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好女孩的光与影 >

第2章

好女孩的光与影-第2章

小说: 好女孩的光与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晕倒。 

  于是耐着性子告诉他,从前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字叫蒲松龄,他写了一本书叫《聊斋志异》…… 

  回家之后,本着尽职尽责的思想,写了以下文字。《画皮》票房过亿真是太正常不过了。只要稍稍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完全可以被家庭主妇拿来当成教育老公的好教材。——当然老公接不接受是另一回事。老公,唉,写出来真累。原来这么主观地解读也是很累的。 

  王生救了一个漂亮的女人小唯,并把她带回家。小唯一路上都很开心 

  解读:一个已婚男人千万不要对未婚少女无故给予照顾,这会刺激她生出对爱情的幻想。如果你真的出于善良想帮助她,至少得先声明:“小唯,将军我是有老婆的。” 

  小唯进了王府后,处处做小伏低,刻意讨好,赢得所有人的好感。 

  解读:没得到名份以前,女人往往会精心表现。那些表现得太完美的女人,通常都是披了皮的。 

  城中不断出现挖心事件。佩蓉从身边的一些小事中,怀疑小唯是妖怪。 

  解读:女人有一种很恐怖的天赋叫“直觉”。女人会本能地察觉到谁在威胁她的婚姻。而男人就没有这种本事,反而认为女人喜欢“疑神疑鬼”。可是没办法,谁叫这世界上鬼怪就是多呢。 

  佩蓉怀疑小唯是妖,但她怕没有人相信,于是找来了以前曾喜欢她的庞勇。 

  解读:老公与旧情人的区别是,老公总是不把你的话当回事,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认为是妇人之见。而旧情人则正好相反,无论你说出多么荒谬的话,他都只会说一句“我相信。” 

  不管庞勇和降魔者夏冰怎么证明,王生就是不相信。 

  解读:他相不相信的关键,不在于证据,而在于他是否愿意相信。如果你不管说什么,做什么,老公都劝你理性一点。那只能说明——不是你不理性,是他变心了。 

  小唯说她喜欢王生,但她不想破坏王生与佩蓉的婚姻。王生告诉小唯,这是不可能的,王夫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佩蓉。 

  解读:爱情是可以承让的吗,当然不是。而婚姻是可以承让的。婚姻中的男人必须明白一点,你拒绝的是小三,还是小三的爱情。 

  蜥蜴精大闹王府,王生首先选择保护佩蓉,小唯很失落。     

  解读:感情当然是有先来后到的。哪怕感情也许已经变成了亲情。在公开场合,保护老婆当然比保护小三显得更名正言顺,有情有义。这只能说明男人对待老婆的态度与舆论成正比。 

  小唯不仅要赶走佩蓉,而且要赶走她在王生心里的位置。 

  解读:狐猜精最讨厌的地方是,明明自己没有心,却还是要逼人家跟她讲心。 

  佩蓉想说服王生纳妾,王生很恼火,说“你们都不相信我做得到!” 

  解读:当心事被人家说中时,男人通常都会表现得恼羞成怒。老公在坚信自己有道理的时候,会坚忍地沉默。只有在心虚的时候才大吼大叫。至少我家老公就是如此。呵呵。 

  小唯采取行动逼佩蓉离开,她在佩蓉面前撕下了自己的皮。 

  解读:让全世界的老婆崩溃的,不是小三本身的丑陋面目。而是这样的一个丑陋面目,竟然轻易地把自己老公勾走了。 

  小唯逼佩蓉服毒,服毒会让佩蓉表现出妖的样子。小唯让佩蓉承认自己是妖。 

  解读:再次证明,小三在内心是十分介意自己身份的。谁说小三好当,有机会让你们大家都尝尝当小三的滋味。 

  变成白发魔女的佩蓉孤立无援,被唾弃,被驱逐。 

  解读:瞧现在这些小三进化的,比政府还懂得掌握舆论导向。 

  庞勇不相信佩蓉是妖,他把佩蓉救走了。王生只得率众人去找庞勇和佩蓉。 

  解读:如果全世界都不相信也就算了。假如有一个人还相信,而这个人却不是你,那只能说明你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 

  王生带着众人找到了佩蓉,丈夫、妻子、旧情人、小三、旧情人的新情人、亲朋好友、公务员、记者……相互对峙。 

  解读:这种混乱的场面只有在电影里才会出现,就不说什么了。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小三识趣地退出,旧情人有了新目标。夫妻俩重新修补感情,皆大欢喜。现实生活中的感情,好像比电影来得更脆弱。毕竟没有哪个男人会为了票房,而迁就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局。生活在红尘颠倒中的男男女女,常误以为颠覆婚姻就能找到爱。其实爱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又是否真正懂得。影片中佩蓉其实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婚姻在消失,却还是愿意为爱情喝下一杯毒酒。所以我很喜欢她指责小唯的那句话,“你根本不懂什么是爱。”爱情未必与婚姻有关,但一定与宽容、信任、奉献这些美好的语词有关。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从来不会露骨地提到“爱”这个字眼。但是若有人愿意与你平淡相守,给你以信任、照顾、宽容、奉献,你一定要记得,这就是爱情。 。 想看书来

《梅兰芳》:千万别跟陈凯歌认真
因为有《无极》这部大烂片垫底,《梅兰芳》多少为陈凯歌挽回了一点脸面。头一次花一亿多做个大馒头,算是意外,再花一亿多,还是做成了馒头,那就拖出去斩了吧。

