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唐宋词选讲 >

第16章

唐宋词选讲-第16章

小说: 唐宋词选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流俗的高贵品质。作者虽然完全没有从梅花的外貌来刻画,读者还是可以 
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她的无比美丽。如若不然,又何以谈得上“争春”和遭妒 
呢? 
     在作者的笔下,这株梅花的可贵,不仅表现在她盛开于枝头的时候,同 
样,也表现在她雕落于地面以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零 
落”,是说梅花雕谢坠落。“碾'niǎn'”,滚轧。这株梅花就是雕落在地, 
被轧成了泥粉,她美丽的形体再也不存在了,但她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仍将久 
久不散,就象她过去盛开时那样。这饱受摧残、孤芳自赏、化粉犹香的梅花, 
实际上是陆游的自我写照。他出于爱国热忱,坚决主张武装抗金、收复河山, 
却一再受到南宋统治集团中的主和派的排斥打击。但他坚守信念,百折不挠, 
直到八十五岁高龄临死之前,还写了 《示儿》诗,要他儿子“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结合陆游的身世再读这首词,就会感到更加亲切。那冷落、昏暗、风雨 
交加的环境,不就是陆游处身其中的政治环境吗?那无意争春、听任群花忌 
妒的风度,不正体现了陆游爱国无私、光明磊落、不屑于与投降误国的昏庸 
官僚们为伍的精神吗?那化粉犹香的品格,不正是陆游坚贞不屈、至死不移 
的崇高的爱国信念的写照吗? 
     当然,他有些孤芳自赏。对于几百年前的地主阶级诗人来说,这也是可 
以理解的。 
     有寄托的咏物词的成功,取决于写物的传神、比拟的贴切和寓意的深远。 
陆游这首《咏梅》,在这几方面是当之无愧的。 

