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军碑 一九四二 >

第16章

军碑 一九四二-第16章

小说: 军碑 一九四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来还要同你们一道打到东京去,那将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这时,史迪威对中国远征军能够打败侵缅日军,扭转盟军对日作战的不利形势,颇具信心。于是,他就急匆匆地于3月17日赶往重庆,请求蒋介石批准他与杜聿明一致决定的《同古攻势作战计划》,并请求将正从滇西向缅甸推进的96师和新22师调往同古,参加“同古攻势”作战;同时还请求再向缅甸增派1个军。
  此时蒋介石的缅甸战略方针,由于英军已放弃仰光而有所变动,从而使史迪威热切期望得到蒋介石支持并立即批准的“同古攻势作战计划”,被移送给何应钦等人作进一步的研究。让史迪威在重庆呆了5天,费了许多口舌,总算得到了何应钦、白崇禧、商震、徐永昌、刘斐等人的支持。促使蒋介石同意,将原本打算控制于曼德勒东北地区的新22师和96师交给史迪威直接掌握,推进到曼德勒以南地区;同时同意调新38师先行入缅增援;66军的主力随后陆续向缅甸推进。蒋介石的安排与史迪威原来的期望相距尚远,让他感到蒋介石及其重庆统帅部对自己并不十分信任,对他的建议也不会言听计从,对他的要求总是打折扣。他内心感到同他们这些人打交道真不容易。况且蒋介石对缅甸战事的指挥历来是亲自掌握的,对他史迪威只给了个指挥入缅中国远征军的空洞名义,蒋介石设在腊戍的参谋团名为他史迪威的参谋部,实际上仍是蒋介石的传声筒。而蒋介石口口声声要林蔚、杜聿明、甘丽初等将领都要“绝对服从史参谋长的命令。”不过是蒋介石故作姿态罢了,其实是一句空话。看来蒋介石虽然派史迪威到缅甸担任中国远征军最高指挥官,甚至向罗斯福建议,由史迪威担任缅甸中英联军的总司令。可是实际上,蒋介石却牢牢地掌握着入缅中国远征军各军各师的调动兵权,这正是史迪威最不舒心的事,也是史迪威最不满足的事。
  当英国军队放弃西当河以东辽阔地域,并在西当河遭受惨败,拥有4个步兵旅,1个装甲车营和炮兵营,官兵达万余人的英印17师,结果只有师长史密斯少将以下3328名官兵突围生还,其余不是被俘,便是死伤。
  缅甸的英军是如此不堪一击,在西当河受此重挫,以致丘吉尔也惊呼:“西当河英军败绩,决定缅甸未来的命运。”但是蒋介石基于对日作战的需要,毅然决定他对缅甸战争的指导方针仍是:积极进攻,确保仰光。他断然派出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目的,就是援助英军打败日军,保住仰光和缅甸,保住中国的国际通道。他认为英军在缅南新败,士气低落,这更加重了中国军队在缅甸发动进攻,歼灭日军的紧迫性。蒋介石在3月3日接见史迪威和对将领们训话时,一再强调进攻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四种情况下的进攻方案。到了3月6日亚历山大下令放弃仰光,8日敌33师团完全占领仰光,且有大举向北进犯的迹象时,蒋介石认为,仰光既失,安达曼海和东孟加拉湾必将被日本海军所控制,缅甸已被封锁,我军重新夺回仰光已无意义,只有退而求其次:“守住掸邦高原和勃固山区,确保缅甸中部和北部地区,以便巩固经过缅北走廊到印度东部的陆上通道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不甘失败(2)
