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千夫所指 >

第11章

千夫所指-第11章

小说: 千夫所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移疵胨蔷龆罚共恢姥M睦锶ァ0Γ本碚叩琅远岷芾郏ヒ瞺~~
  自由与容忍,哪个更重要,在下也想不明白啦,后生们说一说吧。
  孔庆东:老校长你好,对那些不宽容的家伙我们是不能兼容并包的,自由和容忍都是有限度的,我们今天更羡慕的是你当年的权威,以政治局委员的身份担任北大校长,这是今天万难比拟的。
  满庭芳:笼统意义上对人民的喜爱和真正生活中对人民的感受的矛盾,孔老师怎么看?
  孔庆东:人民当然是有缺点的,他们经受了几千年精神奴役的创伤,只有对这些缺点抱有深深的同情,并同时也看到自身的缺点,才算是真正的爱人民。
  

孔庆东解读东北人(1)
对话人:田金双(出生于东北,娱乐策划人)
  田金双:在外地人眼里,东北往往是一体的,那么具有独特身份认同的东北人身上究竟具有哪些特质?
  孔庆东:一方面,由于东北在历史上和中原地区的关系比较松散,因此受到礼教的束缚较少,因而东北土著人跟自然接触得更亲密,性格粗犷豪迈,很容易感性地考虑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清朝以后,许多关内移民“闯关东”后成为东北汉人,于是就产生了东北人身上的另外一个性格特质:具有浓重的思乡情节。正是由于这些关内移民在骨子里具有一个天生的寻根意识,因此才习惯上将山海关以南称之为关里家。人越是远离故土,就越是怀念,也就更能保持故乡的传统,因此,“闯关东”后定居东北的关里人在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中原风俗习惯的同时,常以正宗中国人自居,在婚丧嫁娶上的老理儿特别多,甚至与中原地区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东北人性格的各个侧面中,一方面,东北人身上既有浓重的思乡情节;另一方面,由于东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对简单,因而就形成了粗豪、爽朗的外向性格。
  事实上,东北人“特复杂”,比如在外地人眼里来看,东北人都是外向的,但东北人在骨子里不失细腻、婉约的一面。在现代文学史上,东北既有萧军这样性格豪放的作家,也不乏内心细腻的萧红、气质忧郁的端木蕻良这样的作家。东北人中除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汉子,也有非常精明、工于心计、性格细腻的东北男人,而且东北人一旦细致起来,其程度决对不逊色于中原人。在此,我要指出的是,特别是有思考能力的东北人,生活在辽阔的东北大平原,心胸往往会更为开阔,更为大气。
  田金双:你曾用一个极富美学味道的词语来概括东北人身上的“土匪气”,你认为作为一个文化学者,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给东北人画像?
  孔庆东:首先,东北人重传统爱面子,身上具有某种“山林气概”。东北人爱面子主要是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中原地区带去的,在政权统治比较松散的地区,这将构成一种亚文化和亚社会。在老舍《茶馆》中王胖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官管不着的事儿,我管;官管得着的事儿,我不便多言语。”比如我们今天所说的黑社会,黑社会具有一定的职能,代替政府行使政府管不着的事情。政府力量大它就退回去了,政府力量小它就进来了。
  东北地区的家庭势力比较大,东北人一般靠面子解决问题,土匪与土匪之间也是靠面子解决问题,在东北地区,这种“土匪气”是维护社会平衡、发展的一个机制,一个精神,它是一种社会需要,所以在东北大平原上,人与人的交往更密切,面子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但在现在市场经济时期,这个优点本身又转变成了缺点。毕竟,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今这个信誉不仅仅体现在面子上,而是体现在合同和契约上,你不能为了面子问题就改变合同和契约。而在东北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如今的东北人多少有点儿不适应这种交往关系,因此东北人在经商过程中往往会经常上当,而上当之后就会经常采取一些非理性的办法。
  其实东北人并不缺乏智慧,而是在小处不使用智慧,因此东北人常常很容易地就相信别人,而且在事后也很容易采取一些不冷静的处事方法,所以东北人容易给人造成粗野、不现代的这种印象。作为东北人,我希望如今的东北人能够适应这种现代观念。毕竟,现代社会是不太注意这种传统观念的,应该加入新的社会秩序,因此,我认为东北人不要过多地要求别人,更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
  其次,大多数东北人身上缺乏冒险精神。东北有句俗话说:“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干闲。”在整体上讲,东北人容易随遇而安,安于现状,身上缺乏一种冒险精神,因此,面对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政方针时,过惯了按部就班生活的东北人,一时间显得束手无策。所以,我希望东北的媒体应该充分相信东北人的素质,就此展开讨论,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孔庆东解读东北人(2)
田金双:有些媒体将近年来东北人大量外流,甚至倍受歧视的原因归结为东北在经济社会转轨的滞后以及东北人市场观念落后给东北人带来的后遗症,对此,你持何种看法?