                                   蝶恋花 

                                                                        陆游 

… 页面 49…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 
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 
 《长杨赋》。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 
念,和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 
     在一片秋天景色的旅途上,他看到桐树叶子在早晨飘落,又听到吟蛩 
'qióng蟋蟀'在夜间鸣叫。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他旅途 
的心事。“旅思'sì'”,旅途的愁绪。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 
分外暗淡。这里作者用唐代都城长安(当时在金占领下)借指南宋京城临安。 
 “黯'àn'”是暗淡的意思。这不仅是写实,也还有象征的意味。因为这时他 
在主和派排挤下被罢了官,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 
想了。这时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对官职的眷恋,而是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 
经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回想起来, 
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戈”古代一种长柄武器。“盘”是回旋的意思。 
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前线的大散关和渭水清流。在渭河上,他曾雪夜强渡; 
在大散关,他曾守关拒敌。在这两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现在,他多 
么想知道,那大散关和渭河,是不是仍然同他在前线时一样啊!看,他的所 
谓旅愁,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他是在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 
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这是一种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旅愁。 
     当他在怀念前线的时候,罢官的现实还迫使他思考以下的问题:“江海 
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陆游的家乡山阴地接杭州湾,临江 
近海。“江海轻舟”,驶往江海的小船,这里用来代表驶往家乡的小船。“具” 
是具备。这三句意思说,今天已经有了回乡的小船,意味着已经罢了官,可 
以回乡退隐了,然而,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 
可以托付,使他难以放心啊。原来,陆游不仅是诗人、词人,他还熟知军事, 
在南郑前线任职时,曾经向川陕安抚使 (边防军事机关的长官)王炎提出过 
恢复中原的进军策略,由于朝廷的苟且偷安,他的北伐之志一直未能实现。 
所以,我们对他“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的心情,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想到这里,他的感情不由得从慨叹转为激愤。遭遇的相似,使他想起了 
西汉著名词赋家扬雄。扬雄曾经写《长杨赋》讽谏汉成帝游猎于长杨宫。他 
很有才华,但一直未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陆游回顾自己一片爱国赤诚而 
终于不为朝廷所用,他以难以遏止的气愤之词来结束作品:“早信此生终不 
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如果早就料到 (信)我这一生始终不会被了解,任 
用 (不遇),我当初又何必象扬雄写(草)《长杨赋》那样忠心耿耿地献计 
献策呢! 
     词结束了,而陆游的火热的爱国激情和他那满腔的悲愤,却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酥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 页面 50…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 
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钗头凤》写的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一出爱情悲剧。陆游二十岁左 
右时与表妹唐婉结婚,俩人相爱很深。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结婚才一 
两年,陆游便被迫与唐婉离婚而另娶王氏,唐婉也改嫁了赵士程。陆游三十 
一岁时,到会稽 (今浙江省绍兴市)沈园游玩,偶遇唐婉夫妇。唐婉派人给 
陆游送去酒菜致意。陆游回想往事,痛苦而又激动,就在花园墙壁上,题写 
了这首词。词的上片,回顾当年夫妻相爱的幸福生活和被迫离婚后的愁苦。 
下片写与唐婉偶然重逢的情景和他的复杂心情。 
     作者与唐婉既然是在春游中偶然重逢,很自然地,在回想过去幸福相处 
时,首先想起了当年两人共同赏春的情景。那时节,年轻的妻子用她那红润 
的、酥'sū'油般细腻的手,深情地给自己斟上一杯上好的黄縢'téng'酒,也 
就是官酿的以黄纸封口的黄封酒。两人举目观赏,只见满城春意盎然,红色 
的宫墙旁边杨柳飘拂。作者只用了三句话,选择了这样一个印象最深、和今 
天形成尖锐对照的生活场面,就把当初俩人的感情和美满生活写出来了。接 
下去,作者用东风来比喻他的专制的母亲说,由于东风的冷酷无情,破坏了 
自己美满的婚姻,失去了欢乐。于是“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离索,就 
是离群独居的意思。)只落得满腔愁苦,几年来一直在孤独中度过。上片最 
后以“错、错、错”结束回顾,表示了他对当初屈服于封建家长的压力被迫 
与妻子离婚的沉痛悔恨。 
     今天的重逢又是怎么样不同的情景啊!春天虽依然如旧,可是“人空瘦”, 
那可怜的妻子比起当年已经憔悴了许多。这消瘦的容貌正同当年的红酥手相 
对照。“空”,是徒然的意思。这个“空”字,透露了作者对唐婉的心疼和 
关切。我们好象听到作者在暗暗地对她说,你又何苦这样无益地拆磨自己呢! 
这时的唐婉,已哭得象泪人一样了。她“泪痕红浥鲛绡透”。浥'yì',沾湿。 
鲛绡'jiāoxiāo',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鲛人(即人鱼)所织的精美纱绢。这里 
指唐婉用的手帕。陆游看到,唐婉痛哭不止,沾有胭脂的泪水,已将她的手 
帕湿透了。 
     不仅人有变化,在伤心人看来,景色也大为不同。尽管同样是春天,但 
桃花已经雕落,花园里的池台楼阁也很荒凉,再也不是充满“春色”的景象 
了。上片对昔日赏春的描写,是充满了欢乐和生意的情景交融;现在花园重 
逢的场面,则是充满辛酸与凄凉的情景交融了。看着此情此景的陆游,他当 
时心中又作何感想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古人为了表示爱情的坚定 
不移,常常指山为誓,即“山盟”。“锦书”是指表达爱情的书信,这是由 
古代一个女子用锦缎织上文字给她的丈夫表示情意的典故而来。这时的陆 
游,内心非常矛盾:虽然他对唐婉仍然深爱在心,但是现在大家都已经各自 
婚嫁,为礼法所限,再也难以向她表示自己的爱情了。他只能无可奈何地接 
受这一个悲剧的现实。“莫、莫、莫”。“莫”,是罢了的意思。他这连声 
 “罢了”的悲叹,和上片的“错,错,错”的悔恨相呼应,读起来好象有什 
么沉重的东西在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读者的心弦,向封建礼教发出了悲愤的控 
诉。 

                                太 常 引 

… 页面 51…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 (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 
省)人。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金朝后,南侵中原,辛弃疾的家乡也被金兵占 
领。他亲眼看到了金兵蹂躏沦陷区人民的暴行。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怀着抗金 
和收复中原的大志。二十余岁时,他便在家乡组织两千人的义军,不久就加 
入了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队伍。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他建议与南宋政府 
联合。耿京派他去同南宋政府洽商。在他归来的途中,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 
京,并劫持部分义军投降了金人。金人委派张安国做了济州 (今山东省巨野 
县)的知州。辛弃疾得知,便于途中组织了五十人,星夜奔赴济州,于五万 
人众之中,活捉了张安国,并号召被劫持的义军和他一起前往南宋。辛弃疾 
就是抱着这样强烈的抗敌热情和恢复故土的愿望南渡归宋的。 
     他到南宋后,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 (掌军政、民政的长官), 
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他还写了 《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上奏朝廷, 
陈述如何收复中原的大计。但是,事与愿违,他的理想不但未能实现,反而 
因此受到朝廷里投降派的忌妒和排斥,被革职罢官。他自四十三岁起,就在 
江西省信州(今上饶市)地区,过着虚度年华的闲居生活,最后抑郁地死去。 
辛弃疾是南宋有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风格豪放,感情真挚。留存下来的词 
有六百余首。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赵眘'shèn'淳熙元年 (一一 
七四),此时作者在建康 (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 
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 
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就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