  
  公平地说,《梅兰芳》的前一部分不难看,少年梅兰芳真诚、锐气,还带着点可爱的执拗,十三燕坚守的艺术传统,不仅是京剧的程式化,还有对舞台的热爱和人格的尊重。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是一招一式都带着戏的,每一句台词都像从火炉里粹过,精湛、动听、发人深醒。

  
  可惜红盖头一掀,电影就变得难看了。

  
  黎明是电影明星里少数带有文艺青年气质的,然而,应了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将,倒是一名虎将,可惜他老了。”这几年没练过兵的黎大爷,在电影里无论跟谁对戏都别扭。按一位影迷的说法,就是“慢反”。——大概是北方话吧,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不知可不可以理解为“慢半拍”。你老觉得他在想什么事情,可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想,就是天生慢,看着让人着急。大概根据剧本的理解,梅兰芳人到中年,名气渐盛,心里多了很多负重。可是,心理上的负累跟驼着背走路,到底是两回事吧,怎么看他弯个腰都费劲呢。

  
  中年梅兰芳仿佛积累了很多情感,想发泄没法发泄,想倾诉找不到人说,可是那副分不出喜怒哀乐的表情,看着实在让人着急。你看他跟老婆福芝芳对话,也像是香港人到北京问路似的。就算说不来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至少不要话还没说完,眼神就放空吧。最后在外敌侵略时,拒绝演出,“蓄须明志”的那一段,本来应该是大出彩的,结果只见他表情空茫地走进日军司令部,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干什么。

  
  《梅兰芳》作为传记电影,估计按陈凯歌的想法,是有向大师致敬的意思。据报纸上看来的说法,陈凯歌一直是学院派,这一点我在看《荆珂刺秦王》时就体会到。《荆坷刺秦王》里的人物有点不按牌里出牌的味道,每个人都有点神经质。但陈凯歌会在接受采访时告诉你,这个人物这样安排……是个什么什么样的意思。而《梅兰芳》则正好相反,每个人都太按牌理出牌,一点戏剧冲突都没有。陈凯歌怕人家理解不了,还特意出了一本书。——假如每看完一部电影,都要看一本作为注解的书,那我从此不看电影。可这就是陈凯歌电影的特点,你要把这部电影当成好电影,就非得去看这电影的源头。《荆》的源头是历史故事,你得先搞清楚了春秋战国、秦王*这些历史背景,弄明白了秦始皇是谁、赵姬在历史上有过什么记载,你才能体会到,陈凯歌是想在历史里玩出什么新花样。《梅兰芳》也同理,如果你看过《梅飞色舞》,你会吃惊地发现原来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包含了那么多苦心,包括对梅兰芳这个人物的理解、对老北京文化的理解,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把握。“中国人的精神”啊,听着振聋发聩吧,下次再去看陈凯歌的电影,都不好意思磕瓜子了。

  
  我很欣赏《梅兰芳》的某些部分:精致的画面、地道的老北京腔、对京剧艺术的完美展现。但我也很遗憾《梅兰芳》的某些部分:中年的慢反男人、过份抢戏的配角、突如其来的爱情、多处剪辑过的痕迹……看完电影后,我搜索了网上的部分影评,发现某些影评人比陈凯歌还要认真,分析出什么主线、副线、观念对立、穿插交代、“回忆和现实多次跳跃的手法”,看得人云里雾里。但我还是不怎么喜欢这部电影,就为着黎明在里头那张发酵馒头般的脸(不好意思,又提到馒头)。知识分子的思考和人文情怀是珍贵的,但电影毕竟要用镜头说话,陈凯歌的问题就是什么都想要,到头来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因素。

《二十四城记》: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
看完电影以后,我上豆瓣查了一下关于它的影评。果然不出所料,所有的影评都无外乎出现贾樟柯、历史、城市、记忆这样的字眼。贾樟柯总是爱把他的电影做得很简单,但又很复杂。让看的人觉得很不屑,但又很难过。

  
  仿真得近乎真实的420厂,是存在于上世纪五至九十年代活着的人心里的集体记忆。从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中国曾经掀起过一次惊心动魄的工业化运动。电影中的大丽成了这次运动的牺牲品,她失去了儿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在这一场改革运动中,牵涉最广、影响最深的就是曾经的工人“老大哥。”从当年的“当家作主”到“下岗再就业”。这一群体经历了最难以接受的命运转折。个人的喜怒哀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微不足道,整整一个时代的人都在国家政策的宏大调度下承受创痛。电影中的女工哭着转述工友们无力地抗议:“这么多年来,我迟到过吗?我旷工过吗?”没有人能给她回答。

  
  影片不停地在每个年代生人的叙述中转换。每个人的叙述都能让人牵扯起很多记忆。大概在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所有的伤痛都是可以用平淡的语调述说的。影片的最后,旧的厂房被拆除了,华丽的楼盘即将拔地而起。依然是贾樟柯式的,冷静无声的开放式结尾。影片结束了,记忆却不会终止,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情绪和记忆,终于还是在历史的面目隐退之后,被汹涌地唤起。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一直想写一些关于它的文字。可是写了很多次,也没能完成。这不是一部模式化了电影,可以花里胡哨地从结构到叙事调侃一番。它调动了太多人关于历史的记忆,历史很沉,说起来太重,温习了会痛。

  
  很早就有人说过,中国人是一个善于遗忘的民族。我想那是因为,堂皇的史书从来不会留下一个人真实的血泪,而我们的艺术家又从来不懂得承担自己真正的使命。历史只因人而有意义,而人在历史中却常常被刻意忽略。但假如我们都意识到自己站在历史维度上,就应该努力记得。只有记得历史,才会记得自己。 txt小说上传分享

《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