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法克麦赖夫 >

第40章

法克麦赖夫-第40章

小说: 法克麦赖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心飞翔》:青春与命运
这并不是一部吸引人的电影,关注它是因为高晓松。作为校园民谣的领军人物,拍电影多少还有些外行的感觉,但也许是站在外行人的角度,所以这部《我心飞翔》还是挺有新意的。

  影片故事挺简单的,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个她爱的人,一个爱她的人,一个与她生活但没有给她幸福的人。

  她爱的人由郑钧扮演,音乐是钮带,当然没有音乐的话,年轻英俊也称得上是一个钮带,女人,喜欢王子是天生的,没有任何不合适,即便是在一个号称世外桃源,民风朴素的地方。但郑钧走了,好男儿要为国捐躯,于是女人病倒了,她的梦破灭了。

  乡村教师是爱她的人,是她的守护神,为她寻了老公,当然有私心的,毕竟那老公已经是太监了,为她去报仇,但当要带她走的时候,这个教师也死了,死在日本鬼子的手里。女人的梦又破灭了。

  其实那个与她生活却没能力给她幸福的人也是爱她的,将她看做是一种命运,是一件艺术品,无法亵渎也无法占有的艺术品。陈道明扮演的这个角色是将梦建立起来了,宿命的梦还有理想的梦。

  至于女人,梦中那个穿着军装,泣血死在自己怀里的男人到底是谁,她也许并不知道,当陈道明放风筝时,她对这个外乡人充满了梦想,当郑钧用琴声述说心事的时候,她对这个学生也充满了梦想,当教师为她报仇杀了许多鬼子的时候,她也对教师充满了梦想。

  梦,如高晓松的音乐一样成为了影片的主题。

  每一个人都有梦,每一个人的梦都不同,但最终每一个人的梦都破灭了。

  陈道明的艺术之梦破灭了,李小璐的王子梦破灭了,郑钧的情人梦破灭了,教师的英雄梦破灭了,还有陈道明那些学生的报国梦,村长乡绅的安宁梦等等都破灭了。甚至高晓松在影片最后还要强调一下,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只是一场梦,活着的陈道明与死去的陈道明,都是梦,宿命的梦。

  细看下来,有些悲凉,但细看下来,也有些冲动。

  影片关于梦的主题在许多影视手法上也有出现了,教师莫名的神枪功夫,陈道明手印的情结等等,看起来都很不现实但很有意味。

  一个很阳春白雪的音乐人,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应该是在情理之中,这点并不令我惊奇,但更重要的却是,这个导演对影视手法的谙熟。没有故作姿态的长镜头,没有张扬的构图,许多画面极为朴实随和,而另一方面,CS式的镜头调度,红色适时的充斥镜头,写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两者虽然结合得并非完美,但令人看起来绝不突兀,可以说这是相当有功底的了。

  也许,跳出影视,高晓松的漫不经心反而成全了影片的镜头语言,这绝对是好事,很值得赞赏的。

  只是高晓松要真正成为导演,恐怕还得试着跳出自己固守的那些故事,这便与电影无关了。

  韩兮

  2006…8…15于通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春夏秋冬又一春》:人生真如四季吗
金基德在讲禅,以四季来讲述人生,生老病死,业孽苍生,于是我们看到了这部很奇怪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片名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人生的轮回,尤其当我们看到结尾处那个小和尚将石子塞进小鱼,青蛙和蛇的嘴巴中时,这种轮回显得并不常规了,而是罪恶的加剧,人生也是罪恶的,金基德可以如是说。

  春是关于生命的主题,是一个万物复苏的起始,正如人生有起点与终点一样。但春的故事同样也是残酷的,即小和尚为小鱼青蛙还有蛇负上了沉重的枷锁。其实这个故事对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多重的谴责意义,它更是一个具象的东西,即暗喻着人生的枷锁,小孩子看到了小鱼的死亡,看到了蛇的死亡,他的人生从此灰暗了,在心里永远有一个无法卸下的枷锁,这将伴随他的一生。也许人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罪恶,这枷锁也是与生俱来的。但当我们看到老和尚那种类似于将心比心式教育方式时,让小孩子也背上这枷锁的时候,我们对这种宗教中所传达出来的化恶为善便产生了质疑。在人生的起点上,小孩子虽然领悟到了枷锁,但事实上,老和尚为孩子而令那三种小动物处于极度危险之境,而且小孩子内心中的枷锁是不是老和尚所赋与的呢?人生有罪恶不可怕,但生要为罪恶买单才是人的悲剧根源。

  小孩子就这样带着枷锁步入了青年时代,生命也开始丰富了,于是女人也出现了。女人如老虎,对于和尚而言这是千真万确的,但老虎是可爱的,于是夏季的火热在这个小和尚身上体现了出来。情欲是人之常情,但也是毒药,这是老和尚的观点,于是,小和尚在饮毒。一次次的缠绵令他不能自拔,人生最原始的冲动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也许人生就是罪恶的,情欲是不是罪恶的这部分呢,这到底是不是一种原罪,与生俱来的,佛法虽然无边,但却还是无能为力,小和尚走了,其实他是跳出了与生俱来的那种罪恶,脱离了老和尚在他幼小时就赋与的一部枷锁。此时的小和尚是一个人,一个正常的,带着原罪,却不以为罪恶的人。人在年青的时候,在如火的夏日的时候都会这样的。