[笔者注:在华盛顿举行的“阿卡迪亚会议(Arcadia
  Conference)”后,罗斯福总统曾在华盛顿同宋子文商议过修建经过缅北的中印公路]。”因此,这时蒋介石便将缅甸作战的战略方针由“积极进攻”改为“攻势防御”。采取深沟高垒、逐次抵抗,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略;运用埋伏奇袭、近战夜战诸手段;避敌之强,扬我之长,不断地打击敌军,逐次消耗其有生力量,集小胜为大胜,变不利为有利,在缅甸同日军进行持久战。
  这在实质上同史迪威提出的“发动同古攻势、先歼灭孤军突出的敌55师团;万一失利,便退往曼德勒东北山区侧击日军”的战略方针,并无根本性的差别。只是史迪威因没有取得实际上有效的指挥权,他的决策和指挥意旨还要经由罗卓英去向部队下达命令,因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施展其才能,兼之对英军的失望,使他深感自己来到缅甸,是被当作“祭品而牺牲”。因而他既对现实很愤懑,又对前途不再抱有信心,他是怀着一种无奈和遗憾退出缅甸的,他承认缅甸之战自己被打败了。尽管如此,史迪威心有不甘,决心日后以反攻缅甸的胜利来弥补自己军旅生涯的遗憾。
  自4月13日深夜,漂背会议决定采纳杜聿明建议举行东枝会战的方案,最终被蒋介石否定后,便使史迪威清醒地认识到缅甸战事的结局,必然以战争失败和盟军退出缅甸而告终。从而促使史迪威积极地筹划在印度重新训练10万中国新军,并从缅甸把第5军和新38师撤到印度,做为创建这支10万中国新军的骨干力量。因此当杜聿明、林蔚、罗卓英在25日皎克西会议上以及罗卓英26日深夜向他再次建议:抽第5军2个师去增援腊戍。都被他拒绝了,他建议罗卓英速调96师去密*。
  4月29日,亚历山大来到瑞波史迪威住处——一座英国茶园主的别墅里,向史迪威、罗卓英二人道别,说他将乘飞机去印度,缅甸的战事就交他二人去应付了。亚历山大要史、罗二人赶快命令尚在曼德勒的中国军队,从速撤到伊洛瓦底江这边来。30日夜英军将炸掉江上大桥。亚历山大还恳切地表示:希望第5军也向印度转进,不用向东去突出日军的重围再向滇西撤退。亚历山大指出:向滇西突围那条路是很艰难很危险的。既然决定放弃缅甸,退出战斗,就应当千方百计地保全军力才是。亚历山大旧话重提,例举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Dunkirk)经过9天9夜的奋战,终于把万联军安全撤到了英国,保存了联军的基本兵力,为重整旗鼓和日后反攻创造了条件。亚历山大特别强调,当前应特别注重保存军力使其免受损失。史迪威和罗卓英都同意亚历山大的观点。
  这时,在重庆的贺恩给史迪威来电,内称:蒋委员长对您4月16日派格鲁伯将军呈送的拟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的计划,予已批准。将来可由昆明返回印度的空载运输机运载赴印受训的新兵,其具体方案尚待进一步规划。”
  史迪威看见这份电报,原来很沉重的心情,顿觉开朗一些,也进一步坚定了他构想中收复缅甸的雄心壮志。这时,他正在做撤离缅甸的最后安排。将其总部的人员不论国籍分成两组,并排好了名单。一组人员坐飞机去印度,到新德里建立后勤机构,为他即将在印度设立基地训练10万中国军队(包括由缅甸撤到印度的第5军和新38师)一事进行准备;另一组人员则跟着他随第5军行动。他同时向马歇尔发去电报,报告他的上述设想和具体安排。另电告美国陆军航空队总司令享利?阿诺德将军(Gen

