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

第11章

邓小平的三落三起-第11章

小说: 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素质很好,陇海战役伤亡5000人,补充不多,拿这批骨干打,实在有些心疼。”
  尽管如此,刘、邓还是率部英勇出击了!而且身手不凡,初战告捷。据不完全统计:
  ——陇海战役:1946年8月10日夜至8月22日,历时13天,主要地点为兰封、民权、东明,共毙伤、俘敌万人。
  ——定陶战役:9月3日夜至9月8日,历时5天,主要地点为大小杨湖,毙伤、俘敌为万人,此役连同中原突围、苏中大捷,被认为“对于整个解放区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势的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了”。
  ——巨野战役:10月3日夜至10月7日,历时5天,主要地点为张凤集、龙固集,共毙伤、俘敌5000人。
   。。

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5)
——鄄城战役:10月29日晚至10月31日,历时3天,主要地点为鄄城南高魁庄,共毙伤、俘敌9000人。
  ——滑县战役:11月18日至11月22日,历时4天5夜,主要地点为朱楼、上官村、邵耳寨,共毙伤、俘敌万人。
  ——巨金鱼战役:12月22日至1947年1月16日,历时24天,主要地点为巨野、金乡、鱼台,歼敌万人。
  ——豫皖边战役:1月24日至2月底,历时36天,主要地点为丁大庄、兰封、郑庄砦,共歼敌万人。
  由上述7次战役战况,可以看出,刘、邓指挥所部发起战役,一是连续作战,用邓小平后来的话说:“一直没有停止过一天打仗,最多只能整训一个礼拜,十天都难得呀!”二是作战半径大,地域广,主要为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四省交界处。三是战略得当,战术巧妙,是在解放区南大门边同敌人打圈子。四是担负了战略上直接配合山东战场的任务。同时,还应该看到,战役所花费时间越来越长,但战果却未能与之成正比,主要原因在于:部队连续作战,难以及时休整、补充。有的战机到来时,鉴于本部队实际困难也可以缓打,但为了配合友邻部队,刘、邓毅然决然地抓住战机发起战役,甚至主动创造战机歼敌。
  从1946年8月起至1947年2月,刘、邓部几乎每月都打一次仗,加至后来几个月的豫北反攻,取得了重大胜利。刘伯承、邓小平对自己麾下的这支“刘邓大军”战斗力充满信心。他们相信:尽管部队数量比较少,装备也比较差,但总是能够出色地、超额地完成党中央、毛泽东赋予的作战任务。
  有这样一帧历史画面: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李达等检阅陇海战役的参战部队。他们在铺着铁轨的路基上走着,一个个笑容满面,脚踩着土石地上,部队指战员们列队接受检阅。也许这是邯郸马头镇誓师大会期间的留影,也许是战后庆功会上的留念。总之,这些战将们面带笑容,既是喜庆,又是信心的表现。
  还有这样一件“小事”:一次战役结束后,部队行军至半夜到了菏泽。指战员们休息了,但刘、邓还没有马上休息,他们在一间旧房子中仔细察看地图,又开始研究下一步战斗部署。凌晨时,他们才休息。天快亮时,敌机飞临驻地上空轰炸、扫射。警卫员赶忙把刚刚入睡的邓小平叫醒,并搀着他快步跑到一个简易防空掩体中。敌机用机枪扫射了一阵飞走了,而邓小平惟一的一床旧棉被,也被打了许多窟窿。警卫员感到很可惜。邓小平则安慰他说:有啥子难过嘛,被子穿几个洞,夏天盖了凉快。等革命胜利以后,我们把它送进博物馆,还可以当展览品嘛。第二天行军时,敌机撒下的传单造谣说,刘伯承、邓小平已被炸死。邓小平看罢传单对刘伯承说:你看,咱们这是死了几次了。说罢,两个人都笑了起来。事实上,还有更令他们高兴的事在后面。
  

