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法克麦赖夫 >

第1章

法克麦赖夫-第1章

小说: 法克麦赖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得清与看不清

  最近,对于学习电影的人来说,DV成了他们普遍要谈论的话题,什么3CCD,什么松下索尼。无疑的,这是一件相当不错的事情,因为方便了学生们实践的可能性,本人也曾用DV拍了一些小玩艺,效果还是很可以的。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多少令我有些迷惑,即数字所带来的清晰就一定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最终影像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毫无疑问,无论你将电影看作是艺术还是垃圾,它首先是一个影像的作品,由于这个原因,许多人过份地强调了影像的清晰度,在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但我要说明的是,这个不正确的推论我是建立在电影的确是一门艺术的基础上的,如果电影不是艺术,那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影像清晰度的讨论,那只是一个科学性的进步与物理过程。

  艺术不是科学,电影则是借助科学的力量而实现的艺术。这句话说着有些绕嘴,但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大抵如此。作为艺术,电影可以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暧昧关系,但科学绝对不可以的,它只是冷冰冰地出现而又被淘汰。所以,电影借助于科学的力量却不可以依赖于科学的力量,否则电影也会陷入一种冷冰冰的绝地。

  现在将我们的话题回归到电影的影像上来,我认为影像的清晰与否是由电影的内容与主题所决定的,对于一个本来就具有十分灰暗的情调的影片来说,完全采用一个清晰的画面显然是不正确的,那种感觉是怪怪的,至少会让观众的感悟力有所降低。相反,一个很简单的情节片,它的影像却十分模糊,那会让许多观众认为是买了一张盗版的电影票。在这里,影像实际是实现电影艺术的一种手段,而它的最终服务对象则是影片的主旨。鉴于此,我认为DV所带来的所谓数字革命应该慎重对待。

  其实,我要在这里说的并不仅仅是关于影像的问题,而是电影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问题出来了,未免有些太大了,那么让我们再从小的地方着手。现在影坛极粗地分大约有两种影片,就是娱乐片与艺术片,这两种影片各有一大批追随者,对于要点放松,要点刺激的人来说,娱乐片自然是他们的首选,对于那些爱思考的人来说,艺术片则成为他们的珍品。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影片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尤其是现在,两种影片有了共同之处。而这种共同之处主要来自于影片的叙事结构。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娱乐片往往注重于叙事,而艺术片则多少有些轻视叙事,往往只是一条情绪的线索贯穿着故事,这使人不太容易看进去,因为讲故事是我们人类流传下来的习惯,容易记住有实在性,而情绪多多少少并不是那么确切,当然就会被人遗忘,由于这个惯性的人类接受方式,娱乐片要比艺术片拥有票房。但现在的问题是故事虽多,但故事的重复性更普遍,以至于有许多人说过这样的话,难道现在还有我们没有看过的故事吗?

  人类几千年的积累将所有的故事都讲完了,的确再难找出没有人知道的故事,于是如何讲故事便成了编剧们所要追求的东西。对于观众来说,他们所要看的是一部不但情节复杂而且发展奇特的故事,复杂是娱乐片的看家本事,而奇特则是艺术片的宗旨,于是两种影片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结合点。这样,一部部介乎于娱乐片与艺术片之间的影片便出现了。但两者是如何合作的呢?

  其中一个主要的方法就是运用到模糊思维,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故事便以另外一种形态出现在观众的眼前。对于一个作品来说,过分的清晰非但不是艺术片,在现在,即便是娱乐片也不能令人产生兴趣,观众所要的是自己没有见过的事情,于是影片自然也从人们生活中不容易见到的故事入手,换句话说,在人们生活中存在的万分之一可能的故事才是电影的选材。而这万分之一由于并不常见所以才被观众视为模糊。

  模糊思维并不是淡化故事性,而是将不合常理但现实中又的确存在的故事经过艺术的加工变成一部影片,这种影片无论它是否打着艺术的旗帜,都同样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当然,拍摄电影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要引起观众思考,那未免有些太累了,但一部好的电影必定会有一个主题,也许是清晰的,也许是模糊的,但它一定存在,那么受众也一定会被影片所触动,所以他们的思考也是自然的。而模糊的影片则会给予观众更为广阔的思索空间。

  前面说过,模糊思维下的影片会使观众自然地产生思考,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思考这部影片呢?对于任何人来说,没有见过听说过的事情往往就会引起他们的思考,这是每一个具有观影经历不由自主的条件反射,最起码来说,出的影院的观众一定会对影片产生一个非常模糊的印象,即这部影片是好是坏,虽然好与坏的原因不一定说得出来,但那毕竟是对影片的

  由于现实生活的原因,人们对每一个电影情节的发展趋势都会有一种预测。这个问题就牵扯到关于现实性与现今性的区别。现实性往往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把握,于是它往往是直白的,没有什么突兀可言,而观众的预测也经常来自于现实性。但现实性对于一部影片来说则是最大的弊端。上面已经讲过,观众要的是没有想到的发展,而现实性虽然可以证明观众的智力,但久而久之,这样只能使他们丧失观影时的兴趣。所以,编剧在模糊思维的指引下对情节的安排是一种现今性,即仅从故事而言,发展到这个情节,没有人会想到下面情节的走向。这样的编剧就是最明确地告诉观众,现在你正在看一个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新的故事,从中你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体验,可以试想,这样的宣言远比广告更能提起观影者的兴趣。所以现今性是故事情节安排的必然手段,只有这样才有创新。

