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663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663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纷纷离场,打道回府,只留下第三把手、甚至第四把手看守,当时,安理会几乎成了专为二等秘书甚至三等秘书设立的“平常”机构了。

  表决胳膊疼

  1994年3月18日,安理会在审议关于以色列问题的第904号决议时,美国代表团对部分文案有异议,安理会最后接受美国的要求,对该决议进行逐段表决。结果,安理会成员对11段文案共举手表决了11次!由于点清表决情况需要一定时间,代表们每次举手均不能立即放下。这可苦了一些患有肩周炎的大使。许多大使不得不左右开弓,轮番换手。表决结束后,大使们纷纷喊胳膊酸痛。据在场的少数在联合国“三进宫”的外交官回忆,这种逐段表决情况是近30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

  “联合国时间”

  安理会开会时间没准点!此话不光是指安理会的全体磋商随时进行,没有准确时间,更重要的是指安理会的磋商从未正点举行过!在联合国工作过的人通常将其戏称为“联合国时间”。

  安理会15个成员国代表团分散在纽约曼哈顿区的不同角落,彼此作息时间差异较大。就算提前出门,谁能保证没有个交通堵塞什么的。因此,只要一家未到场,其他代表就得“干等”。虽然安理会主席前一天已将会议时间安排妥当,并印发给各个成员国,但往往联合国大楼内提示开会的喇叭从开始广播“安理会将要开会”,到“安理会马上要开会”,到最后宣布“安理会刚开始进行磋商”为止,少则20分钟多则40分钟。秘书处的工作人员甚至还常常分头到公用电话室、咖啡厅、洗手间寻找一些按时抵达后又“迷途”的代表。曾有许多届安理会主席“新官上任三把火”,试图扭转这一“不良习惯”,但“法不责众”,迄今也未奏效。去年11月,安理会又做出一个决定,在会议室外安装一只电铃,由主席以铃声招呼大家及时入场就座。

  自己致函自己

  这是去年发生在安理会的故事。

  12月份恰逢卢旺达大使巴库拉姆特萨担任安理会主席。他就任后接到国内政府指示:卢旺达副总统兼国防部长卡加梅需要向安理会通报卢旺达局势。根据安理会有关议事规则,他需要以卢旺达大使身份致函安理会主席提出上述要求,并交安理会审议通过。由于此事直接涉及主席所代表的国家,根据议事规则中有关“避嫌”的规定,他还需主动让出位置,提出申请由下届主席临时主持会议。于是12月15日,安理会上便出现了巴库拉姆特萨(卢旺达大使)写信给巴库拉姆特萨(安理会主席)申请“避嫌”的“怪事”。

  一个人唱“独角戏”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与布隆迪两国总统同机遇难。卢旺达局势急转直下,内战爆发,各派争权,一时间呈无政府状态。卢旺达原驻联合国大使比齐马纳也因“无主可侍”而告退。卢旺达成立新政府后,火速将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职的巴库拉姆特萨任命为驻联合国大使,但再也派不出其他人马。这位49岁的大使既无助手,也无“援兵”,在联合国唱了3个月的“独角戏”。巴库拉姆特萨为国家“独撑天下”的勇气与胆识,深受安理会同仁的赞叹与敬佩。

  大使也有“不拘小节”时

  在平常工作日,各国代表衣冠楚楚,颇具绅士风度。但遇到节假日召开紧急会议,代表们便会“原形毕露”,与平日判若两人了。那时来开会的,既有不系领带的,也有穿便衣的,甚至还有堂堂一国大使穿上牛仔裤、运动鞋“闯进”会议厅的。彼此见面当然少不了寒暄,有的说是刚从高尔夫球场来,也有的说是刚刚在钓鱼或骑马,个中“水分”就无从查证了。倒是有位官员说了一句实在话:他刚睡了一个大懒觉,从被窝里爬出来!

  “大哥大”催生决议

  90年代是信息时代。安理会成员国的大使们几乎每天都要向国内请示汇报,而且重在争分夺秒。“大哥大”自然就成了人们的“宠物”了。

  中、法、英、美、俄5个常任理事国大使、副代表率先用“大哥大”武装起来,新就任的非常任理事国大使、副代表也纷纷效仿。于是,每逢举行安理会全体磋商,各路使节云集一堂时的第一件事就是各自掏出“大哥大”往桌上一摆。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铃声一响,大家不约而同地抄起各自的移动电话。这也难怪,误了“军机”,如何交待?

  每当磋商中出现分歧,或各方对决议草案内容争执不下时,就只见大使们手执“大哥大”,在会场走廓内“哈,哈”地喊个不停。过一会儿,又都“胸有成竹”地返回会场。不用问,国内已有明确指示了。话又说回来了,要不是这些“大哥大”从中“催产”,安理会的决议草案也不会这么容易迅速面世。

  “改革”难矣

  安理会正式会议厅富丽堂皇,好不气派,旅游参观者对此赞叹不已。但这些“走马观花”的游客却全然不知,与此毗邻的安理会磋商室却只有“斗大”一间。该室仅配有1张马蹄形桌子和75把固定椅子。平常开会时,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每个代表团都有大使、副代表和3个助手出席,再加上秘书长办公室、政治事务部、新闻团的一批人员参加,磋商室内拥挤不堪。若遇到秘书长加利到会吹风、通报,前呼后拥又凭添了一班人马,室内往往成了“煮饺子”的局面。