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1)
1975年,75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上了黄山之巅,显示出他顽强的意志和坦荡的襟怀。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两头的敌人吸引到中间来,而我们的战略反攻,实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首先过黄河,一下消灭敌人四个师部、九个半旅,旗开得胜,那气势是很了不起的。过黄河实际上就是开始反攻。
  ——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的谈话
  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只有我和(你)刘伯伯看了这份电报,看完后立即就烧毁了。当时,我们真是困难哪,但是,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中央,说半个月后行动。用十天作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准备,时间已经很短了,但我们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了。当时,真正的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
  ——邓小平对子女的谈话
  1947年3月,蒋介石将全面进攻解放区的战略改变为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的战略,其间,胡宗南率部攻占了延安。尽管这是一座毛泽东等故意留下的空城,蒋介石也满心高兴,乘飞机到延安的地面上站一站。他觉得占领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住过10年的地方,这本身从精神上就可以鼓起自己部队士气,而打落人民解放军的士气,连同进攻山东的战况,蒋介石自以为是胜券稳操了。
  可是,毛泽东不会白白让蒋介石攻占延安,他也要派部队到南京附近看一看。他决心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就立即进入战略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于是,他选择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担任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
  1947年6月30日深夜,刘、邓率4个主力纵队共12万人,在强大炮火掩护下从8个渡口,150公里的地段强渡黄河。这种情景虽然和两年后邓小平等领导的渡江战役规模比之为小,但气势也是“很了不起的”。顷刻间,国民党赖以防守的“黄河战略”即告破碎。蒋介石急忙赶到黄河南岸郑州,调兵遣将,企图迫使刘、邓十几万人马背黄河作战。而刘伯承说:“此时不打,更待何时?”邓小平则借古喻今:“我们绝不去学韩信。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我们只能有一种选择。为着人民利益,我们要生存下去,让敌人去跳黄河!”于是,刘、邓指挥部队适时发起了鲁西南战役。
  鲁西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之战。虽然国民党军调集了10个整编师、25个半旅,18万余人,又出动战斗机、轰炸机1500余架次,但我军以15个旅兵力,经过28天的连续作战,歼敌4个整编师师部、9个半旅6万余人,迫使敌人先后从西北、山东、中原等地调集7个整编师、17个半旅驰援鲁西南。从而有力地配合西北和山东我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作战。
  据说,美军顾问组魏德迈将军离华前曾对蒋介石说:我看到###攻破了足抵“四十万大军”的东方“马其诺防线”。他们连续28天的战斗,消灭了“国军”9个半旅。说他们“西窜”,实际他们在南进,说他们“失踪”,实际他们在反攻!这可以说是为刘邓大军做的“总结”吧。
  邓小平生前,虽然没有像刘伯承那样专门撰文回顾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岁月,但却多次谈到大别山。可见印象之深,他说:
  “大别山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的基地。它靠近长江,东面一直顶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汉口,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敌人时时刻刻受到我们过江的威胁。往南一下就走一千里,下这个决心,真了不起,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毛主席战略思想的光辉。而这个担子落在二野身上,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是挑的重担啊。不是说消灭敌人九个半旅是挑了重担,主要的是撇开一切困难,坚持地挺进一千里,挑的就是这个重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2)
运筹帷幄,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古语指统兵将帅在军帐内对军略作全面策划,现泛指策划机要。1947年,根据党中央、毛泽东指示,刘伯承、邓小平作出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并付诸实施,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及刘、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惊人胆识,显示出他们高超的军事谋略与娴熟的军事指挥艺术。
  审时度势,经略中原的战略计划,早在1947年5月,就开始在党中央、毛泽东与刘伯承、邓小平及陈毅、粟裕、陈赓之间酝酿了。
  刘伯承、邓小平清楚地记得:5月8日,毛泽东为军委起草发给自己的指示电中就提出:为击破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之敌,刘、邓率部于6月10日前抢渡黄河,第一步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同时,为在中原地区“长期立脚”,全军应作充分政治动员,“使每个人明白政治任务,提倡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及作干部、经费等项的充分准备。陈、粟所部准备于6月10日以后配合刘、邓部大举出击。7月19日的指示电中则决定:将陈赓、谢富治等纵队使用方向由北上援陕改为渡河南进。从战略上协同西北野战军击破重点进攻陕北之敌,同时协助刘、邓经略中原。这时,坚守大别山区革命斗争的地方武装派出干部来到鲁西南介绍大别山地区各种情况,对此,刘、邓极为重视,专门致电中央军委转报上述情况介绍。一位老同志的日记中记载:“7月7日,郑家庄。邓政委说:楚毅同志从大别山来,你同陈鹤桥找他谈谈。因时间紧,一时陈未到,我先谈起来。”
  刘、邓还清楚地记得:6月30日,刘、邓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取得成功,随即发起鲁西南战役。未结束时,军委指示电又到了。指明: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歼灭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流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几天后,两点之敌被歼。刘、邓遂依据军委指示电第一种情况,根据山东之敌不西进及自己部队连续作战,十分疲惫,亟需补给等情况,准备全军休整半个月,然后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的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
  但是,当时敌情很严重,特别是党中央、毛泽东率小部兵力转战陕北,处境更为艰险。所以,军委和毛泽东于7月29日电告刘、邓等:“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第二天,刘、邓收到这封标明“4A”万分火急字数较多的绝密电文,心里十分焦急。他们联想到党中央7月23日电报中提出的方针,认为“确好”。经连日的“再三考虑”,“决心于休整半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刘、邓当即致电军委,提出:直趋大别山,先与陈、谢集团成犄角势,实行宽大机动,准备无后方作战。这样就初步定下提前直出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