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283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283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罗马转运至佩鲁贾内科病理学医院,从胰脏中选取胰岛组织,以便移植给糖尿病人。最后迪阿皮科的肝脏运出国界,送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给了一位渴望已久的肝硬化晚期患者。所有手术均获成功。

  圣诞之夜的12月25日晚,迪阿皮科的遗体被安葬于家乡科摩索。科摩索倾城为他送葬。

  奶和血

  对于人体资源的无私奉献还远远不限于死后。人们自愿提供的乳汁、精液和血液都是奉献精神的结晶。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有个小女孩拉伊茜,因患罕见的食物过敏症,对疏菜、蛋糕、牛奶、肉类、糖果和饮料一概进口就呕吐并起多种过敏反应,唯一只能吃人奶。每天需要约12升人奶才能维持生命。她的父母只好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电话向正在哺乳的年经母亲们求援。到四岁时,拉伊茜已经吃过十九万人捐赠的人奶,她幼小的身体中浸透着十九万个母亲的爱。

  我国献血最多的人是上海联合汽车配件厂职工、43岁的邱志清。他从18岁开始义务献血,1986年3月倡议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今年元月,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写信给他,感谢他25年来光荣献血60次,累计1。5万毫升,其中无偿献血3200毫升。

 

Number : 1034 

Title :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

作者 :王宁、钱婷

出处《读者》 : 总第 100期

Provenance :新民晚报

Date :1989。8。1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像一颗颗微小而又顽强的种子,数万名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默默地在美利坚合众国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生存着。然而,就像他们确切人数无人知晓一样,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况也少为人知。留学生大多在国内受过严格的高等教育,出身于良好的家庭环境,或出国前有着理想的工作和良好的社会地位。然而一旦抵达美国,一切都需要从最底层开始,他们过去的生活就同这里的现状形成了激烈的冲突。文化背景、社会地位、荣辱观、道德观、人格、自尊、自信都遭到强烈的挑战。

  综观美国历史,即使在这个由移民者组成的国家里,这种全面、复杂、激烈的冲突也是极为罕见的。欧美各移民及留学生大多有着与美国相近的文化背景,较易适应入美后生活。早期来自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亚裔移民大都未受过高等教育,而且至今大多数人还聚居在各地“唐人街”中,同美国社会也少有冲突。同他们相比,近年赴美中国留学生带着几十年大异于欧美的文化传统教育来到美国,学习、生存的要求又逼得他们,尤其是自费生,同美国社会广泛接触,因而承受着以往任何种族,团体移入美国后所未有承受过的难以思议的沉重压力。他们就像茫茫大海中的几抹水草,在这土地上,为生存、为生存得好些而拚搏挣扎着。

  挣钱辛苦难上难

  对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受几十年“唯有读书高”熏陶的留学生来讲,他们踏入美国后迈出和必需忍受的第一步,就是从事过去被他们认为最低下的工作,如保姆、餐馆洗碗打杂、侍者和送外卖等,被餐馆老板、主人家喝来差去,做最脏、最累、最下层的工作,接受那几近恩赐的嗟来之食。有位边接受我们采访边抓紧点数一周所得的朋友轻描淡写地解释说:“我在点,是否值得天天被老板娘骂偷懒、扯谎的大陆人。如果在这里比别处能够多挣300美元一个月我就忍了,如果只多100美元,我就辞工。”我们那位朋友曾经傲气贯天,自诩康德关门弟子,如今为人自尊心的价值是每月200美金。一经点破,不禁黯然神伤。

  自尊心受到挫折也许还不足以使成熟的留学生过度悲伤,真正使人内心苦痛、流血的是他们往往面临着更折磨人的诱惑,即主动出卖自己的自尊,以求得生存。当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学生每天涂口红、画眉毛,下课后匆匆赶去餐馆,陪笑取悦就餐的顾客以获取多于往常的小费时,她内心的苦楚会让她年迈的母亲失声掉泪;至于忍受一些粗鲁好色的老板的欺负以保持一个较能挣钱的位置,更是这些从小娇生惯养的女孩子所难以向自己父母和内心交代的事。

  血气方刚的男生也许秉承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心胸,不常抱怨工作低下有失自尊。但旁人从他们言行中却不难体会其中苦痛。纽约、旧金山等处中国男自费留学生几乎都干过送外卖工作(包话暑假大量涌入这些大城市打工的外州学生)。这工作是按地扯把顾客订的饭菜送上门去。由于收人绝大部份靠客人所给小费多寡而定,留学生就想方设法多挣小费。他们互相间交流的方法有:上门后大声问好,夸奖顾客房间豪华,子女漂亮,小狗英俊(其实有的狗比小猪都难看和讨厌);下雨天有意不穿雨衣,把自己淋透;告诉对方自己今天从别处得了好多小费,言下之意请您也手下大方。一些不善用英语同顾客周旋的干脆直截了当向对方乞讨。我们有位朋友一次向一个面孔铁板的老太太讨一美金失败后,转口五毛即获成功。我们认识这位朋友在中国的妻儿已有多年,内心里真为他们难过。

  读书人大多把自尊看得重于金钱,但只身挣扎在一块陌生的国土上,昂贵的学费都要靠一双手一点点挣出,许多人不得不有所取舍。既然身上除一双手还有它物可以出卖,很多人就暂作权宜之计了。然而,虽说久而久之能麻木一些,但这心中的隐痛是很难彻底驱走的。

