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元首无发---蒋介石评传 >

第18章

元首无发---蒋介石评传-第18章

小说: 元首无发---蒋介石评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辖的特别城市。 蒋介石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心胸过于狭窄了。他在关键时期把张学良凉在一边,实在不该。东北不同于其他地方,蒋介石不能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他统一中国后果不堪设想。蒋介石在东北的阵脚全乱了,将三省分为九省,表面上看象是便于牵制,其实不利统一调剂,更易于各自为政,如散沙一盘,轻轻抖动,就散开而难于集中。 抗战一结束,蒋介石立即通令全国各部队,叫他们听候命令,根据盟邦协议来执行受降的一切规定。另外,蒋介石电令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说:“所有该集团军所属各部队,应就原驻防待命;在各战区作战地境内之部队,并应接受各该战区司令官之管辖。政府对于敌军之缴械、敌俘之收容、伪军之处理及收复地区秩序之恢复、政权之行使等事项,均已统筹决定,分令实施。为维护国家命令之尊严、恪守盟邦共同之规定,各部队勿再擅自行动为要!” 当然,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不理蒋介石的这一套,在同一天,以“延安总部”的名义,连下七道命令,着所属部队全面行动又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的名义,对冈村宁次发出“向*投降”的命令,同时再度命令所属部队占据东北、华北一带,和东北苏联红军呼应。 国共两党及其所属部队全面争夺地盘,扩展势力范围。 东北掌握在谁手中,决定着抗日战争之后的国内战争的胜败关键。蒋介石没有下好东北这步棋。共产党毛泽东把这盘棋走活了。 苏联红军进军中国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那时,苏联人绝不会想到*会取得整个中国,以为有美国支持的国民党会很快统一中国。为了制造与美蒋势力的缓冲地带,苏联在撤兵前特意把住东北大门,而放*进关。共产党捷足先登,在苏军帮助下占据了四平以北大半个东北,甚至准备以长春为“首都”。对此,蒋介石当然不干,乃出动最精锐的部队进击东北,在四平与共产党展开大规模的争夺战。四平地处东北中心点,是南满和北满的分界,得此而北满的门户大开。为此,国共双方在四平整整血战了一个月! 此战,毛泽东最初是寸土不让的,甚至动用了血本与国民党硬拼,为此损失了上万人。后来实在顶不住,才不得不放弃四平和长春,撤至北满。毛泽东甚至担心国民党军队会乘胜追击,乃一度做出了放弃黑龙江省各大城市、退往农村的计划。不想,蒋介石突然宣布休战。 此时的休战,*得以喘息之机。东北有苏联人特意留下来的可以武装100万人的日式装备,*的部队就在瞬间制造出了100万的军队!*自1927年以来打了18年仗,愁的就是武器装备匮乏,现在从天上掉下这么一块大馅饼,军队不瞬间膨胀才怪呢!另外,更有战略意义的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北部,也被*稳固占据,那里的军工厂也开足了马力没日没夜地生产军火! 天助毛泽东,有了上述条件,*所部很快就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一年间由10万人增至100 多万,并立即转入攻势。事实上,东北的布局关系着全局,蒋介石走坏棋局,毛泽东已先胜一局。 坏局在哪里?蒋介石没有继续北进追击*部,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原因,但这个决策是绝对错误的,其后果也是致命的!国民党占据半个东北已经没有意义,还不如全部撤到华北。因为,*取得根基、发展武器、制造军火依靠半个东北已然足够!而国民党留在南满的那些部队,其实已经成了*眼里的肥肉。 抗战的胜利果实,中国共产党收获颇丰;国民党却收之较少。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准备不足,东北的失算,各敌占区的地盘的抢夺,都是被动的。蒋介石没有全盘掌握抗战胜利后全国局势,匆匆行事,阵脚全乱,顾此失彼,导致不可收拾的残局。

