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幸福的小农民 >

第95章

幸福的小农民-第95章

小说: 幸福的小农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没有听到哪个村子里关于鬼的传说,就不害怕了。

与大多数人一样,孙刚在少儿时期很也怕鬼,尤其是在夜间,更怕。当孙刚一个人走到听说有鬼的地方时,觉得头发和身上的毫毛都直了起来,也不敢左顾右盼,大人们说左右肩膀上有两盏灯,头歪一下,会把灯吹灭,有灯时鬼不敢近身,吹灭了灯鬼就会缠上来了。更不敢转过头去朝后看,大人们说,如果回头看到鬼在你的身后,会吓死人的。

那个时候,农村说鬼故事的人很多,夜晚没事干,小孩子们就经常集中到村里场院里,一遍一遍地听大人们讲鬼的故事,听了害怕,但又想听。每次听了半夜关于鬼的故事,在回家的路上行走时,就会觉得周围有鬼,感到背后有脚步声,精神一紧张,就会觉得头发梢子竖了起来,脚步就会越走越快,有时甚至小跑起来。

孙刚村子的西北边是一道岗,附近村子的人都把那个地方叫做大岗头。大岗头的西边是一个叫皮柳树村的地方。原先,村子里的死了就埋在哪里,同姓人死后,埋在一个地方的坟叫族坟。

少数外姓人和没有后代的人死掉以后,埋在一起的坟叫乱葬坟。大岗头就有不少乱葬坟,村子里关于鬼的许多传说就发生在哪里。

听大人们说:,皮柳树村子里有一个叫他爷的人,胆子很大,不怕鬼。有一天,他从亲戚家帮忙干活,吃罢夜饭,路过大岗头的乱葬坟时,已经是黑夜时分了,天漆黑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在异常寂静的夜空中,他听到了一个怪异的声音,那声音说:背背背背他是鬼在,就说:好,背背就背背吧说着就蹲了下来,让那个鬼爬上了他的背上。

他站起身,用手紧紧抓住了鬼的双手,大踏步的往村子里赶去。一路上他和鬼都没有讲话,到了村边,鬼说:村子里人多,我害怕,下来吧他说:不要下来,天冷,进村烤烤火再走鬼要从他的背上挣扎着下来,他不放手,鬼多次挣扎也没用,只得继续爬在他的背上。到了村里边的家里,看到屋子的人正围在一起烤火,他说:都在啊,今天我背了个鬼,让你们看看稀奇众人一看,他背上有一块已经腐朽了的棺材板子,棺材板子上的两颗钉子牢牢地挂在他的衣服上。

他把背上的棺材板子放下来,说:这棺材板子也能成精,怪了说罢扔进火堆里烧了。

尽管孙刚这一生只命运,不人死后有鬼,但孙刚昨天晚上之前,遇到的一件事至今都让他迷惑。

社会上流传着撞鬼一说,难道那天他真的撞到鬼了吗?

昨天挨黑的时候,孙刚去村子西边河里去洗澡,平时都是和村子里的一些大人孩子一起去一块回,这天去的比较晚,在天刚擦黑的时候往村子里走去。

河叫五里河,离孙刚村子有差不多一里远,中间是一块块水田,河边是一块块沙土地, 平时洗完澡穿着长裤的孙刚直接就是从田埂上,这是近路,很快就可以回村。

昨天孙刚穿的是大裤衩子,大家都,夏天田埂子上的草正茂盛,要是穿着裤衩子过田埂,回家腿上肯定都是被茅草剌的血道子。而且草丛里都是蚊子,孙刚也不想喂蚊子。

没办法,孙刚只好走大路,大路要绕过稻田,距离有点儿远,至少多了一两倍的路程。

孙刚一个人走着,经过了一块花生地,地边有一座坟,靠着大路。

天差不多黑了,孙刚一个人经过坟地时有点害怕,就低着头,急急忙忙地往村子里赶。

可是,当孙刚走到那座坟的边上时,头突然轰的一下,瞬间孙刚的腿也软了,当即觉得晕了,一下子蹲坐在了地上。

这件事自发生到结束,大约只持续了几秒钟,孙刚蹲坐下来以后,随即又站了起来继续赶路,头一点也不晕了,象正常人一样。

后孙刚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爸妈,当时爷爷奶奶也在孙刚家里,他们说那座坟是下庄某某家的坟,奶奶说是因为孙刚走的太急,与刚从坟里出来的鬼撞上了。