  去年初,安理会成员曾要求秘书处就扩展磋商室问题做一可行性研究。结果一算,需要花费100多万美元。在联合国目前经费捉襟见肘之际,此事显然无法办。于是,又有一些成员提出要求参考大学教室内的做法,将固定的椅子右侧全部配上写字扶手,以方便磋商时做笔记。然而,此事最终也未能落实。原因是安理会成员内少数“左撇子”代表对未能得到“公平对待”表示强烈反对。一件小事尚且如此多磨,由此可以想见安理会的“改革”有多么复杂困难了。

Number:5645

Title:她赢得了另一个世界

作者:马役军

出处《读者》:总第172期

Provenance:浙江日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袁和是一位上海姑娘。几年前,她作为中国留学生,到美国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为了踏出国门学习,她付出了比别人更为艰辛的努力。当时,她已经30多岁了,无论从灵气和记忆力来说,都已经落在那些更为年轻的人后面。为了让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她白天在街道的小工厂里和那些老大妈们一起糊纸盒赚钱,晚上躲进一间小屋借着昏暗的灯光读外语。就这样,她以顽强的毅力通过了出国外语考试。走那天踏进机场时,她忍不住放声大哭。

  读硕士,攻博士,她心中有张人生的进度表。踏上美国的土地,尽管一切都是新鲜的─美丽的西海岸、让人惊叹的曼哈顿─但这一切没有使她驻足。过往岁月已经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她要用超常的努力,赢得别人已经得到或没有得到的那一切。

  然而,这个进度表刚刚翻开,袁和就被罩上了“死亡”的阴影,命运给了这个倔强的姑娘一个无情的“下马威”─美国医生诊断:癌症。袁和刚刚到美国才两个月呵!不久,再次探查的结果是:癌细胞转移。

  死亡向袁和这个弱女子扑来。这种恐惧对于任何人都是难以承受的,何况一个身在异乡、孤独无援的姑娘,除了那种明知道起不了多大作用,只是延缓那一刻到来的化疗、手术,大家都束手无策。于是,有人劝她回国去,那里毕竟有亲人的照顾。也有人劝她留下来,因为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在这里可以吸毒,可以放荡,为所欲为。人之将死,不就想减轻痛苦、转移压力、多享受几天人生的快乐吗?

  袁和没有回国,也没有去吸毒,去放荡。她对人说,我还想读书,想得到硕士学位。

  她的同学把她的愿望告诉医生,那位美国医生连连摇头:“不可能,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按照经验,她只能再活半年。想要得到硕士学位证书,这只是一种幻想,美丽的幻想……”

  袁和正是怀着这种渺茫的幻想重新走进教室,走进图书馆,走进一个新的希望……她仿佛忘记自己是一个癌症患者,一个被现代医学宣判了死刑的人。她拚命地读书,仿佛要把心中的痛苦全倒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里。

  两年多的时间,她把死亡当成一支生命的拐仗,倚着它,无所畏惧地前行。她在教室里晕倒过,但醒来依然又走回教室;她吃下去的饭被无数次地吐出来,但她仍顽强地咀嚼并咽下去。

  一个休息日,她在宿舍里看书,突然一阵眩晕,摔倒在地上。就在那冰凉的地上,她整整昏死了10几个小时。当她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手脚已经不听大脑的控制了,然而,在一片思维的空白中,她分明听见一个声音的呼唤:站起来,站起来!终于,她爬了起来,站立了起来……

  脚下是一种深浅不一的足印,尽管她曾胆怯过、犹豫过,痛苦难耐时,也想放弃追求。但她终于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人的懦弱、绝望中的自戕。1年多时间的苦熬,1年多向死亡的挑战,袁和终于穿着长长的黑色学袍,一步步走上了学院礼堂的台阶。她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院长亲自为她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

  对于袁和来说,这是她一生中最激动和最难忘的一天,她终于用自己的毅力和意志,把幻想变成了现实。

  教授们和那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同学们,在台下为袁和鼓掌。他们看到了勇气,看到了无畏,看到了人格的力量。

  袁和并没有停止她生命的进程,她又以顽强的毅力去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没过多久,病魔终于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

  一个普通生命的消逝,竟在那一方土地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马萨诸塞州的4家报纸都刊登了袁和的大幅照片。报纸撰文称赞袁和的一生是人类“关于勇气的一课”。

  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破例下旗两天,向这个普通的中国女留学生致敬。他们还设立了“袁和中美友谊奖学金”,以奖励那些对中美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在学校附近的草地上,学院为袁和立了一块碑,碑上面有一张袁和微笑的彩色照片……

  袁和以她的勇气和毅力,在异国他邦塑了中国人不朽的形象。这是一个让人钦佩和折服的形象!若说奉献,这就是她为祖国做出的最大奉献。

  袁和自知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在一盒录音带上,给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口述了她的遗言:

  “我很骄傲,因为一个普通的女子能够和癌症拼搏,向死神挑战……”

  许多美国人对我说,这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其实,中国人不都像他们想的那样,只会烧饭,或者卑躬屈膝。很多人一讲到中国,只讲中国人怎么受苦。是的,中国人受的苦是够多的,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但是,中国人的勇气,中国人的力量,是和中国人的困苦同时存在的。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尤其是那些立志改变中国的人共同努力,中国总会强大起来。

  “如果有人问我,在生命的终点,你还有什么希望?我便回答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