吴佩孚挺身上前,当场挥毫泼墨,写出一个大条幅,那苍劲有力,龙飞凤舞的醉笔,惊得日本人无不吐舌称好。

  最后,日本人高喊号子,将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及北平市长秦德纯高举过头顶,我方军官也把两名日军官举起来。此时,双方剑拔弩张,怒目圆睁。如临大敌,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宋哲元见势不妙,忙讲了几句所谓中日应亲善之类的话。总算没出事。

  宴会结束后,二十九军全体军官昂首挺胸,大义凛然地走出了怀仁堂。

 

Number:1791

Title:聆听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常常在一个杂货店里遇到这位老妇人。她深色的双眼充满戒备和渴望。每当她见到我,总是喋喋不休,唠起没完。有时碰到自己心绪烦乱,也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下去。

  “我要去阿肯色了。”一天,她对我说,“那里春季的高温气候对防止我的关节炎发作再合适不过了。不过我会很快回来的,免得你惦念。”

  我这才发现她的僵硬弯曲的手指。“就你一个人去?”我问她。

  “对,就我一个人。”她说,“我是个孤老婆子,寡居很久了。可我遇到了许多像你这样的大好人,他们愿意和我唠扯唠扯。”

  我一下子感到自己像个罪人。她愉快,乐观丝毫没有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和悲伤。她就是用无处不与人交谈来充实自己晚年平静的生活的。聆听的耳朵就是她的需求。

  我猛然意识到,我的耳朵不仅仅属于我自己。

 

Number:1792

Title:自然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窗外的葡萄叶美得出奇。我感到奇怪,在我经历了那交织着内心困扰、恐惧和耻辱的漫长的抑郁生活后,自然的属性竟丝毫不减,事物还是那么美,一点也不受制于我们的灾难。今天早上我才悟出,所谓自然就是无罪无孽的存在。我们的身体在自然之中;我们周围,与我们有关的万事万物都在自然之中,可总有什么东西在阻碍着我们,使我们难以接近自然,恰如在向前推进的水流中,水底的沙纹及闪亮的贝壳碎片清晰可见,可水的浮力却使我们难以接近水底。

 

Number:1793

Title:叶赛宁的爱情悲剧

作者:王仲典

出处《读者》:总第64期

Provenance:人间

Date:1986。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一见钟情

  1921年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四周年纪念日,莫斯科大剧院里座无虚席。

  舞台上,一个身着红衣红帽红鞋子、身段迷人的舞蹈家,表演着即兴舞蹈。她那优美娴熟、富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姿,以及那充满热情的、具有青春活力的出色表演,给观众留下了强烈深刻的印象。观众席上不时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

  这个表演者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曾经风靡美国和欧洲的著名舞蹈家阿赛朵拉·邓肯。她这次访苏,是应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主席卢那察尔斯基的邀请,克服重重阻力,由美国专程来苏联演出的。

  在大厅里的另外一角,观众席上有一位模样英俊、举止潇洒的青年男子。他平时显得有些忧郁的蓝眼睛里闪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光芒,完全被台上舞蹈家的出色演出征服了。这个青年男子就是苏联当时著名的抒情诗人叶赛宁。

  邓肯独具风味的舞姿和崭新的艺术风格,给叶赛宁留下极为美好的印象。尤其是邓肯身上透逸出来的那种艺术家独特的浪漫气质,更是在叶赛宁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

  演出结束后,当叶赛宁被介绍给邓肯时,年轻的抒情诗人微觉情绪激动,心旌飘荡。然而,正当两人紧握双手,简单寒暄后互相凝视时,彼此都感到又惊讶又兴奋。

  邓肯曾经读过叶赛宁那些美丽的抒情诗。如今见到这位诗人竟是这样年轻英俊,那双神情略显忧郁的蓝眼睛里迸发出如此奔放而且灼人的热情……她完全被迷住了。

  对叶赛宁来说,邓肯是他第一个接触到的现代西方女子,她身上有着俄罗斯女子所没有的独特魅力。同时,她又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那台上台下的每一个动作、姿态,都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更使叶赛宁惊异的是,在同邓肯的接触交往中,又往往能从她身上感受到少女般纯真的热情。正因为如此,两人见面相识后,便一见倾心,互相钟情。接着便陷入热恋中。

  从恋爱婚姻的角度来说,叶赛宁和邓肯是不太相称的。叶赛宁当时仅二十六岁,而邓肯已经四十三岁,整整比叶赛宁大了十七岁。其次,两人语言不通,叶赛宁不懂英语,邓肯不懂俄语,彼此没有可以直接交谈的语言。