  省钱克己又克人

  挣钱不易,留学生就注意了省钱。省下用在自身上的钱自然毫无问题,但省下用在朋友身上的钱和时间(这里时间等于金钱),留学生常会受友情、良心和时间、金钱相争夺的苦苦折磨。

  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年轻人谁都愿意助人为乐,但在生活动荡、为生存忙碌自顾不暇的压力下,许多人都发觉助人为乐已成为一种享受不起的奢侈品。渐而渐之,凡事不求人和助人图报便成了他们的座右铭。朋友间的你我之分,也相当明白和公开化了。

  为省房租,中国留学生大都三五人挤住一套公寓,合用厨房冰箱。最初时大家都能有吃同享,但时间一长,或某天因某事引发,朋友间就开始分起了你我。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使生活中某些难免的小误会、摩擦成了大冲突的温床。怀疑别人吃用自己放在冰箱中的食物,有些合住户甚至每天在自己牛奶盒上刻下道道,以便明察秋毫,维护自己的利益。

  作者之一刚来美国时举目无亲,两眼一抹黑,后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工。当时自然去电并登门千谢万谢。然而,数月后竟听说这朋友正等待着我们挣钱后付酬金感谢他介绍工作之情。作为受惠者,我们自然十分感谢这位朋友,但决没想到在美国,为朋友打个电话介绍一份工作要收现金酬谢。在美时间一久,我们慢慢发现,不少人之间的互助一脚去一脚来非常分明。开始时是我帮你这,你帮我那,或我已帮过你那,你也要帮我这。而且,撇开个人的差异,留学生来美时间越长,这种直截了当、一来一去的“互助”倾向就越明显。助人成了一种投资,目的是为了图报。并且在不少人眼中,这必须是直接的、短期的、下次即兑现的图报。

  雄心有余力不足

  留学生在出国前大都是心怀大志的佼佼者。尽管不少人怀才不遇,在国内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但至少他们精力充沛自信心十足。然而到了美国,留学生在语言等方面比别人起步晚了廿年,在种族、国籍(外国学生身份)上又受到种种限制,所以在激烈的个人奋斗、竞争中纷纷感到心力交瘁,自信心遭到极大打击。有很多人都是出来第一次看到自己有所不能,并将一辈子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在此苦苦挣扎拚搏。在这种打击下,一些人就自甘沉沦,不再对自己有高标准要求,过一天算一天;另一些人苦恼于折磨人心的失落感,时常抓紧一切机会向人吹嘘他本人那些捕风捉影的成就,以求得某种心理平衡。刚来美国的留学生都很不习惯某些朋友那种自夸不谦的作风,但时间一长,他们就慢慢能体会到这些朋友在长期寂寞和不得意中酝酿的微妙情感。我们曾被好心的朋友告知:既然你也有向人一吐的需要,你就有义务聆听别人的倾吐或吹嘘。

  如果说面对剧烈的竞争,留学生深感精力有限是限制他们自由的内在因素,那么不少人想长期留在美国则是另一个外在的限制力量。

  留学生初来美国时总抱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信念,认为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在此打开一条路来。不少人带着一大叠国内朋友的介绍信和自己收集的国内新产品以及厂方委托书,兴致勃勃赴美想在中美经贸、文化等方面做点工作,计划根留在美国,人走于两岸。可是,几经波折后他们便会发觉这事是万难办到的。美国人见了朋友的介绍信,最多请吃一顿饭就把你打发了;你带来种种想投入美国市场的国内新产品,如没强大经贸促销手段,再好也没有人会要。

  既能留在美国又能体面挣钱的路难以走通,留学生连不顾一切只要能办居留的路也只有不多的几个选择。去年底纽约地区传出“招收护士培训,毕业后可申请办居留”的消息,几百名学生在该培训中心开门当天一涌而至,而其中没有一个是原护士专业的学生。随着报上“电脑、电力机械专业人才趋于饱和”的一再警告,中国留学生转向会计、双语教育等专业的人数激增猛涨。对于不惜一切代价想留在美国的人,每天从事为自己不喜甚至痛恨的学习、工作只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尚能忍受;但绝大多数留学生出国前都已受专业教育和工作多年,很难委屈自己为留美而放弃孩提时的痴梦和青年时创一番事业的愿望。

  自由亦需付代价

  PRIVACY(隐私权)是被美国人奉为像自由、正义一样神圣的权益,但它对中国留学生是如此陌生,我们竟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来确切翻译它。它可译为隐私权,但又有个人权益、自由、我行我素、我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无权过问等多层含义。

  赴美前,留学生们都生活在一个互相制约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行为常在旁人直接、间接的观察、了解和监督之下,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家庭甚至朋友负责,做事常要考虑别人会怎么想,自己的行为会给家人等带来什么荣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在一个大型专题“变化中的中国”中告诉美国观众:在中国,如果一对夫妇在家大吵大闹,邻居们会聚在一起“开会”议论,然后常常会上门去劝解了解情况,看看有什么可帮忙的。不少美国学者指出,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制力,保证了一个较高的社会道德准则久久不衰。

  来美后,留学生们发现自己似乎进入了一个拥有极大程度个人自由的环境。他们身边很少有人了解、关心(监督)他们。只要战胜了一个内心的自我,他们几乎想干什么就可干什么*没有人会注意或者干涉他们。于是,颇有前途的昔日大学讲师给人做家务洗内衣;事业心极强的舞蹈演员服侍怪癖的残疾老太太;小有名气的画家在街头卖艺;远在故乡有妻儿老小的一家之主在这里常常光顾那见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