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幸福的决定因素 >

第1章

幸福的决定因素-第1章

小说: 幸福的决定因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道酬勤与人道关怀
这几年来,经常见诸报章新闻的事件中有不少是与员工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状态有关的。暂且不说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遍过高的焦虑水平,公司普通员工的加班加点、甚至过劳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前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员工胡新宇、张锐事件是为典范。而该事件之所以没有引起社会各界对华为公司严厉批评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总裁任正非在事后写的一篇题为《天道酬勤》的文章。该文阐述华为的“床垫”文化对公司成长的意义,以及勤力工作对于一个极具“身陷囹圄”意识的公司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一个成功公司之所以成功的精神所在,也让我们对勤奋工作、舍生忘死的员工产生崇敬之情。我们于是沉默。是啊,天道酬勤,难道强调勤奋努力是一种错误吗?

  当然不是。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起飞难道不是中国人民勤奋努力的结果吗?没有全力以赴、拼命工作的精神,中国何以在短短二十几年间赶上发达国家曾经用了几百年时间才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拼搏精神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不容置疑的价值观念。为此,我也经常感到自豪。记得前两年,我们学院的EMBA学生(大部分为美国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到中国游学,回到美国之后不仅十分赞叹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外在的现代化水平,而且有好几位都产生了去中国工作的念头。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的答案中有一个让我十分震惊的就是:与美国的员工相比,中国员工的工作劲头更足,更容易被激励。在他们看来,管理这样愿意工作的员工能算得上是一件乐事。再看看美国的公司:又给员工假期,又给员工配备法律服务、心理治疗医师、理疗按摩服务,还提供健身设施、免费饮品甚至午餐,要他们加班加点还是没那么容易。就说前几年微软公司为节约开支而取消了在浴室里提供干净浴巾的服务,结果就遭到员工的大肆批评并见诸报端。直到去年,又重新恢复了这项服务才平息了风波。我当然能理解我那几个美国学生的心情。

  然而,我认为天道酬勤虽然是我们每个个体可以用来自勉的警句,却不可以成为企业管理阶层用来解释员工为何过劳死的理由。这两个角度不容混淆。公司对员工实行的应该是人文关怀,而不是一味强调他们的付出。事实上,人文关怀的结果是员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旺盛的工作精力,而只强调员工贡献的结果却使年轻的生命非正常终结。写到这里,我想起我的一个中国企业家朋友告诉我的一个故事。故事就发生在他的公司。像所有国内私营公司的老板一样,他一路打拼到今天,没有休息的时候。就算在星巴克坐下来喝一杯咖啡,他都会觉得自己把时间浪费了。因此,他对手下员工的要求也很高,加班加点是常事。有一天,公司的一个业务骨干来到他的办公室,告诉他因为自己近来感觉工作压力太大,身体健康状况也开始下降,想来想去,只能辞职。他一听,吓了一大跳。不仅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完全不能离开这位业务骨干的帮助,他的离去将影响到公司的发展前景,而且他没想到自己将别人“逼”出了身体上的毛病。反复思考之后,他决定让这位业务骨干带薪休假一个月,完全放松,直到他觉得自己恢复了健康之后再来上班。没想到这位员工休假不到一个月,就主动要求回来上班,不仅表现比过去更加出色,而且对公司的忠诚度也更高了。这件事让他深思良久,他觉得原来自己是出于“私心”才不得以让他休假的(因为他对公司太重要了),现在来看,这样做不仅留住了业务骨干,而且让他感觉到自己对他的关心(人文关怀),更留住了他的心。

  因此,员工自觉自愿加班是一回事,但公司是否提倡(鼓励)加班又是另一回事。有的公司表面上说不鼓励加班,但从来没有切实的措施对过度加班的人实行“惩罚”;相反,还有各种形式的隐性“奖励”,结果让员工感觉到公司其实是希望他们加班的。“天道酬勤”的解释中就隐约包含了这种期望。为了能够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生存并且胜出,除了比别人加更多的班、更拼命工作别无他途。

  但是,我不禁要问:这种建立在个体牺牲基础上的公司成功是不是可以长久持续呢?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公司即使给了员工再高的物质报酬,但是不是值得我们趋之若鹜呢?只有在公司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像胡新宇、张锐这样的悲剧才不会重演。(2007年10月于美国西雅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信任的商业实验
要说咖啡店,西雅图地区最著名的就是星巴克了。星巴克的咖啡味道香浓,店内的设计布局优雅别致,使人流连忘返。但是,咖啡的价格有时也令人咂舌,一杯大号的卡普奇诺就要5美元以上,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有没有一家咖啡店既能满足人们对咖啡的渴望,又不是那么昂贵呢?