不甘失败(3)
Henry
  H?Arnold),请他派一架运输机到瑞波来运载史迪威总部必须先行赴印度的人员。
  很快驻在印度东部廷苏吉亚(Tansukia)和迪布鲁克(Dibrugarh)的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司令布里尔顿(Lewis
  H?Brereton),随即于4月30日派来一架C-47运输机飞到瑞波机场着陆。这是盟军飞机在缅北降落的最后的一架。此前,是亚历山大由耶乌(Yeu)乘英军飞机回印度去了。不料,当这架飞机的机长海恩斯上校(Col
  jackson
  Haines)和驾驶员斯科特上校(Col
  Michael
  Scot)面见史迪威,声称:他二人是奉命来接史迪威到印度去的,请史迪威马上登机。史迪威却对他们说,非常感谢你们飞越崇山峻岭来到日军逼近了的机场,冒着极大的风险来接我们,不过,我本人和一些人现在却不能离开缅北。倒是有一批人得请二位用飞机把他们带到印度去,因为他们肩负重任,必须随你们的飞机先去印度,我谢谢二位了。史迪威说罢就拿出名单点名,凡是他点到名的人,立即背上行装上飞机,其余未点名的人就留下来跟着自己行动。
  他指定罗伯茨中校率领被点名乘机的人,马上乘汽车去登机。等他们出发后,史迪威就带着狄克杨、梅里尔、赛伯特、麦凯布、费里斯、费尔德、多恩、琼斯、凯斯、贝尔登、斯利奈伊、埃尔德里奇和我,以及留给他当时交由梅里尔领导的中国警卫队58名中国官兵,与格雷夫的医疗队、还有英国公谊会的救护队共115人(其中美国人24名、英国人13名、中国人59名,其余19人中有缅甸、印度、尼伯尔、不丹和泰国人),真是一个国际兵团啊!分乘原先由我带去的5辆汽车和从第5军借来的3辆卡车,装着电台、食品、饮水、医药,立即驱车向英多前进。
  5月3日在温佐同罗卓英相会后,史迪威决定不去密*,改道去印度。3日在温佐同罗卓英会谈时,已知畹町、八莫失守,密*行将不保,遂议定要第5军及新38师由霍马林、榜宾渡过亲敦江后到英帕尔集结,由罗卓英向杜聿明、孙立人下达命令。不料,杜聿明对罗卓英先后两次派人来催他率所部分别向塔曼堤、霍马林、榜宾3处转进,渡江入印的指示,竟然置之不理,反而派他的参谋长罗又伦去追回史迪威和罗卓英,坚持要求史、罗二人随第5军一道回国,由于时差使罗又伦空跑一趟。5月4日,史迪威同罗卓英再次在英多相遇后便一同离开到密*的路线,转而折向西方的班茂前进。5月5日,他二人在班茂分手,罗卓英停下来等杜聿明,史迪则带着也那支“国际兵团”115人,来到明京山中宾崩[笔者注:此处在40年代印制的缅甸五十万分之一军用地图上称曼西,但在我国地图出版社1972年12月出版,1978年5月二版的《世界地图册》19页所载地名为“宾崩”]。
  由于再往前走汽车无法通行,史迪威便下令抛弃汽车,全体开始步行。又因他所携带的无线电台很笨重,无法抬走,特别是电台用的发电机更重,更难抬走,只得抛弃。便立即架起天线、发动发电机,他叫报务员把自己写好发给驻印度廷苏吉亚的美国第10航空队司令布里尔顿的密电,立即全文发出去,其内容是:“我一行115人即由宾崩出发,约五、六日后可抵霍马林,请把橡皮艇、食物、药品等空投到该地,勿误。”电报发出后,便连同汽车和电台一同销毁,随即编队沿山间小径从密林中向霍马林前进。史迪威的编队原则是把体强与体弱、年长同年青的相互搭配,10人或9人一组,编为3个队,分别由多恩、琼斯、费尔德3人任队长,每队管3至4个组不等,把医务人员分插入各组。每组行军、休息、露营、吃饭都在一起,相互照应。他们需经过5天的艰苦跋涉,沿途不仅要爬山过河,钻密林,还要忍饥挨饿忍渴。史迪威对食物和饮水的使用做了严格规定,禁止浪费,以防接济不上。

不甘失败(4)
他自己是这支伍队里最年长的人,已经60岁了,但他事必躬亲,处处以身作则,有时自己已感不支,休息时却仍去关心大家,问这问那,直到看到每人都无恙,他才休息。所以大伙都很敬爱他,也惧怕他,不敢违反他的规定。史迪威一行人,包括他本人在内,从来没有吃过这种餐风露宿、爬高山、涉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