  秋季肃杀,多少有些冷寂的感觉,如果再犯有杀孽,那么这个秋季则是人生的悲哀。小和尚回来了,带着尘世的罪恶回来了。在修行的世界中,其实是没有杀戮这个罪恶的,杀戮这种罪恶只能存在于尘世,若要修行则必须化掉尘世的罪恶,所以当我们总会记得《少林寺》中的那些戒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是对和尚而言的戒规,是化掉尘世的一种形式与手段,而不是修行世界中的法则。于是,戒规与惩罚在这里变得极度苍白,只有真正的修行才能化掉罪恶本身。在影片中,秋季部分才真正体显了修行的力量,于是,当佛经经过凶刀的刻划时,当爆燥在这种苦行中得以平服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老和尚的修行之道。

  纵观这三季,实际是一个连续的命题,即人生之有罪,人生之犯罪到人生之赎罪。

  老和尚死去了,化为灵蛇,化作舍利,于是冬天来了,小和尚终于变成了老和尚,在灵蛇在舍利的指引下,他才真正地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人生,无论你是不是和尚,永远是尘世的,这是勿庸置疑的,只有抛弃尘世进入修行才不再有人生之罪恶,小和尚经过一道轮回终于悟道了。如苦行僧一般,他在冰雪之中净化自己,此时与秋之赎罪无关了,只是一种超越,对人生本身的超越。但命运之轮永不歇止,一个孩子来到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和尚仿佛看到了自己,其实这是对他修行的一种考验,修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死去的女人始终没有真面目,反倒是佛的形象历历在目,修行的目的在这个瞬间得到了顿悟,原来修行本身就是死亡,就是抛弃尘世的生命,在尘世的死亡中得到最大的涅磐。于是,和尚费尽千幸万苦将佛像送到了最至高无尚之处,人生便在他的目光中演绎着。此时回过头来再看老和尚当初的教育,小鱼,青蛙与蛇的命运如此之悲,但这是一种罪恶,是无法阻止的,是人生必须背负的,所以,老和尚只是将这个事实告诉了小和尚。残忍吗?这是一种无奈,冷血吗?这是一种宿命。此时,我们看到了老和尚圆寂后虽然留下了得道的象征舍利,但我们也看到了他的化身,那个冷血动物蛇。于是,修行面对尘世的冷酷便不言而喻了。

  导演通过这个四季人生的暗喻其实并没有讲述类似于佛法无边的深奥主题,相反,佛法在这里变得十分地无奈十分地冷漠,它虽然高高在上,但它却无法化解尘世的罪恶,它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借着朝阳俯览人间,如此而已。

  当这境界的景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当这无为的清静被尘世的罪恶所搅动的时候,我们只能对人生之罪恶而感叹,其力量是如此地强大,即便是无边的佛法也只能听这任之。于是,在影片的结尾处,小和尚的举动变得更加残忍,更加可怕。

  导演是悲观的,没有任何怜悯与救赎,对人生的彻悟显然实际得近似于残酷,但这就是事实,难道不是吗?再好的修行也是跳离人生之外的,与罪恶无关,更不能化解罪恶。生命是罪恶的载体,而轮回的恰恰是这个罪恶的生命。

  韩兮

  2006…11…28于通州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野兽之都》:命运,友谊,爱情?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最不金基德的影片了,虽然冻死的鳗鱼,还有准*(萝拉的舞女身份)这些依旧是金基德影片中的元素,但相比起他诡异而无理性的故事结构及人物动机,这部影片看起来要显得常规了许多。

  影片虽然涉及到爱情的问题,但最主要的笔墨还是放在了洪山与青海的友情上,这两个韩国人在法国的邂逅致使了故事的演绎,在这里似乎要强调一点,洪山的身份有些特殊,应该是北韩的一名逃兵,这个身份颇有些韩国导演的情结在里面。

  于是,北韩的逃兵与南韩的混混在异国见面了。

  青海是一名艺术家,或说有着艺术梦的年轻人,但生活让他只能做一些与偷鸡摸狗的事情,其实在艺术的早期,偷鸡摸狗一直是那些流浪艺术家所从事的一种职业,笔者在此对其表示深切的同情与认可,毕竟这种行为虽然可恶,但罪不致死。

  而这个时候,洪山来了。两个人的见面是由于青海偷窃了洪山的东西。

  在异国他乡,这样的一种相识方式注定了两个人的悲惨命运,于是,他们开始了卖艺生涯。不知道劈砖这种东西在法国是属于卖艺行为还是属于一种街头的行为艺术,但总之,基本上受到了法国人的尊重,这样的生活虽然难以致富,却可以维持自己的本色。而实际上,这是洪山来到法国之后最本份的,也是最受青海影响的一个举动。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为自己而活着,无论生活的状态如何。

  但当黑社会老大开始赏识洪山之后,他们两个人同时失去了自由。

  当然,虽然两个人失去了自由,但不可否认,两个人才真正的融进了法国那个异地的环境中,但有一点,他们是凭着自己本身融进去的,但根却绝不在于此。

  爱情开始彰显了,尤其是那个名叫考林的女子出现,她也如青海一样,是一个异国人,她的生存依靠着一个法国地痞,她融进了法国生活却不属于法国人。

  考林与青海的爱情很有行为艺术的特点,也许在整个故事中,导演也把这种爱情看得很行为甚至有些荒谬,于是被白色涂料沾满全身的女子成了青海心中对艺术的一种潜在向往,虽然他远离了艺术,不再画画,而是替黑社会老大卖命,但考林则是他内心中最实在最本质的追求,这与他想买下船做个画室的愿望是不谋而合的。

  相对于洪山来说,他的动机就是十分地简单了,生存,是他唯一的追求。虽然他对在火车上的那名女子有种内心的渴望,但这渴望更多地来自于一种关怀。做为逃兵的他,最缺乏的自然就是这样的关怀,而且到了法国之后,他并没有生存的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