  孔庆东:这句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东北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国家的重工业发展基地,东北是全国重工业产业的重中之中,东北是全国一盘棋中最重要的一枚棋子。几十年来,国家对东北的态度一直是索取大于投入,东北工业企业的产出和资源一直都在无偿地支援中国其他省份和地区的建设,原有的老底几乎被掏空,原有的优势荡然无存。这也是东北工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垮掉的最根本原因。自我国经济转轨后,东北失去其潜在地位,对东北人来说,这的确有失公平。国家没有处理好经济转轨后工人的待遇问题,这无疑是国家在政策上出现的某种疏漏。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WTO的加入,被称为“粮食大省”的东北农业再次遭遇尴尬,东北人再次失去了一个机遇,遭遇经济转轨带来的阵痛。但是,“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的出现,并不代表我们东北人笨,我们东北人不行,如果东北能够再次抓住机遇,还是大有潜力的。
  田金双:你认为东北人被歧视和“妖魔化”的关键和症结在哪里?
  孔庆东:首先,这是个话语权的问题,谁处在优势,就容易歧视处于劣势地位的人。因为人和人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如今,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东南沿海一带地区经济发达,自然会有一定的心理优越感。
  比如说,以前中国媒体播送的文艺节目,主要以北方话为基础,而现在某些人的眼里,南方话则变成一种时髦,诸如在如今的小品和音乐评书中,东北话被打造成一种用于调侃的笑料。事实上,这些人看到的并不是东北人身上的智慧,而是以经济优势为基础,将一些笑料强行加到东北人的身上,通过“口舌文学”对该地区某些特定群体进行误读和亵渎。
  其次,东北人也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理性地说,东北人由于经济转轨之后产生不适应感之后,极容易铤而走险,采取一些对抗性的行为。据我所知,公安部曾经有过统计:在全国,东北的犯罪率是低的,但大案要案往往在东北。总体上说,东北人的道德品质是好的。因为道德品质败坏的人会产生偷窃、挑拨离间、违约、失信、欺骗、敲诈等念头,这些均属于道德品质的范畴;而发生大案要案则是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
  因此,东北人要好好反思自己,不能因命运的坎坷产生绝望情绪,铤而走险,否则某些东北人的缺点就会被泛化到全体东北人的身上,使许多大城市人对东北人产生“恐惧症”,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对东北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是传媒时代,传媒给人们造成了某种对东北人的片面想像和虚幻的想箱,所以东北人尽管要克制自己,不要给传媒制造这样的机会。
  第三,东北人的某些优点,在外地人眼里看来恰恰是缺点。如雪村的音乐评书《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东北人是不是活雷锋,我们姑且不论,而许多外地人,诸如上海人和广东人,恰恰不喜欢做“活雷锋”,而是考虑:“我救了你,你给我多少钱啊。”因而就开始无情地嘲笑东北人身上的“傻劲”,这无疑是一种极为矛盾的价值观念。
  一个国家落后了就要挨打;一个地区经济落后时,我们就会失去话语权。总体上说,东北人这个具有独特身份认同的人群被别人歧视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歧视。因此,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东北人,我希望充满智慧、胸怀广阔、大气的东北人在新时代面前,能够充分抓住各种机遇,再次站起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附:老孔啊老孔(1)
杨 凯
  老孔旁白:今儿困了,得早点上炕了。手机也丢了,手表还进水了。所以贴一篇吹嘘孔某人的访谈,算是冲冲喜吧。但愿一梦醒过来,千树万树梨花白。冰山来客虽不在,满山和尚笑开怀!
  一
  “北大,理教113。我6点一刻下课。老孔。”孔庆东老师回复过来的邮件很简单。不过我心领神会,这就算是接受我的采访要求了。
  我特意提前了半个小时赶到。理教113是个扇型的大阶梯教室,又是晚饭时间,但是仍然“客满”。教室后面站着不少人,两侧还有几条“好汉”坐在暖气片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到后面,看这位传说中的“北大醉侠”究竟“武功”如何。
  讲台后是老孔健壮的身躯,一条细格纹的围巾搭在胸前不乏儒雅,然而胡子却还“拉茬”着,果然是一副“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醉侠”神情。他身后四块硕大的可拉伸的黑板上,字并不多,错落写着“孤岛戏剧”、“郭沫若”、“改造秧歌剧”等等字样,这是一堂有关中国现代戏剧的北大通选课。
  “当时的上海,各色人等、鱼龙混杂。”老孔讲课语速偏快,但是更快的是他的思维跳跃能力,“那时候你在街上走,碰到一个人,戴着大檐帽,你不知道他是干嘛的。他很可能是日本人的特务,也可能是汪精卫的特务,也可能是国民党的特务,还没准儿是八路军的眼线……那时候可以说满街都是戏——比007的故事可精彩得多了。”
  “历史剧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在国统区兴起了?因为那个时候的高压统治不让你说现实的尖锐问题。不让直接说,那就借古寓今呗,要知道‘一切的历史剧都是现实剧’,所以抗战时期历史题材的戏剧把笔墨集中在中国的明末清初和太平天国两个时期就很好理解。晚明,这是国家危亡的关头,可是朝廷里的人内讧,亡国了还不团结,这点大家看看《鹿鼎记》就知道了,沐王府、天地会相互不服气、成天扯皮;太平天国也是一样,内斗,最后加速了自我灭亡。郭沫若的《屈原》在重庆,观众热烈欢迎,因为他把中国当时最尖锐的矛盾,用历史上的故事表现出来了。”
  “把文学当历史写,或者脱离了历史戏说甚至瞎说,那是两个极端;历史题材写得最好的,从精英文学的角度来看,是鲁迅,从大众文学的角度来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