  与现今性相辅相成的还有一种方法名叫围棋思维。我们知道在下围棋时,除了全力争夺某个地盘以外,对手是很难知道你会在什么地方落子。我们将那所谓的对手比作观众,这样就很清楚地明白为什么要具有围棋思维,因为我们要的是一个面,而不是如跳棋一样的线性思维。当然,这种思维下的影片极为可能造成剧情下的散漫与拖沓,但其中也不乏有好的例子,如《离奇命案》中那个女警察的戏份。

  综上所述,无论是围棋思维还是现实性与现今性的问题,都是为模糊思维所服务的,而模糊思维的关键是超出观众的观影经历,对于现代的影片来说,这一点很重要,毕竟我们都是想让观众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体验,借助于高科技手段虽然是方法之一,但它毕竟少了许多的社会色彩,而对于剧情的把握则是影片的最重要的东西。再回到关于DV的话题上来,与模糊思维极为相似,这里面存在着道上的相同之处。

  韩兮

  2001年于小西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宁浩现象:终于开窍了
对宁浩的初次记忆是在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那时候的大学生电影节上有个短片参赛的项目,在那一届上,宁浩得了头奖,作品就是《星期四,星期三》。关于这部作品的记忆并没有太多,感觉就属于大凡导演都要拍的那种《童年往事》之类的作品,不过其中一个转场镜头在当时很受议论,就是书包飞起的镜头,有人说那是仿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很过瘾,但还是少了些原创的精神。大学生电影节,书包飞起的转场,这就是当时对宁浩的所有印象,然后这个人便消失在我的记忆中了。

  五年过去了,他以一部小成本的娱乐片再度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这多少令我有些惊讶。

  五年前,笔者也抱着学院派的思想看待中国电影,那时对宁浩除了羡慕得奖以外似乎没有任何想法了,三年前,当本人走向真正的电影市场的时候,对中国电影则抱着一种灰暗的心态,这种心态一直影响到现在。看待宁浩这样在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奖的人,大体上也能猜出几条走向,一是进了电视机构,与电影与关了,二是尽拍些四六不懂的影片继续去获奖去,三是在圈内游鱼得水,但作品实在不敢恭维,四则是苦苦挣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中国一些好的球员相似,初露头角的年轻导演大体上都慢慢地没落了,所以在我意识中根本就没有了宁浩这样的一个人,即便他走了第二条路在国外到处获奖了,我同样认为他是没落了。但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部《疯狂的石头》让我看到了一个新的道路走出来的人,这不能不令我十分地惊讶。在这里,首先感谢的不是宁浩,而是刘德华先生,若没有他的支持,我很难说宁浩会给人今天的惊喜。

  于是,在网上查了一下宁浩的简历:在《石头》之前是两部DV作品,《香火》与《绿草地》,故事很荒诞,创意也比较有趣,在国外一些电影节上获了奖,宁浩承认,之所以参赛是因为要给自己一个导演的证件。

  很不幸,在大环境影响下,宁浩还是如我所料地走了参赛获奖,恳请承认的道路,这想这与后来与刘德华的结识应该不无关系。不过在我看来,宁浩真正的积累还是在于许多MV的拍摄经验,关于这一点看过《石头》的人应该能够感觉得到,那是影片分析的事情,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提及了。

  这次《石头》的火爆我更希望是作为一种现象出现,权且叫做宁浩现象,这个现象的意义远远大于《石头》这部影片的成功。

  首先,中国的小成本电影能否进入市场?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在一系列大制作的光芒与声势下,小成本电影几乎没有人会顾及到的,也不会有人注意的,这不但包括媒体,还包括院线本身,不给小成本电影安排档期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可耻最目光短浅的一种做法。说其可耻是急功近利只为票房着想的心态,说其目光短浅是因为自掘中国电影的坟墓,不利于新电影新导演的成长。

  在美国,有一种B级片,一般来说是小成本,小制作的(当然比国内投资大),这类影片有专有的院线播放,而这种影片最大的好处是锻炼了新导演,有许多创意在迸发,一些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往往从这些片中汲取灵感。换句话说,小成本的影片是电影市场的沃土与基础,失去了这些东西,中国电影的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光靠几部大片撑着是不可能形成市场的。

  大家一惯地认为没有宣传或炒作,小成本电影是没有票房的,但这次《石头》却靠着口碑成功地击败了同样是小成本但喙头满满的《梦想照进现实中》。当然,笔者的意思绝不是不需要宣传与炒作,但过份地信赖宣传与炒作而忽略电影本身也是那些经营市场的人目光短浅缺乏自信的表现。

  在我看来,小成本电影能否进入市场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在欧洲甚至在韩国都有一些专门的小成本电影放映厅,用以支持小成本的电影。很可惜,笔者在看《无极》的时候,几乎所有影院所有的放映室都在集中播放《无极》,看不到一部小成本电影,看不到一个为市场发展而高瞻远瞩的放映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第二个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