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

第16章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16章

小说: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过去的巫师,因为知道百病克除的方法,事先清楚了疾病产生的原因(如性情心理上的原因),所以通过祝由心理治疗的方法使疾病治愈。

  《中国医学大辞典》:“祝由:古治病之法,祝说病由,不劳药石也。”可见,所谓祝由,就是通过说明疾病原因而进行治疗的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又作“淡”,安然;清静)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大意是说:往昔古人处于原始社会状态,居于禽兽之间,本能地进行避寒避暑的活动,内心没有什么贪慕,外没有名利的羁绊,这种恬静的世间,邪气不能深入。所以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只是通过移精变气的祝由方法就可以治疗疾病。而现在的人不一样,内有忧患,外伤形体,又不遵循四时变化,逆于寒暑的保养。所以,外邪数至,经常有虚邪之患,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小病也会加重,大病会引起死亡。所以,祝由是难以解决的。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淡泊名利,去除欲望,中道行事,顺于四时,就有利于防治疾病。

  2006年11月12日于北京 txt小说上传分享

40·病机
中医文化随笔40·病机

  所谓病机,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mào)瘈(chì),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噤)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jìng)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fú)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lì),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这段话所讲的是关于疾病的机理。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抽搐、眩晕的内风证属于肝病。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寒症,筋脉收引挛缩、屈而难伸症状都属于肾病。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胸中满闷咳喘都属于肺病。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各种水湿停蓄浮肿胀满的病证都属于肾病。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各种疮疡疼痛瘙痒,都属于心病。

  6、诸热瞀瘈,皆属于火:高热神昏抽搐,都属于火病。

  7、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热病出现口噤、鼓动、颤栗、神志失常等症状,属于火病。口噤,牙关紧闭。

  8、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各种气逆上冲的病证,都属于火病。

  9、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躁狂不安都属于火病。

  10、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各种足背浮肿的病证,酸楚不适而惊叫,都属于火病。

  1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各种胀满腹大的病证,都属于热病。

  1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叩打腹部,有像敲鼓一样胀而有声,都属于热病。

  1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戾,身体俯伏屈曲。身体辗转、反折和保护性的弯曲反折等,以及大小便妇女的白带等水液混浊,都属于热病。

  1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呕吐、泛酸,突然剧烈的泄泻和里急后重,都属于热病。里急后重即腹内迫急而肛门处重坠的痢疾症状。

  15、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水液淡薄寒冷为寒病。

  16、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筋脉拘急、颈项强直等属于湿病。

  17、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急骤的强直性痉挛属风病。

  18、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痿证、喘证及呕证,都属于上焦病。痿,周身、四肢痿弱无力,不能举动的总称。

  19、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四肢厥冷或晕厥,二便不通与失禁,都属于下焦病。

  了解了这些病机内容,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防治。特别是对于相应的疾病,除了药物等治疗方法外,还可以配合相应的养生、养脏的内容帮助康复。

  2006年11月12日于北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1·腧穴
中医文化随笔51·腧穴

  腧(shù)穴,又称穴会,俗称穴位,是人体各组织间的交会衔接处,凡经络、肌肉、骨骼、脏腑的衔接部位,必有穴隙所指,所以称为穴位。

  之所以称为穴会,因为穴位是经络的相会之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所谓腧穴,腧为流通处,穴为孔隙,精气从孔隙流通之处为腧穴(穴位)。

  其中脏腑与背脊处精气相连的穴位称为俞穴,在胸腹部精气相连的为募穴。俞,转输之意;募,募结、结聚之意。《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募在胸腹部,俞在背脊部,如果将人的躯干看作一个整体的话,胸腹部为阴,背脊部为阳,所以说“募皆在阴”,“俞皆在阳”。

  由于俞募与人的脏腑精气相连,是人的脏腑精气的外在灌注处,所以调节俞募可以帮助治疗脏腑的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dān,热)。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大意是说,有一种病叫做胆瘅,热病,病人表现为口苦,谋虑不决,是胆虚,气上溢的原因。不仅肝取决于胆,十二脏腑皆取决于胆,所以治疗此病除了取合穴阳陵泉外,还可以加上胆的募俞穴。胆的募穴“日月”穴,胆的俞穴为后背“胆俞”穴。例如对于胆小的人,除作意自己要增强魄力外,还可以按摩“日月”、“胆俞”、阳陵泉穴以增强胆气。

  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的经脉上,心包的募穴膻中、心的募穴巨阙、胃的募穴中脘、三焦的募穴石门、小肠的募穴关元、膀胱的募穴中极均归任脉,肺的募穴中府归肺经,肝的募穴期门归肝经,胆的募穴日月归胆经,脾的募穴章门归肝经,肾的募穴京门归胆经,大肠的募穴天枢归胃经。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注:“有浮肿者;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这两段话是说,治脏可用其俞穴,治腑者可用其合穴,浮肿的可取其经穴(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

  所谓合穴就是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腑气不足可以采用合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合入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

  除了募、俞、合穴外,还有五俞穴和六俞穴。《黄帝内径灵枢·本输篇》在论“十二经脉”的开端时,提出了五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和六腑的井、荥、俞、原、经、合六俞穴。它们都处于肘膝以下,是阴阳经气交换的重要场所,共七十二穴,合称“腑俞七十二穴”。这些穴位是重要穴位,在防治疾病上有很好的疗效,我们应该了解。

  2006年11月20日于北京

52·六淫
中医文化随笔52·六淫

  要想清楚什么是六淫,就要清楚一个概念,即六气。就自然界四时阴阳气候变化而言,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凡太过即是“六淫”,为致病之因。淫,过度的意思。

  关于风,有以下特点:

  1、风为百病之始,寒、暑、湿、燥、火病皆因风而得。《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风者,百病之始也。”

  2、风为阳邪,容易袭击人体属阳的部位,例如头部、后背、皮肤、四肢关节、腰部。《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大意是说,伤于风的人往往上部容易受风邪。《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恶风者,阳气受也。”中恶风的人往往人的阳气受到损害。《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气侵害人的皮肤,藏在皮肤之间时,向内不得通,向外不得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大意是说,风容易侵袭人的大腿和上臂的关节(共八个,所以称为八节)。

  3、风性善行而经常发生变化。《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

  关于寒,有以下特点:

  1、寒邪属于阴,易伤阳气,通于春天。《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寒者,阴气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大意是说,寒气侵入人体就会凝结阻滞不行。侵于脉的内外,引起阳气受损,气血失于温运而阻滞不通,不通则痛。

  3、寒主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因阳气被遏制,所以使腠理、经络、筋脉收引而挛(luán,抽搐)缩。《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寒乃至……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shuí,尾椎骨)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大意是说,大寒侵犯人体容易导致心脏的疾病、腰尾椎痛和大关节的屈伸不利。

  关于暑,有以下特点:

  1、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属阳邪,通于夏天。

  2、暑性升散,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多则耗气伤津,心闷烦乱,甚则中暑而昏倒。《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3、暑多挟湿。

  关于湿,有以下特点:

  1、湿为阴邪,袭击人的阴位,通于长夏。《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2、湿性重浊粘腻。《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是说头部有湿则重浊粘腻如布裹。

  关于燥,有以下特点:

  性质干燥,容易伤人津液,通于秋天。金元·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hé,干枯),干劲皴(cūn,皲,干裂)揭,皆属于燥。”

  关于火,有以下特点:

  火为热之甚,指外感温热之邪,但一般不称火而称热。侵犯人体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