对于奶奶说的话,孙刚觉得不可思议,是新世纪的大学生,一直不信世上有鬼神。

但是孙刚的奶奶却是一位标准的“鬼神”信奉者。奶奶从来没有做过亏心事,在孙刚的村子里,她是大家公认的最善良的。奶奶经常坐在院子里给大家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鬼故事,一个人只有行得正、走得直,他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圆满,而人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内心的圆满。

孙刚虽然不像奶奶当年那样对鬼神顶礼膜拜,但他心里对这种事物都存有一分敬畏。

后来孙刚的奶奶说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

一是哪里的坟大家早已,并在哪个地方经过了很多年了,一次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情,这一次是天快黑了,孙刚正巧走在坟的边边上,坟在东边,孙刚在西边,他自北朝南走,走到坟边上时,孙刚与坟的距离不到一米远,说是与刚出门的鬼撞上了,似乎也象那么回事。

二是除了孙刚那一次感觉晕之外,以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感觉的晕厥。

如果孙刚发生过两次以上类似的晕厥,可以怀疑是他身体上的原因所致,但是仅仅发生了这么一次,而且恰恰是发生在坟的边缘上,就会有此联想了。

更何况,孙刚又空间的存在,身体上应该没有问题。

本来还没事儿的孙刚,却被***话说的心里毛毛的。吃饭的时候,心不在焉的,感觉脖梗后面凉飕飕的。

孙刚的奶奶看着孙子精神恍惚的样子,就对孙妈说刚娃他**,去给他喊喊吧。”

“嗯,好。”

在农村这种已经形成习惯,加入谁的孩子被吓着,或者晚上梦中惊醒,孩子的妈妈和奶奶会一起“喊魂”。

孩子因惊吓而闹病,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认为“丢了魂”,就给孩子喊魂。

一般是到达受惊吓的地方,一个孩子的奶奶在前面拿着孩子的衣服,张开衣服,象征性地一张一闭,然后挟于腋下,喊xxx,吓的赶紧吧。”,孩子的妈妈就跟在后面答应啦,啦。” 表示魂魄已被系住。一路上复呼应一遍,则认为灵魂已经复体。

小时候经常在村子的水沟边,堰塘边听到这种叫喊。都是小孩子夏天洗澡,在水里不喝了水,要么就是从稍高处摔落。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奇异事件。老人们都会把这些奇异事情归功于“鬼神”。

“奶奶,妈,不用了吧,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孙刚感觉有点丢人,小时候还无所谓,被大人抱着,现在跟着奶奶和妈妈去“喊魂”,他还真做不出来。

“你这孩子,喊喊又不少块肉……”

孙刚明白,“喊魂”是农村老人家的心里的一种寄托,孩子出了事,喊一喊。当然有伤的还是会先去医院,等伤好的差不多了,才“喊魂”。

晚上,孙刚被这个事情弄的毫无睡意,看着房间内黑忽忽的一片,孙刚只好钻到空间里,在空间里面孙刚就是神,也不会有担心害怕。里面温度很适合睡觉,就是亮了点,空间没有夜晚。

第二天一大早,孙刚醒来,还在空间里面,闪身出来,锻炼一下身体,回到家中只有爸爸在院子里。奶奶和妈妈带着他的衣服,果然一起去了那块坟地给孙刚“喊魂”。

孙刚到厨房里,孙妈已经把米下锅,小火熬着稀饭,于是孙刚动手炒了几个青菜,热了一下馒头,把爷爷叫到前院,等奶奶她们吃饭。

不大一会儿,孙刚的妈妈扶着奶奶进了大门,他赶紧打水让她们洗一洗。

“奶奶,你歇歇,我给你盛碗。”孙刚的奶奶是小脚,肯定累了。

“没事,奶奶不累。”孙刚的奶奶疲倦中带着笑容,能为孙子孙女做点儿,就已经很开心了。

奶奶一直是这么善良的人。

ps:这件事是胖子在高二暑假期间遇到的,真人真事,后来还去了医院检查了身体,至今不得其解。

151。撞见鬼了?