  这样的咖啡店真的出现了,而且就在西雅图。走进这家店,你同样可以闻到香浓的咖啡味道,也可以享受舒适放松的环境,但是,与所有的咖啡店不同的是,在这家店的招牌栏上,所有的咖啡都没有标价,随客人所愿。也就是说,即使你一分钱不付,也照样能喝到香浓的咖啡。但是,如果你愿意给十美元,店主也不拒绝。他们在咖啡馆门口放了一个投币箱,让来客自主决定给不给钱,给多少钱。这个投币箱并不透明,所以,没有人知道里面有多少钱。店门口也没有安装任何摄像设施,让人们完全消除被监督的担忧。店主对所有客人都笑脸相迎,与你付不付钱没有关系。只有在打烊时,店主才会打开投币箱,点一点一天的收入,算一算今天是不是收支平衡。这家咖啡馆并非慈善机构,而是营利性企业,店主是曾在星巴克工作多年的商业伙伴。很显然,这家咖啡馆到底能否存活在很大程度上就靠来客对咖啡饮品价值的认同了。

  这样的营业方式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去描述,叫做“荣誉系统 (Honor System)”,也就是信任的商业实验。荣誉系统是完全建立在对潜在顾客信任基础上的,即相信顾客会为他们所得到的产品和服务自觉支付一定的报酬,以维持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系统在美国用得最普遍的恐怕是在学校、公司的休息室了。比如,在我们学院的休息室里,就提供咖啡和茶,看上去是免费的。但是,墙上有一张纸上写着:如果你要饮用咖啡和茶,请主动付费,多少自定。这时,如果你不留下一分钱,也照样可以喝,因为休息室内没有任何监督设施,来往的人也极少。但你心里可能就不那么踏实,总觉得欠了什么。如果你喝了,并且心里也没有感到不踏实,那么,你就赚到了“便宜”。

  在西雅图靠海边的小镇上,也设有类似专门出售海鲜的小店。这种小店就在海边,渔民捕上来的海鲜稍作加工就可以放进去,很方便。小店里放有许多冰柜,里面放着包装好的海鲜,如鱼、虾、螃蟹、鲜贝、生蚝,每一袋上都标了价格,但是,店里没有营业员。住在附近的居民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到店里去拿几袋海鲜,然后自觉把钱放在投币箱里,走人。这时如果你拿了三袋,但只付了两袋的钱,或者一分钱也不付,也没有人管你,全凭自觉。店主用这样的方式显示了自己对顾客的极大信任,而顾客只有用行动回报信任,才有可能使这种“荣誉系统”的运作方式持续下去。

  信任的建立来自双方的努力。首先是一方愿意使自己在有许多不定因素的情况下变得“脆弱(vulnerable)”,愿意冒“被欺骗”的风险;然后,就是另一方在有机可乘的时候不占对方的便宜,不辜负对方的信任。“荣誉系统”的运作从理论上来说是最经济、成本最低的,因为没有中间商,也不需要建立监督机制,在有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省去服务人员的成本。如果能够维持,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商业运营机制。

  与此同时,“荣誉系统”也给身在其中的人创造了社会两难的困境。凡是人都有“贪婪”的一面,如果能够不用付钱就喝到香浓的咖啡,就能吃到美味的海鲜,那岂非天下快事!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有很多人都不自觉交费的话,长此以往,咖啡店、海鲜店就无法维持下去,最终大家都喝不到价格合理的咖啡,吃不到新鲜低价的海鲜。

  因此,在一方将自己暴露在“脆弱”的境地、另一方可以“乘人之危”的时候,在个体的短期利益与群体/个体的长期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信任究竟能不能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折磨了人类许多年的老问题。从我们学院的咖啡店至今尚存的情况来看,不辜负信任的人还是多数。那些海鲜小店据说曾经出现过入不敷出的局面,安装了摄像机后,情况一直良好。而那家开张不久的咖啡店,据说营业以来还不曾出现过亏损的状况。

  当越来越多这样的商业实验能够成功之时,就是我们的社会信任回归之日。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2007年2月于美国西雅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信任的基础和人际管理
不知不觉,自己在大学任教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了。最近几年除了例行教授的科研教学工作外,我还担任了一些行政职务。我个人并不十分热衷行政职务,常常觉得繁琐,尤其是要处理与系里的老师、学生有关的纠纷,更是花费时间。然而,在做了这项工作之后我才发现,这些都不算是让我伤脑筋的地方。最让我觉得难过的,是看到了一些我在学术上十分崇敬的学者在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那么崇高的行为。有一段时间,这对我的阳光心态打击很大,也大大降低了我对这些学者的崇敬和信任。但与此同时,这些累积事件也让我思考作为一个行政管理人员在遇到这类情况时如何把握大局,不因为一个人一方面的弱点而否定这个人另一方面的才能,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仔细分析,我原来对这些学者的崇敬和信任来自他们在学术上的精深造诣,这种信任可以被称作“认知信任(cognitive trust)”,即基于对一个人专业能力的信任。而后来我看到了他们在专业以外的行为时,降低了对他们的崇敬和信任,是与我判断的他们的人格和品行有关,这种信任可以被称作“情感信任(affective trust)”。这两种信任的基础不同,从理论上来说,不应该因为对一方面信任程度的变化而引起对另一方面信任程度的变化。也就是说,虽然这个人在对待个人利益的态度上我不欣赏、不喜欢,于是在感情上对他/她缺乏信任感;但是,在与专业有关的问题上,我依然愿意拜他/她为师,向他/她学习,对他/她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充满信任。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将这两种信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到后来混在一起对人做出种种不客观的判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当我们对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十分信任、崇敬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那个人的好感,从而认为那个人在别的方面也都可靠,由认知信任迁移到情感信任;②当我们对一个人的品德特别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