幕后苏美
第二十五章幕后苏美 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决策往往依据美苏的变化而变化的。 赫尔利作为总统私人代表的时候,罗斯福的扶蒋倾向还不明显,他仍然希望调动中国的一切力量结束对日战争,然而史迪威不久回国,在史蒋斗争中惨败,赫尔利开始致力于国共调停。罗斯福总统对国共态度的变化是相当微妙的。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国民党,正如斯诺在会见罗斯福后说:“罗斯福显然无意抛弃蒋介石政权罗斯福可能想把*当作对蒋介石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以促使他走向革新他的政权,成为统一、进步的中国的核心。”罗斯福对华政策长期以来比较灵活,尤其对*方面,因为美国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约束*,因而他自己对扶蒋*也表现得较为谨慎。毛泽东也认为:“罗斯福总统在当时,为了美国的利益,他没有采取帮助国民党以武力进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赫尔利在其中的个人作用是相当大的。他在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中说:“我接受的指示是要阻止国民党崩溃,扶持蒋介石的领导,统一中国的军队,并尽可能地协助政府实现开明化,创造有利于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中国的条件。”从言辞中可清晰看出赫尔利的立场,究竟有几分是罗斯福的本意,又有几分是他的发挥,确乎很难分辨。谢伟恩认为:“他(赫尔利)是一个既有魄力,又妄自尊大的人,他对其使命设想的极为广泛,声称拥有总统授予的最彻底的全权,并在那一极为微妙的对美国利益生死攸关的严峻形势中,撇开国务院而完全独立行事。”由于赫尔利的个人的主观倾向,他在向总统的汇报中存在不实之处,比如他将谈判失败推到*的身上,他说:“它(国民党)给了共产党想要的东西,但却没有要求共产党听从国民政府的指挥,这一点我在五点协议中提出过,因此在政府改革期间和之后,都仍然存在共产党武装发动内战的威胁。”*在他的眼里成了阻碍统一,挑起内战的一方。这样混淆是非的言论对罗斯福的决策起到了一些消极作用。 另有很重要的一点,罗斯福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对赫尔利的干涉很少,存在客观的原因,二战胜利后,罗斯福忙于欧洲战场,无暇顾及赫尔利,而且体力疲惫的罗斯福做出的判断很值得怀疑。《病夫治国》中就十分尖锐地指出“他那是在对外政治方面已经忙于看法了,只有几条模糊的建立在幻觉之上的行动原则。” 而美国在华代表赫尔利个人,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压制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赫尔利只是让*单方面的让步,不肯向蒋介石施加压力,劝其退步,所以谈判失败也是意料中的事。 共产党主张的意识形态也成为*与美合作的障碍,互相都不够信任。自从苏联十月革命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成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被美国政府看作是苏共在中国的代理人,受到美国的排斥,而国民党往往以反对共产主义博得美国的支持。 赫尔利政策带来的客观效果是中国内战的爆发。虽然美国和苏联一样都不希望中国打内战。范宣德曾直言不讳的说:“干涉中国内战蒋得不偿失,卷入中国内战给我们造成严重困难,而不会带来任何好处。”罗斯福在世时极力地调解国共,就是为了避免内战。戴维斯说:“是赫尔利使自己和美国政府越来越深入地卷入蒋和共产党之间的生死斗争。”赫尔利助长了蒋介石的内战倾向,美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由“友邦”变为“内战凶手”。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非常明白,假如没有美国的运输机和军舰,替中国政府把军队运到华北和东北,即使*要打内战,也是没有对手的。假如没有美国庞大的剩余军火接济中国政府,既是中国内战发生,也不会象今天这样残酷。假如没有美国一面倒的所谓调停,则中国内战的双方,也会找到和平方法的。” 美国选择了错误的路线,适得其反地卷入了中国内战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美国一向以天赋使命而自居,向全球推广它的*和自由。虽然美国采取种种方式力促“中国政府开明化”,加强*程序,规定个人基本权利,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中国。但蒋介石的法西斯*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扶蒋*政策只能使蒋介石在*道路上越走越远。美国的理想主义目标变得遥遥无期。 “美国对华关系往往是混乱和自相矛盾的。政策方面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利益的迥异和两国之间肤浅的相互理解。”“从中美之间的交往之初,彼此之间就有误解,这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和历史有着根本的差异。彼此之间都用自己的标准和价值来看待对方的道德和进步。” 国共是战是和,美国和苏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出兵,但它出了飞机、大炮、武器弹药;而苏联却没有象美国那样表露,但所起的作用也不能说是次要。 蒋介石和毛泽东多多少少都要看苏美两国的脸色行事,否则都下不了决心,决策也难以一贯到底。 苏联的统帅斯大林起初希望看到以蒋介石为核心的“联合政府”。他两次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谈话,称蒋介石是“无私的”,是“爱国者”,但应在政治上对*让步,以求得军令的统一。斯大林还表示,不能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苏联人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帮助中国共产党人。 显然,斯大林认为在中国出现的应该是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联合政府。不过,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相信“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一定要来的”,不相信莫斯科会“承认蒋介石是中国唯一的领袖”。 显然,*的战略是利用苏联出兵和日本投降造成的权力真空,控制广大的原日伪占领区,准备夺取中国的半壁河山。远在大后方的蒋介石对突变的形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然而,就在*积极部署,准备夺取华东、华北、西北、东北大部分地方政权的关键时刻,莫斯科给*中央发来电报,指出:中国不能打内战,否则中华民族就有被毁灭的危险,毛泽东应赴重庆进行和谈。在斯大林看来,倘若*拒不和谈而坚持武装夺取的方针,必将导致远东局势的紧张。斯大林不相信*的军事实力,也不了解*的最终目标,但他知道一点:无论中国内战结局如何,都会破坏业已签订且为莫斯科得意的中苏同盟条约及苏美共同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从而给苏联在远东的安全和利益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必须象西欧各国共产党一样,在蒋介石领导的“联合政府”框架内寻求和平与稳定。 对于来自莫斯科的“国际援助”,*固然没有抱多大希望,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斯大林会下一道:“不准革命”的禁令,这不啻向毛泽东头上泼了一盆冷冰冰的冰水,*不得不改弦更张。 战略方针出现如此急转弯,是需要给全党和全军一个交代的,原因主要是苏联表明了态度。*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枣园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分析了战后进入和平阶段的两种情况后指出,由于得不到苏联的帮助,只能在得不到大城市的情况下进入和平阶段。至于苏联为什么不能帮助*,毛泽东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解释说,美苏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