151。撞见鬼了?

153。庄稼地里的美食

153。庄稼地里的美食

日子慢悠悠的过,转眼最热的季节就要了,再过一段就该秋收了,那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这个季节,孙刚经常去田地里打打牙祭,解解馋愁。

馋愁,意思就是因为馋而不得引起的愁绪。

北方的庄稼大都是一茬的,孙刚的馋与庄稼又有极大的关系,好些馋着的,会在不是季节的时候无法寻觅。

煮毛豆、豌豆角也是这个季节的美鲜,清甜爽口、娇嫩鲜美。农村的孩子更会吃,在田地里挖个坑就能吃到烧毛豆、烧山药、烧玉米、烧红薯,拣起来用手一抹,吹吹土灰,焦糊香味、野味浓郁。

嘴馋的孙刚来到家的地里,这块地一亩多,一半是黄豆,一半是玉米。

地里到处是“叽叽叽叽”的叫声,这都是蛐蛐的叫声。

蛐蛐是否和黄豆有渊源,孙刚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黄豆地的确是蛐蛐赖以栖息的“家园”。

地里到处一片绿油油的,尤其是玉米,已经长到了一人多高,结出的大玉米棒子吐着胡须,看上去煞是喜人。

匝匝的玉米秆挤搡着,秆间鼓胀的玉米穗,青青绿绿的,向人们展示着请功。

豆秆上豆叶还泛着绿,豆角一嘟噜一嘟噜,豆秆下,一些干枯的叶子密铺了地上一层。

黄豆也快熟了。这片黄豆地,牵扯起了孙刚年少时的童趣、乐趣,怀念起了那成片成片的黄豆地。

在黄豆地由墨绿变成黄绿时,蛐蛐也长大了。夏秋之交,由于蛐蛐的“叽叽叽叽”叫声连贯而且响亮,使得那片黄豆地格外喧闹。

这时,捉蛐蛐也就成了每个小孩子们的最好。

当然,逮蛐蛐前是要先编好笼巢的。

一般蛐蛐笼分两种,都是用高粱秆扎成。一种是小的,形似“鸟巢”,只是它只有拳头大,用高粱秆顶头劈成细篾编扎而成。别看它小,但却费工夫。编前要将细蔑依次按圆形扎在土里,然后有次序地绞编,最后是封口,上下要各留出一个圆口,再用较短的细蔑松松扎住,待捕获的蛐蛐出入。装盛蛐蛐的另一种笼巢较大,形似元宵节打着的灯笼,是用高粱头、圆秆绑扎而成,方形,也有出入口,可挂可提。

蛐蛐的“房舍”修好了,但在逮前还得备好一种器具。在筷子笼里拿两根筷子,将方头边角锯割成一排一个个挨着的齿状豁口。这些准备就绪,逮蛐蛐就可以出发了。

骄阳下的黄豆地一望无际,逮蛐蛐的最好是在中午。早上,露水重;晚上,光线不好,因此,当艳阳高照时,蛐蛐爬上豆秆上头,振翅高歌,这时玩伴们就分散开各自行动了。

循着一个方向的叫声,慢慢前移。

蛐蛐的叫声很响而且很长,尽可以向声源地稍稍弓身找豆秧空隙移动脚步。

快接近了。突然,蛐蛐的叫声停了。

此时,不能动。

若蛐蛐感到有异常,就会跳到豆秧里,由于它的肤色和豆秧相同,你就很难分辨出它的踪影。

稍停三、五分钟,如果蛐蛐还不再叫,就得拿出准备好的两根齿状器具,齿对齿来回轻轻滑磨,它就会发出极象蛐蛐的叫声。蛐蛐听到同伴们鸣叫,也就放松警惕,继续鸣叫起来。

于是就可以在豆秧间找到鸣着的蛐蛐。此时,装好器具,双手合成弓形,将豆秆枝头的蛐蛐扣住。

当然,有时失手,还得在豆秧里翻腾寻觅。蛐蛐的嘴呈齿状,不停地动,它最多夹你一下,无碍。

这时候将战利品装到笼巢里带回,捕蛐蛐的过程就算完成了。

蛐蛐带回家,另一种喜悦也就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