  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两人如痴如狂的热恋。虽然语言不通,但彼此都能从对方身上和眼睛里感受到一种特别强烈的爱。更重要的是,他俩似乎仅凭直觉便知道彼此都需要对方的这种爱。

  不久,叶赛宁正式与邓肯同居。邓肯离开莫斯科去外地巡回演出时,叶赛宁也随她一道去苏联各地旅行,并作着一同出国的安排和准备。

  在正式办理出国手续前,按当时法律规定,两人须先办理结婚登记。邓肯为缩小自己与叶赛宁之间的年龄差距,有意将实际年龄减少了八岁,改为三十五岁。待一切手续办妥,准备就绪,两人于一九二二年五月十日踏上了去欧美的旅途,开始了他们正式的“蜜月旅行。”

  产生裂痕

  叶赛宁和邓肯的国外旅行,按他们事先拟好的路线,先后经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最后到达美国,历时一年多。

  叶赛宁这次出国,除商谈诗集印刷事宜外,还有一个自己没有公开讲出来的目的,就是想借此亲睹一下西方世界,增添感性知识,从而创作一些外国题材的诗。

  由于叶赛宁的名气,以及他毅然与西方舞星邓肯结婚的带传奇色彩的行动,更使他的经历蒙上一些神秘色彩。西方社会带着某种好奇心,审慎而有礼貌地接待这个来自“红色世界”的高贵游子。叶赛宁和邓肯所到这处,都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金钱至上,贫富悬殊,以及人们追求享乐,轻视艺术的现象,又使叶赛宁深感不安,以至于产生反感,出国的时间越长,他心里那种压抑感就越深。他想大量创作带有异国风情诗篇的兴致和情绪,全然被破坏了。与此同时,诗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日益加深。相反,正由于在国外的旅行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和邓肯在各方面的严重差异,两人为时不久的爱情和婚姻面临着危机。

  从叶赛宁和邓肯两人来看,尽管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艺术语言这个基础,但在出身,教育、年龄、性格等方面都差距甚远。在恋爱初期那阵甜蜜的兴奋与冲动过去之后,随着接触了解的加深,他们才发觉彼此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人在性格上明显缺乏和谐一致。从某种的意义上说,叶赛宁是个“忧伤”的诗人,而邓肯是个“快活”的舞蹈家、这种性格上的不和谐必然造成两人感情上的裂痕,加之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很严重的语言障碍,两人交流思想感情只能求助于手势和代名词。这样,由于思想感情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交流,两人之间的矛盾加深和最终分手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出国不久,叶赛宁和邓肯之间就经常因性格不合而争吵。到巴黎时,两人矛盾公开爆发,一度闹得不可开交。吵闹到后来,当他们两人都意识到分手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时,便彼此都冷静下来,相互间达成一个不成文的“君子协议”:回到俄罗斯以后就分开,彼此以朋友身份相处。

  分道扬镳

  1923年秋,叶赛宁和邓肯返回莫斯科不久,两人果然就分居了。

  邓肯对自己和叶赛宁之间的爱情的破裂,感到十分难过和伤心;而叶赛宁呢,他同情甚至可怜邓肯这个有才华的异国女子,但却不想修复感情。他将邓肯送到高加索疗养,自己则和两个妹妹一起搬到过去的情人别尼斯拉夫斯卡娅那里去住。

  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父亲是俄籍法国留学生,母亲是格鲁吉亚人。她不仅漂亮聪慧,而且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见解。1916年她十九岁时,在彼得堡的一次文学晚会上第一次见到诗人叶赛宁,这位年轻诗人的气质和才华,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三年后,在莫斯科的文学晚会上,她再次听到叶赛宁的诗朗诵。少女的心扉被这些充满激情的美丽诗篇拔动了。渐渐的,她对叶赛宁的崇拜达到了狂热程度。叶赛宁的公开诗朗诵会,她场场必到,而且每次总是买同一排的座号:第四排第十六号。对叶赛宁的每首诗,她都熟读强记,并细细思索,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结识了叶赛宁。随着交往接触加深,她成了叶赛宁的朋友和情人。他们常呆在一起,讨论探索艺术思想和创作技巧等问题。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和叶赛宁一起,度过了二十年代初期那一段平静和谐、幸福安宁的时光。遗憾的是,这段感情并没保持多久。自叶赛宁见到邓肯这个风靡欧美的著名艺术家后,他那忧伤诗人时时郁郁寡欢却又易于冲动的感情世界,便又遭到了爱情风暴的袭击。这样,他便离开了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置身于和邓肯的狂热恋爱中。

  别尼斯拉夫斯卡娅是一个富有牺牲精神,而且内在力很强的女子。当叶赛宁遇到邓肯并同她结婚并出国旅行时,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尽管精神受到很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